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中孟子“民本思想”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先秦政治思想中,有着优良的"民本主义传统",尤其以孟子的贵民思想最为鲜明。认为从传统廉洁文化的角度出发,先秦的"民本"、"贵民"思想可以转化为对掌权者的外在要求和价值准绳。据此,有必要将民本思想作为廉洁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清廉政治提供坚实的价值落脚点。  相似文献   

2.
《孟子》不仅是先秦诸子中,而且也是儒家经典中最具有民本思想的一部著作。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西周以来“敬天保民”的思想和儒家的“爱民保民”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将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响亮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本文分析了《孟子》一书的民本思想,并指出鲜明的民本思想是《孟子》迟迟没有被立为经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民本思想根植于儒家传统之中,他的民本思想比《榖梁传》的“民者,君之本也”更深刻,更远胜于荀子、韩非的君本思想。孟子认为,性善是民本思想的前提。依据民本原则,人民有获得贤人统治的权利。贤人获得统治权的方式有四种:禅让、革命、贵戚易位、流放君主。与孟子不同,荀子思想中存在君本思想的倾向,韩非又将其发展为彻底的君本主义,这不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文章的结论是,性善论、权力公有、选贤与能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是丰富的,不能以“积德与天命”概括之;民本思想远胜于君本思想;人们应在平等基础上构建社群关系;在理解孟子思想时,要注意其思想的创新型转化、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仁政”论是孟子最重要的思想学说之一,在本质上说,它是具有丰富的民本主义内涵的,是对晚周以来蓬勃发展的民本主义政治纲领的推进和建构。从“仁政”论的哲学基础出发,从政治、经济、教化、社会等方面对“仁政”论所建构的一个完整的民本主义政治纲领进行全面的阐释,从而对孟子的“仁政”论及其所建构的民本主义政治纲领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仁政”是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政治理想。“民本思想”是其仁政学说的核心。孟子不光从仁政的含义中透视“民本思想”,而且还从“人性善”的理论高度解决了“民本思想”的逻辑前提,并提出了“保民”与“尊民”的仁政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6.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是战国时代杰出的民本主义者。他总结了历史斗争和现实斗争的经验,提出“民为贵”,“与民同乐”,“得乎丘民为天子”,体现了从西周到春秋以来民本思想的重大发展。孟子本来要恢复西周奴隶制。齐宣王问如何行王政,他说要像文王一样,“耕者九一,仕者世禄”(《梁惠王》下);并多次劝齐宣王“制民之产”,以便“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很明显,“五亩之  相似文献   

7.
章士钊先生早已指出:“(子厚)取唯民主义以为政本,一切轻君而重民。”(《柳文指要》下部,卷一)当年读此,令我叹服。柳宗元政治思想的两大支柱是中央集权与民本,而民本更是其精髓。柳宗元思想的主要成就,我以为并不是唯物论,恰恰就是民本。他以民本为武器与天命相对抗,要是没有民本也就没有他的唯物论。民本思想又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在他的哲学观点、经济观点、法律观点、文学创作等方面,随时都可以发现民本产生的深刻影响和重要作用。成就与贡献民本思想主要源于先秦的孔子、孟子。最早是孔子提倡仁学。基本内容是“仁”者“爱人”(《论语…  相似文献   

8.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着亚圣“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其间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细绎文章内容,孟子与梁惠王实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源于二者对“民”认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许多论者将孟子的王道政治理解为以民为政治主体的民本论,指出孟子没有民本思想,其思想的真义是将民当做君王立国的本钱、资本,而不是将民当做立国的目的、看做国家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仁政理论是以其性善说和民本思想为基础和前提的。性善说是仁政的理论基础。民本思想是仁政的思想前提。对于怎样才算行仁政,如何实施仁政,孟子提出如下理论:制民之产嫩民以德,与民同乐,尊贤使能,仁者无敌。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国家对高等院校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既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也是高职英语课程性质和目标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思政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有待加强,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还有待提升。不难发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深入挖掘教材,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英语课程思政的兴趣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自然保护思想和生态文化理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资源可利用思想,乃至“教民稼穑”、“劝民植树”的传统做法,至今仍对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共十六大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落实这一理念,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要做到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要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确立“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观;掌握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的状况,夯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创新方法,把“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黄斌  毛梅娜 《海外英语》2014,(20):246-247
With the advent of Internet age,the audience can enjoy more“autonomy”from the internet than from other media.In consequence,it is said that people can keep“clear-minded”before Netnews,and ideology has been weakened and will even disappear in Netnews. However,from a textual perspective,ideology has been strengthened rather than weakened in Netnews.  相似文献   

15.
体育休闲是以体育活动为手段所进行的休闲。体育休闲观是人们关于体育休闲的认识和看法。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体育休闲观才能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继承儒家体闭哲学思想,构建现代体育休闲观主要体现在:“仁乐”,体育休闲的理念。“道乐”,体育休闲的“度”。“善乐”,体育休闲的价值选择。“自乐”,体育休闲的审美境界。体育休闲中,人们应当抛弃各种私心杂念,排除各种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到休闲行为之中,达到人与运动融为一体的最佳状态,从而获得休闲,增进健康,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6.
两千多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但影响着中国社会,而且已经走出国门影响着世界。但是,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开创者,其爱民治国思想却鲜为人知。用现代领导学的观点考察和审视《道德经》,可以发现老子爱民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以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主席所提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内含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包含着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原则以及“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将“八荣八耻”的解读与高校特殊群体“研究生”相结合, 有助于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真正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孟子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子的“和谐思想”体系的核心及其基本内容是追求人格的完善、社会和谐、天人(人与自然)和谐。这一思想通过多种方式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了崇尚人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治国安邦、顺应自然的多种功能。认真研究孟子的“和谐思想”,对于科学理解和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宪政与民主分别同消极自由理念与积极自由理念相对应,也就必然反映两种自由理念的对立统一关系。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分别回答了“谁治理我?”和“我被治理的程度如何?”这两个问题,但它们要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民主主张积极参与和行使国家权力,宪政则强调以保障个人基本权利和自由为目的限制政治权力,两的互补互动、磨合产生了宪政民主制,较为有效地解决了人类政治生活中重大的两难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学的宗旨和目标代表着大学的内涵。对比中西方大学的宗旨与目标可以发现,其共同点是通过教育使自然人成为能与他人和睦共处、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无论《大学》中所言“亲民”,还是《学记》中的“化民易俗”,都强调“爱国”“为国”的观念,作为维持宗法亲情社会秩序的“礼”也就成为了大学的核心理念。中国近代大学虽然是“舶来品”,但坚持了中国的人文传统,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而西方大学更看重知识与科学,强调纯粹理性的观念,尤其是大学被移植到美国后,又发展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项职能,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学之道”在“中西合璧”的基础上有了两点新的重大发展: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强调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此两点与传统大学之道之间具有包容性与逻辑合理性,也是当下我国必须坚持的“大学之道”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