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将由东鲁南游越中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胜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诗人厌恶黑暗现实,又无力改变,只能寄情于梦幻,对理想中的光明与自由世界作了热情的歌颂与赞美。《梦》的主体部分写梦游天姥山的经历,作者首先挥毫泼墨,极力渲染了天姥山的神奇美妙,其向往之情尽现无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人一开始,先说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李白的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梦境诗。诗人借助想象和夸张,由瀛州引出天姥,由梦游天姥山引出仙境,再由梦醒引出感慨,使得具体现实与虚构景象,历史人物与神话境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虚和实”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3.
一、现实的幻化李白凭借想象的翅膀驰骋古今,翱翔八方,把现实与梦境、仙境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描写神话,点化事物,渲染意境,是李白诗歌的鲜明特色。《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以"梦"来安排全文,通过入梦、梦游、惊梦的形式来安排结构。诗的首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一开始就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  相似文献   

4.
天姥山因李白而名传天下,在李白的诗中,天姥山是一座神奇瑰丽的所在,一直以来,人们在分析这首诗时,都十分注重梦境仙境的分析,而忽视天姥山对于李白的审美意义,忽视天姥山的象征含义,因此,追踪、探究诗中天姥山对于李白的象征意义,思考、探究诗人对其独特的情怀,也不失为一种新颖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借山水、神仙以抒情寄怀的浪漫主义著名诗篇。这首诗写于天宝四载 (74 4年 ) ,名为“留别” ,实为寄怀。通过梦游仙境 ,曲折地抒发了诗人多年积郁于心的政治苦闷 ,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渴求光明、自由 ,蔑视封建权贵的傲岸性格与叛逆精神。从这首诗的内容结构看 ,全诗分三大段。第一段从起句“海客谈瀛洲”至“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用夸张、衬托的手法 ,从不同角度极写天姥山的高大 ,点出入梦的缘由。先写“烟涛微茫”的“瀛洲”神秘难寻。这显然是用的以海托山的陪衬写法。“瀛洲”本属古代传说中的三大…  相似文献   

6.
关于《梦》的主题脉络的传统看法是:诗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光明世界的追求,有建功立业的一面;但同时又宣扬了寻仙访道及时行乐的思想;认为诗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其消极的人生态度应受到批判。《梦》以浪漫主义手法着力描绘天姥幻境。《梦》可分为梦前、梦中、梦醒三个部份。从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是梦前部份。海客谈的瀛州,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山,虚无飘渺实在难以寻觅,说明李白对寻仙访道已不感兴趣了。越入讲的天姥山却是实在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是一个极高的境界,“四万八平丈”的天台山对此也要“东南倾”了。诗人由梦前向梦境过渡。天姥山“云霞明灭”,诗人自然地“因之梦吴  相似文献   

7.
“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李白研究会特别会议于1999年5月下旬在天姥山所在地浙江新昌县举行,同时举办了新昌国际旅游节.参加学术讨论会的有国内著名学者傅璇宗等41人,其中有来自澳门、台湾的学者;还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外国的专家10余名.会议收到54篇论文,会上重点讨论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越中诗歌,会议安排考察了天姥山、天台山等名胜.蒋志教授代表绵阳师专李白研究室出席了此次盛会并宣读了论文《李白越中诗的审美价值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是“乐土”,还是“恶梦”?──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梦境江苏省姜堰中学陈章明关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神仙洞府的描写,人教版的《教学参考书)认为:“这便是诗人所梦寐以求的乐土”,在“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中又说:“诗人所以把这些幻想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9.
《新读写》2013,(9):39-41
天姥、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凤凰、凤凰.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虽实际存在,但仍虚幻缥缈;一个因美丽的传说而散发光芒,但因这传说的散去而孤寂清冷、李白,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遭到排挤、被放出京后,却分别以梦游与实游的方式到天姥山和凤凰台走了一遭,并以此为题留下两篇诗篇,供后人琢磨,其用意何在?请大家随着我的笔,跟随李白的足迹,来还原一个真正的李白。  相似文献   

