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应该是学生生活体验的表达。在作文课堂指导时,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活学生平时积累的体验,引导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中捕捉提炼写作题材,同时拨动他们的情感之弦,激活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并引导他们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提高他们认识生活的水平,深化他们的心灵感悟。  相似文献   

2.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对生活的体验和诠释,要还原生活情境,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激发他们的个性思维。  相似文献   

3.
让学生有生活体验,给学生生活体验,进而使他们有联想和想象的参照,走进文本,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4.
许静 《小学生》2013,(6):66-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他们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的确,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量事实也证明,学生只有获得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永久,  相似文献   

5.
对学生而言教育历程本身就是生活,我们要尊重体验的主体,拓展体验的情境,创设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在活动中体验,在生活中体验。从生活出发,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充实快乐中成长。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思想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以课堂宣讲为主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从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出发,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情景体悟、角色体悟、活动体悟、情感体悟等策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要观照儿童的生活,尽可能多地和他们的生活对接起来。学生的体验被激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才会更敏锐,更真实,更鲜活。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应尊重学生的情感、生命体验,唤醒、引导他们回归活泼清新的生命,在活动的各个环节给他们创设展示、表达的机会,或在课外给他们一些预告与指点,让他们在课堂这个展台上做真正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正>小学品德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可见,体验活动在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的设计,避免了  相似文献   

9.
现在孩子的课余生活很单一,他们的情感体验不够丰富。而新课程越来越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多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而乡土文化中寓美于情、以情育美的方式能很好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更好的关注生活中的美!将临海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品德课教学,一旦脱离现实进行体验,只能让学生成为空谈道德知识的"理论家"。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使道德在"体验"的催化下,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1.
教学创意: 初中学生对于写作普遍存在着畏惧心理,不擅长将生活体验真实地反映.勉强写出来的文章也如板着脸和人家对话,了无生趣。如何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并将个人体验反映在文本中,我从小处着手,选取了一个点。让乡土文化及古诗、名篇带着学生学习描写声音的技法,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唤醒他们的生活积累,激起他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课堂中得到哪怕一点点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他们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加深自我体验、感受和领悟,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一、引发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活动性,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情感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因此,教学中对…  相似文献   

13.
张爱民 《江西教育》2003,(20):25-25
体验是指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获得真实体会和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教育思想的生成,帮助学生摆脱了“作文难、难作文”的窘境,让学生作文进入了一个“想写、会写、写好”的全新境界。一、开辟写作源泉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要的一点是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带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开辟作文创造的源泉。1.家庭生活中体验。可引导学生在“我当一天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等模拟体验活动中扮演角色,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长辈的甘苦,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这…  相似文献   

14.
《课标》指出,品德课程要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生活中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体验所涉及的感官愈多,就愈容易成功,愈令人难忘。品德课上没有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缺乏真实的体验的活动设计比比皆是,所以,创设情境,设计真实有效的体验活动,对学生情感的升华、品德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学中,以学生的品德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加以积极引导,实现体验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正要有效完成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坚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为此,就必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学习和建立的过程的积极性,利用他们的直接经验来理解书本知识,即对他们来说的间接经验。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7.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资源,努力克服制约因素,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大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沈红春 《考试周刊》2007,(45):30-31
面对多姿多彩的鲜活生活,中学生怎样通过他们的眼光来观察、体验、思考、反映它?生活就是百花,学生就是蜜蜂,学生佳作就是他们酿造的蜜,通过学生的采和酿就出现喜人景象:采得百花酿成蜜。采就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酿就是思考生活、反映生活。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基础是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源泉.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教学中应努力做到:模拟生活,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走进生活,让学生品行得到内化;学会生活,让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参与生活,让学生的道德行为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