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对武术操的嬗变过程进行梳理,并对武术操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创编的武术拳操进行理论分析,为武术操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并为创编的武术拳操提供理论支撑及进行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要求“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文件精神,为丰富课间操,传承民族文化,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组织有关专家,创编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并于2010年9月1号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在开展与推广学校武术操之际,我们有必要深入、全面认识、理解武术操的有关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来深入剖析学校武术操的新认识、新使命、开展学校武术操的思想与应注意的环节等若干问题,进而增强我们开展与推广武术操的责任感,明确开展武术操的使命,开展学校操持有的理念以及应注意的事项,加深我们对武术操的认识,为学校武术操顺利的进入学校提供理论性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演化经济学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操演变过程、发展现状以及武术操创编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促进武术操在学校的开展和普及,同时为武术操的发展和中国武术的传播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由贵州师范大学体操教研室朱江等同志创编的《青少年韵律健美操》已由该校电教中心拍摄录制为教学录像片,目前通过了专家鉴定。这套韵律操是按照现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青少年身心发育的规律,吸取各种现代舞蹈的若干特点创编而成。在近三年的试教实践中,创编者不断调整改进,使之日臻完善。鉴定专家和大中学体育教师认为,我省首次创编的这套韵律健美操符合编操原则,体操动作与音乐节奏融洽自然,全套动作优美健康,适宜在大、中学和小学高年级推广。  相似文献   

5.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教学实验法,对272名本科大学生进行了16周的体育教学实验,采用《青少年社会适应性问卷》测查教学实验前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结果表明: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和篮球选项班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随着自然成长和体育教学的影响得到了发展;武术、跆拳道选项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优于健美操和篮球选项班,表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幼儿武术操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幼儿园开设幼儿武术操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着重论述幼儿园开设幼儿武术操 ,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三个有利之处 ,并对幼儿武术操的创编与教学要点提出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民国初年,马良发起、创编和推广了《中华新武术》,首次以操的形式推广武术,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新武术》在推广和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功之处进行总结,对今天武术健身操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锐  刘雅楦 《武当》2023,(1):59-61
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源远流长、灿若星辰,传承、发扬和创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吸引力。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所以传承和发扬武术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新疆师范大学运动会作为一年一度的学校盛会,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2022年的第39校届运会开幕式表演中,将的轻器械太极扇与武术操相结合,主题鲜明,不仅传承惯例弘扬了中华武术文化,使大家感受到表演带来的震撼,也使得学生们能够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做武术文化的传播者。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分析新疆师范大学第39届校运会太极扇武术团体操的创编及意义,从而得出结论,将优秀传统文化、武术文化与当前新事物相结合,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也可以更好的发扬,让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其魅力。  相似文献   

9.
武术操是将武术基本功练习与节拍体操结合起来的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其特点是实用性、表演性、趣味性强,易于学习和推广。近年来,武术操在大众健身运动中备受青睐,其良好的健身效果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也开始引入武术操,用以提高在校学生的体质与体能。高校在公体课教学中引入武术操的创编与应用,既能发挥其增强大学生体质与体能的功能,又能有效传承、发展中华武术文化,可谓一箭双雕。研究高校公体课教学中武术操的创编与实践应用,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将武术特色体育活动引入课间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课间操武术特色体育活动的内容(一)武术创编操《中国功夫》本套操选用《中国功夫》作为音乐,共分为12个小节。前两个小节的音乐节奏比较舒缓,以静来表现武术的精神。主要以简单的步法、手法和眼神练习为主。中间8个小节音乐的节奏感较强,音乐激情澎湃,以快速的动作串联表现武术的魅力。主要编排了基本步法,如马步、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大众艺术体操运动的开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因素,艺术体操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中一直有看“竞技优先”的倾向,从而造成“竞技体育优先、群众体育滞流”的现象。另外,近些年,我国艺术体操训练人口减少,出现青黄不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在其发展中群众基础过于薄弱。从艺术体操长远发展利益来看,这是很不好的现象。正因为如此,艺术体操才更应该面向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进来。本文指出了大众艺术体操运动的开展在整个艺术体操运动发展中的特殊意义,并对大众运动的开展作了论述,论述从条件因素出发,具体提出了关于如何开展大众艺术体操运动的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12.
对四种不同武术教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效果进行了实验性研究。研究表明,小学男生在这4种教材的学习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女生则在所学段位制套路、武术健身操和武术操教材的学习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男生和女生在4类教材的学习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性别差异;比较而言,段位制套路、武术健身操和少年拳3种教材较受学生认同,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3.
对艺术体操个人成套动作音乐选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域 《湖北体育科技》2002,21(4):470-471
通过对艺术体操个人项目成套音乐主题的分析,就如何选择艺术体操个人成套音乐及在选编时应注意的问题做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山西省艺术体操队备战2009年全运会后备运动员的年龄结构、选材、训练、竞赛等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阻碍运动员技术水平提高的影响因素,为艺术体操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致力于研究新奥运周期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个人项目器械难度(AD)在成套中的运用和发展趋势。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解析器械难度在中外优秀运动员成套中的运用,对各项器械的器械难度进行总结归类,剖析设计精美绝妙、衔接自然流畅的器械难度的构成因素及编排特点,指导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器械难度的编排,加强器械难度的训练手段,以期为我国艺术体操新周期个人项目成绩的突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97年日本“AEON杯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和1998年我国“艺术体操锦标赛”竞赛方法改革及效果的分析探讨,说明改革参赛办法,扩大参赛人数,增加竞赛的对抗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才能提高艺术体操竞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武术健身操是以中华武术为主要内容,以广播操为主要表现形式,弘扬和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为指导思想,增强儿童和青少年体质健康和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体育锻炼形式。文章运用观察法、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开展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研究,着重阐述其健身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教育价值,以期提高中小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兴趣,对武术健身操的推广与普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婷 《四川体育科学》2009,(4):119-121,129
通过对近年来已毕业和在读的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艺术体操主修学生进行调查,针对现行能力培养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和改进,使我院艺术体操主修课程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和完善,从而使我院的艺术体操教学和训练更加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陈秋芬 《体育科技》2011,32(1):58-60,62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专业艺术体操专项生的腰肌劳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其发生腰肌劳损的原因及损伤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以期为体育专业艺术体操专项生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带操转体类身体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6年艺术体操全国锦标赛、2006年艺术体操世界杯赛的个人单项带操前3名成套动作,对世界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和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转体类身体难度动作完成质量进行分析。找出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带操转体类身体难度动作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动作完成质量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