10.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盛唐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这首诗写于天宝四年(745),是诗人行前书赠友人的一首乐府古诗。全诗意境雄伟,离奇惝恍,艺术形象缤纷多采,表现手法新巧奇特.向来为人所传诵。而最值得称道的是李白在这首诗中缔造了奇妙瑰丽的意境。诗中梦境节节展开,景物步步变化,越变越奇,把人带入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之中。  相似文献   

11.
公元七四四年(即天宝三年),李白因遭权贵谗言诋毁,被唐玄宗赐金还放。离开长安后,在山东盘桓的日子里,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第二年,他将只身自东鲁南游吴越。临行前,便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情况的诗章,以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故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亦作《别东鲁诸公》。济苍生,安社稷,本是诗人的凌云之志,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凉结局,也没有彻底放弃初衷。面对黑暗的现实,他只得重新编织自己的理想花环,以表明具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诗的主体——梦游天姥山的幻境,惝恍  相似文献   

1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有“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之句。“云霞明灭”一直被注释为“云霞忽明忽暗”。译文也不外“越地的人谈到天姥大山,在云霞掩映下也许可以一览”(中专语文《教学参考书》);“吴越的人说到天姥山,在那忽明忽暗的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学文言文译析注译》)  相似文献   

13.
漫话用叠字     
还记得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的天姥山吧。它富丽堂皇,雄奇壮美。这是为什么?因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总之是因为天姥山是由一层高过一层的山峰重叠起来  相似文献   

14.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写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召入京,他以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远大抱负的机会到了;不料到长安以后,却只被当作点缀升平的词臣。于是,苦闷中的他醉酒狂放,终遭高力士等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被赐金放还。在长安的三年,他的理想遭到重创,于是他把天姥山看作是心灵的归宿,试图通过求仙访道以寻求解脱。壮志未酬的苦闷,对功名与权贵的鄙弃,凝结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15.
李白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作家 ,尤善于古体诗的创作。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其古诗的代表作。唐玄宗天宝三年 (744年 ) ,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被放出京。第二年 ,他将由东鲁 (现在山东 )南游吴越 ,故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天姥山的诗 ,留给在东鲁的朋友 ,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但这又不仅仅是一首赠别诗。清人陈沅 :“题曰留别 ,寄去国离都之思 ,非徒酬赠握手之作。”(《诗比兴笺》)诗人在这里是托梦游天姥山以寄意 ,表达了对权贵的无比蔑视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也不仅是其古诗…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该诗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被夸大了,展现出的是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通过外在的形象美去探寻内在的情感美,这些有助于我们自身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还是对宫廷痛苦生活的回忆,学界意见不一。“天姥”梦境雄浑壮伟,代表了诗人极度丰富的生命体验;诗人从梦境中苏醒,获得了超越世俗的生命感悟。  相似文献   

18.
赵月琴 《现代语文》2007,(3):121-121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描写了梦境的由来,云霞的明灭,众仙的往来,梦境的消失,想象丰富奇特,夸张恣肆大胆。人们通常认为该诗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描写梦境,抒发了诗人对名山、仙境的热情向往,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憎恨和对反动权贵的极端蔑视。此种说法绝对不错,但是我认为并不完整,需要从更深层次上了解诗人李白,才能更全面的理解这首诗。  相似文献   

19.
大多学者都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的性质以及诗歌所表现的主题,是李白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美好理想的写照。实则不然。李白所写的梦境,是残酷社会现实的反映,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于愤懑。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梦境”的阐释,不外乎是说诗人憎恨封建社会的现实,追求自由、理想的乐土。例如: ①高中《教学参考书》上说:“这是一首以游仙诗的形式表现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浪漫主义杰作。”进而分析云:梦游之仙境,“描绘得富丽堂皇……呈现出一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