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飞天     
我是那个贫穷画家笔下的一个跳舞女子。因为他的心血凝聚,我便有了灵魂。每个画者在创作的时候,如果投入了全部身心,画上的景物就会获得灵魂,成为各种精灵。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是如此。并且,画者投入的感情越多,画作所拥有的生命越长。可是,能够因为作者真心投入而获得生命的画作并不太多。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水画的确立始于南朝,而对山水的审美早在先秦已开始,并发展于汉代,风行于魏晋。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孙绰,作诗多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欣赏来获取灵感,他的《游天台山赋》更是通过品鉴山水画作,描述了品画者的心理过程,对中国山水画审美意识在魏晋时期的觉醒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刘颖 《重庆师专学报》2012,(5):105-108,157
张大千是中国20世纪画坛上的大师,文章聚焦张大千画作中画款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从画款书法与画作的结构和画款书法与画意的关系方面进行讨论。他的画款书法以绘画为主体,既服务于视觉的审美,又将自己对人生、对绘画的情感及观点融汇其中,在构图美的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地造就了画境之关,形成了诗书画的完美结合。艺术的审美意境获得无尽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4.
蜀中山水孕育了张大干的蜀中画与蜀中诗。蜀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水、名胜、古迹众多,风物、风情、风习奇特,不仅成为张大千诗画创作的题材,而且是他情感的寄托和艺术的生命,影响到他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张大千以造化为师,天地万物为他所用,蜀中时期笔墨风范开始具有独创性,成为张大千绘画技法“变革”的前奏。蜀中诗画是张大干艺术世界的奇葩,反映出张大干恋乡的情感特性和“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张大千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他一生的经历极富传奇性。离开大陆、漂泊海外的张大千常常创作山水画作品来表达对祖国的怀念之情。《资中八胜册》、《长江万里图》、(《庐山图》是张大千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这三幅山水画蕴含了张大千浓厚的爱国思乡情怀。  相似文献   

6.
张大千有一次在国外举办画展。展厅布置好后,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张大千得意极了,他整天在展厅里走来走去。好几天过去了,没有一位观画者对他说过类似画得真好的话。他纳闷极了,终于忍无可忍,拉住一位中年人问道:你觉得张大千的画怎么样?中年人回答说:张大  相似文献   

7.
张大千作为20世纪中国画大师,其书法艺术也取得很高的成就,达到很高的境界.传世的张大千画作中绝大部分都有十分精彩的题款,这种绘画题款书法也代表了张大千的书法艺术特征,融碑人帖,刚健奇崛、飘逸峻峭、开张恣肆,他的画款书法是围绕其绘画形式风格、创作心境、审美需求而题写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艺术魅力.大千的画款书法既独具一格,同时也是成就他的绘画艺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北宋郭熙承袭李成画风,以寒林树石为主题,以笔触曲折硬挺为特色。所画松树多虬曲、松针细小如攒针,用笔精道,为世人所称道。《早春图》可谓是他得意之作。作者以富有层次的墨色和柔和的卷云皴塑造了严冬过后,万物复苏、暮霭蒸腾的自然景象。这幅画作历来为画家所喜爱,文章拟将对此幅经典画作进行解析,探求其间的隐性画理,试图给我们学习中国传统山水打开一扇清晰明了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在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与诸子登岘山》时,课堂上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以前学过孟浩然的《春晓》《过故人庄》等诗,知道他是有名的隐士和山水田园诗人,所写诗  相似文献   

