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刘名远 《小读者》2011,(10):46-46
中国人自谓“炎黄子孙”。“炎”是炎帝,“黄”是黄帝。有典籍说,炎帝和黄帝是同胞兄弟,但这种传说比较晚出。炎帝又称“神农氏”。这个称号更鲜明地反映了炎帝神农氏对华夏民族的贡献。神农氏首倡了农耕种植。《吕氏春秋》记述:“神农之教日:‘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相似文献   

2.
《国语·晋语二》:“人皆集于菀,已独集于枯。”《孟子·滕文公》:“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贾谊《治安策》:“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汉书·董仲舒传》:“所著皆明经术之意。”扬雄《逐贫赋》:“人皆文,余褐不完;人皆稻梁,我独藜飧”;《解嘲》:“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陶”。班彪《北征赋》:“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徐干《室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王粲《寡妇赋》:“人皆怀兮欢豫,我独感兮不…  相似文献   

3.
“巨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注“间”为:“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这是不妥的。据《常用汉字详解字典》(孙云鹤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间”也可以从本义(隙也)引申为“悄悄”,“偷偷”的意思。如:《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乃屏人间语曰……”《汉书·项籍传》:“太公吕后间求汉王,后遇楚军。”《汉书·匈奴传》:“左大都尉欲杀单于,使人间告  相似文献   

4.
身的本义指妇女怀孕,引申指身体的躯干,再引申指整个身体,又引申指其他物体的躯体部分;从整个身体又引申指自身、自己,再引申指亲自,生命,人的一生、一辈子,从自身又引申为代词我,又引申为身份、地位;从亲自引申出体验、实行,再引中为担当、担任;从整个身体又引申为量词身.  相似文献   

5.
《汉书·淮南王传》载,刘安尝为汉武帝作《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此《传》既评文,又对词句典故进行训释。而班固不满意《离骚传》对屈原作品和人品的推崇,也不满《离骚传》对《离骚》名物的训解,故其《离骚序》云:“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弍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关于“五子”等人名,今不细论:单言“有娀佚女”,则可辨其得失。《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淮南子·地形》云:“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则刘安释《离骚》,当用此说。案:“简翟”,《楚辞·天问》作“简狄”,《大戴礼·帝系》、《史记·殷本纪》同(《索隐》言旧本“狄”作“易”,又作“逷”);  相似文献   

6.
<正>《孟子·离娄下》有:"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其文则史"究作何解?  相似文献   

7.
《汉书·贾邹枚路传》 :“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 ,富有天下。赋敛重税 ,百姓任罢 ,赭衣半道 ,群盗满山 ,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 ,倾耳而听。”师古曰 :“戴目者 ,言常远视 ,有异志也 ,倾耳而听 ,言乐祸乱也。”吴恂《汉书注商》 :“戴目而视 ,言举目仰视 ,《说文·目部》谓之 ,《史记·孔子世家》所云眼如望羊者是也。此乃怒目而视之义 ,非有异志之谓也。倾耳而听 ,言时有戒心 ,不安寝处 ,非寻常谛听之谓也。”杨树达《汉书窥管》 :“‘戴’‘载’通用 ,‘载’‘则’亦通用 ,‘戴目’即‘侧目’也。”按 :此句是刻绘秦时的社会状况。“赋敛重…  相似文献   

8.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少从刘歆①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②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③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孔奋传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④。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  相似文献   

9.
<正> 陈白夜同志的《“白日”与“红日”》 (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写道:“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除‘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诗经·匏有苦叶》)和‘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卷阿》)以外,都是以单音节词‘日’的面目出现,如‘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伯兮》)‘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诗经·君子于役》)等等。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10.
张学民 《语文知识》2004,(10):32-32
1.居安思危《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周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相似文献   

11.
一“兵要”一词最早见著于史籍的是《左传》,闵公二年“偏躬无慝,兵要远灾。”在《三国志·魏·王粲传附陈琳》中亦有:“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这里“兵要”一词是指兵权而言。《荀子·议兵》:“王曰:‘请问兵要?’  相似文献   

