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歧视是发生在教育领域的一种不公平现象,本文对几名经历了教育歧视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在统计的基础上得出教师对学生歧视的具体表现:行为上的歧视,心理上的歧视,言语上的歧视。文章初步总结了教育歧视的原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人们普遍存在嫌贫爱富的心理;第二,国家对教师资格的考评缺乏科学性;第三,学校关于教师行为规范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第四,部分教师缺乏职业情操;第五,家长的送礼给教师养成诸多恶习。从而,笔者给出教育歧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对社会歧视的内涵分析着手,初步归纳梳理目前教育领域中出现的各种歧视表现,指出在教育政策与法律、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方面以及非正规教育体系和社会生活中均存在教育歧视现象。分析导致我国各种教育歧视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初步概括防止教育歧视现象发生的措施,认为反对教育歧视,势必要落实到社会制度与文化逻辑的开放性转变上来。  相似文献   

3.
李洪荣 《江苏高教》2021,(10):57-60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身份歧视现象一直都存在,而这一身份歧视是社会歧视的一种表现形式.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身份歧视主要表现为招生生源歧视、学位授予歧视、就业歧视与认知观念歧视等四个方面.而破除这一身份歧视可以从转换认知观念、提升教育层次、优化投入结构与提高学生能力等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民办教育政策歧视有三条判别标准,即当平等处不予以平等、当差异处不予以差别对待、当补偿处不予以补偿。当前,我国民办教育政策歧视主要表现在学校税收、教师待遇、学生资助、学校办学自主权、特殊受教育群体补偿等方面,政策,中突、政策模糊和政策盲点是导致歧视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引擎,也是破解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路径。然而,教育数字化在推动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也衍生出了一种新型教育歧视——教育数字歧视。教育数字歧视指教育数字化过程中非主观意识造成的对受教育者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区别、排斥或限制其平等受教育权的行为,是一种因数字技术产生的“设计缺陷”。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正面临资源、文化、群体等方面的诸多教育数字歧视问题,教育数字歧视仍处于规制失序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对受教育者数字教育平等权的权利界定不清、政策观照不足以及规制保障不强,导致教育数字化过程缺乏关于人的价值和教育公平的价值指导,出现了技术反噬教育公平的情形。因此,应适时嵌入制度规则,以数字教育平等权丰富平等受教育权内涵,加强政策对平等受教育权的保障,适时立法强化数字教育歧视规制的可操作性与责任,既防止技术理性世俗化的公正性偏离,也防止价值理性理想化的形而上架空,在技术之上、价值之下、制度之中,为教育数字歧视提供规制路径。  相似文献   

6.
江峰 《教书育人》2001,(17):26-27
差等生,一般是指在学习和品德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转化差等生被公认为教育工作中的难题,有学者甚至提出“差等生的转化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人们不禁要问:差等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知道,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他们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全面负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直接与教师的教育行为有关。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是导致差等生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原因是:一、教育效能感发展不平衡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包括教师的个人教育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两个方面。个人教育效…  相似文献   

7.
实现教育公正是全球各国对教育的永恒追求,然而在看似公平公正的学校生活中,隐藏着许多非外显的教育歧视现象。这种歧视以微观的方式存在于所谓的"好生"与"差生"之间、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及男生与女生之间。等级化的文化观念、功利化的教育模式、制度及政策的漏洞及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基于生态学的角度,从政府、社会、学校与教师四个方面分别探析规避微观歧视,促进学校教育公平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等国际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思想。全纳教育的思想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应全面接纳所有有各种需求的学生,学校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特性和需求的广泛差异,学校要消除歧视,不排斥任何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当前,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对某些学生的歧视现象仍然存在。歧视带给学生的伤害和影响不容忽视。分析教育歧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中的歧视现象,指出教育歧视的危害,提出了避免教育歧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现在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而少用惩罚性手段。惩罚似乎被人们视为异端,视为人权的侵犯。事实上,这是对惩罚的误解。惩罚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学生觉得难堪,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是以育人为目的,学生能够且乐于接受的、充满理智和情感的一种教书育人的挫折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