10.
赏画须有指针,余以为唐人张彦远在其所作《论画》文中概括的五句话,可视为初学赏画者入门指针之一。 第一句“像物必在于形似”。张彦远品画,首先提到“形似”二字。历代画论家、绘画大家,包括现代潘天寿、陆俨少、张大千、齐白石等人,对于“形似”,都有见解: 潘天寿说,“不能不要形而写神”,他认为,“把老虎画成了狗,老虎的神肯定捉不住。”他又说:“做人一定要老实,实事求是,但画画不能太老实,否则就没有艺术性。”潘天寿笔下之形,似乎在老实与不老实之间。 陆俨少说,“为人要正派,画却要调皮”。他笔下之形,似乎在正派与调皮之间。 张大千的教学语言是:“简略地说,大抵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画当然不如摄影;若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传神超物的天趣。这便是绘画的艺术。”张大千笔下之形,明确在“像与不像之间”。 齐白石认为“不像”为“欺世”,“太像”为“媚俗”,他要求笔下之形,“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从张彦远提出的“形似”,引伸出绘图第一个辩证统一,即“似与不似”的辩证统一。“似与不似”统一的妙处,是高水平画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对于绘画大家张大千先生来讲,山水画最注重的为造化,师法自然。他的山水画大约历经了三个演变阶段,即仿古阶段、成熟阶段及创新阶段。张大千先生的泼墨山水画是艺术界内最为宝贵的财富,充分反映出了画家勇于尝试、大胆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张善子与张大千既是一对惺惺相惜、情深义重的同胞兄弟,又是中国现代画坛相与相携的良朋知己。二人身上表现出的高尚的人格修养与独特的艺术精神,论证了中国画"人品即画品’的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13.
商洛作家李育善的散文创作,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家公务员和乡土作家的双重角色体认,交互影响着李育善的散文视角。李育善散文的关注重心是家乡的广大农村,着重状写乡间的自然山水、民生场景和人物命运,从而构成了多幅生动的商洛风俗画卷。尽管李育善的散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来看,近十余年来,其创作不断走向成熟,表现为取材范围日益拓宽,个人视野逐渐开阔,语言技巧不断丰富。这些踏实的进步,使作者在承变进程中的陕西散文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张大千的山水画注重“以造化为师”,“师法自然”。张大千的山水画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仿古期、渐变期和创新期。他的泼墨泼彩山水画是他一生艺术实践的结晶,充分地表现出张大干先生勇于创新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5.
莫友芝《郘亭诗钞》中的节日风情诗,多为触景生情之作,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中华民族不少传统节日所特有的风情,亦体现出诗人对故乡、对亲友的深挚之情,抒发出诗人因之而触发的种种真情实感。探析莫友芝的节日风情诗,当可更为全面地了解莫友芝诗歌创作的风貌。  相似文献   

16.
苏轼随笔集《东坡志林》中的记游文学作品。满怀对已逝友人曾经的追念。表现对生死的达观,他正是通过精神的闲适与情性的闲逸来对抗迫害、化解心灵伤痛的,这也是他多次遭受政治迫害却从不屈服的根本原因。诗话和考古札记。是苏轼学术成就的补充。反映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志林》中对名物的题咏记述也构成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志林》不论是情的阐释,还是理的透彻。无不蕴含苏轼澄澈的心性和洒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朱彝尊现存散曲59首,可分为两类:咏地方风情与叹世叹归。地方风情组曲以[北仙吕.一半儿]为主,多采取冷静客观态度,以清新浅近的语言,重在介绍该地的人文历史与自然形胜,融地名、历史文化名人、出产、典故于一体,生动再现了江南水乡的风景物产、乡土民情。朱彝尊叹世叹归,一是因官场险恶、被同僚倾轧,二是故乡人的真情、故乡的美景与险恶的官场、同僚的暗算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在散曲中时时吟唱"归去来兮"。朱彝尊作曲力求醇雅,用词精工雅炼,音韵谐美婉转,词化倾向颇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四川广安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广安市是邓小平同志的故乡,广安的发展是世人瞩目的问题。小平故乡旅游资源丰富,集名人故里、山水风光、红色文化和考古文化于一体,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广安市旅游发展的研究对广安经济结构调整、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广安跨越式发展和革命老区经济建设探索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大千晚年的泼墨泼彩画风使用了丰富的东方性色彩颜料,将其泼洒渲染于墨色打底的山水之上,层次丰厚而又清丽妍雅,不但表达出山水自然之远近晴雨的物理空间,也表现了色彩质感本身的层次空间。其后的追随仿效者,则往往很难达到其水墨与色彩相融的璀璨炫丽境地,由是可知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绝非随兴而无章法节制的率性之作,而有其特殊的设色程序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徐枋是著名的明遗民,也是清初的著名画家。他的遗民品质提醒我们关注并解读他的遗民生活对于绘画创作的影响。乙酉(1645)之后,徐枋从勿斋的贵公子沦为居无定所的人,而定居涧上草堂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有明显的呈现;徐枋自称"作画暮年益进"与他和著名遗民画家杨补、万寿祺、归庄、姜垓的交游有关;徐枋有吴地隐居的实景图数幅,展现他的遗民隐居生活;徐枋以画为寄的特点是遗民画家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