12.
打棚 胡祖德(沪谚外编·新词典):“打棚,调弄人以自取乐之谓。”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也可以自白一句:‘我宁可向泼剌的妓女立正,却不愿意和死样活气的文人打棚。’”“打”亦作“搭”。《何典》太平客人序:“其言则鬼话也,其人则鬼名也,其事实则不离乎开鬼心,钉鬼门,做鬼戏,搭鬼棚,上鬼当,登鬼箓,真可称一步一个鬼矣。”潘慎注:“搭鬼棚:即‘搭棚’,开玩笑。搭,又作打。”  相似文献   

13.
《尚书、召诰》云:“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云;“百礼既至,有壬有林。”对于这些出现在上古典籍中的“有”字,人们已经提出过多种解释,例如: 1、宋邢(日丙)疏《论语·泰伯》篇云:“外传称禹氏曰有夏,则如舜氏曰有虞,颛顼以来,地为国号,而舜有天下,号曰有虞氏,是地名也。王肃云:‘虞,地也’。皇甫谧云:‘尧以二女妻舜,封之子虞’。”刘琪《助字辨略》据此而释“有”为“抚有”之义。 2、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马建忠《马氏文通》沿用此说。 3、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册云:“上古名词的前面往往  相似文献   

14.
《辞源》解释说:“赤子,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引申为平民百姓。《汉书·龚遂传》:‘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滇池中耳。’”《辞海》认为“赤子”有两个含义:(1)初生婴儿;(2)古代指百姓。由此可见,当前两大权威词典都认为“赤子”是指“婴儿”或“出生婴儿”,百姓是由“婴儿”引申而来,《辞源》还认为其得名原因在于孩子初生色赤,“赤子”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呢?整个先秦时代,“赤子”出现的次数不多,其中《孟子》、《荀子》、《庄子》…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语文课本收入了《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一文。其中有这么一段——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最后一句,与课本配套的教参是这样翻译的:“我们这些人都要成为他的俘虏了。”由此可知,在“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中,“之”是以第  相似文献   

16.
毕诚 《中国德育》2009,(12):82-85
5.知恩图报,利益分享 【原文】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太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相似文献   

17.
皇帝与黄帝     
“皇帝”本是我国古时对前代帝王的尊称。《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幸。”《诗·大雅·皇矣》:“黄矣上帝,临下有赫。”毛传:“皇,大。”“皇帝”就是“大帝”。“皇”由“大”引申指天,又进一步引申指君王、帝王。《诗·周颂·酌》:“于昭于天,皇以间之。”郑玄笺:“皇,君也。”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三皇五帝.“皇帝”又可作为“三皇五帝”的简称。《庄子·齐物论》:“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相似文献   

18.
子夏曰:“贤贤①易②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七》有子曰:“信近于义④,言可复⑤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篇·十三》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⑥,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⑦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⑧。”《学而篇·十五》①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②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  相似文献   

19.
郭城 “城”,本义是“城墙”,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不指行政区域。《孟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 “城”用作动词时,表示“筑城”。《史记·秦始皇本纪》:“城河上以为塞。”(河:黄河。)《汉书·高帝纪》:“今天下县邑城。”由“城墙”引申为指城墙范围内的整个区域,即“城邑”的意思。《史记·  相似文献   

20.
李斌 《教育艺术》2002,(11):40-41
孟子继承孔子的教学方法 ,并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发展 ,提出了不少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 ,其中有不少至今还值得借鉴。孔子主张教育者必须“正身” ,即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他说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又说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同上)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个思想 ,他说 :“大人者 ,正己而物正者也 ,”(《尽心上》)“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大人物要端正自身 ,外物才能跟着端正 ,天下就会归顺了。由此出发 ,孟子主张教师首先必须端正自己 ,用正道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