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杰  范丽娟 《海外英语》2013,(7X):183-184
伊迪斯·华顿堪称是19世纪末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女作家《,纯真年代》作为华顿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展现了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纽约上流社会的全景。目前国内学术界较多地关注其中的女性意识,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性等主题特征,但很少分析这部作品中的矛盾与冲突。这篇论文它旨在从个人,家族,整个纽约社会三个角度,利用女权主义理论来分析男主人公纽兰.阿彻尔,传统女性梅·韦兰和憧憬自由的埃伦·奥兰斯卡之间的内心矛盾冲突以及本身带有矛盾色彩的老纽约社会中各个家族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2.
阿彻叹了一口气,闭上眼合上掌,吹熄了蜡烛。是三个愿望哦!妈妈强调,摸了摸儿子的头,十二岁了,这是时间给你的礼物。阿彻无奈地点点头,往窗外望了一眼,那里栾树开满了乱糟糟的黄色花朵,却让阿彻莫名地想亲近。  相似文献   

3.
伊迪斯·华顿的《纯真年代》是以19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初的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的风俗小说,其中"纯真"是其一大主题。本文通过分析纽约社会、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女主人公梅·韦兰及埃伦·奥兰斯卡解读"纯真"年代里的纯真和伪纯真。  相似文献   

4.
《纯真年代》是美国女作家伊迪斯·华顿的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重要作品。它展示了当时老纽约社会的婚姻观及价值取向。在作品中所塑造的埃伦·奥兰斯卡夫人被认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新女性形象。而梅·韦兰则被多数评论家认为是一个工于心计、狡诈自私的形象。通过研读文本,我们发现,无论埃伦·奥兰斯卡,梅·韦兰,还是主角之一的纽兰·阿切尔,他们对婚姻的态度及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作者伊迪斯·华顿婚姻矛盾观的反映。本文试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出发,阐释这三者对婚姻的不同态度及选择,并结合伊迪斯·华顿的个人经历探讨其女性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陈蕾 《陕西教育》2009,(2):76-76
本文以精神分析的角度,深刻分析<纯真年代>的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的人格面具和阴影的作用和内在根源.从而以另一个崭新的视角分析风俗小说家伊迪丝·华顿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1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7.
伊迪丝·华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20年发表的《纯真年代》是她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曾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小说描写的是主人公纽兰·阿切尔与两位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一位是成为他妻子但他却不爱的梅·韦兰;另一位是他所深深爱着的却是别人妻子的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同时也是他妻子的表姐。  相似文献   

8.
伊·阿·凯洛夫(1893-1978),前苏联著名教育家,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编的《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曾被译成中文,并作为苏联教育理论引进中国的最为典型的代表,多次翻印,发行总计达50万本,成为当时我国中小学教师人人必读的教育学著作,在中国教育界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于伊迪丝·华顿的作品,尤其是小说,读者更多的关注她笔下受压抑的女性形象,多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进行评论。可实际上,华顿同样关注男性的生存状态,对男性的刻画也是细致入微的,例如《纯真年代》和《伊坦·弗洛美》中的两位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和伊坦·弗洛美。他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是华顿笔下比较典型的受压抑的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10.
文化月历     
《中文自修》2014,(32):56
席勒(1759-1805)弗里德里希·席勒出生于德国一个贫穷市民家庭,童年时代的他就对诗歌和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席勒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代表作是《阴谋与爱情》。  相似文献   

11.
吕霞 《海外英语》2012,(24):230-231
勒·克莱齐奥是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人物。曾出版50余本著作,作品有小说、随笔、翻译作品等,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和《沙漠》等。20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偶遇》是勒·克莱齐奥的一部中篇小说集。文章介绍这部被法国《快报》称赞其为"一本边界广阔、内涵丰富的书",旨在解读其中的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12.
何家英所塑造的女性人物纯净中透着雅致,自然中透着灵动,独具诗情画意,这样的女性人物是唯美的、健康的,代表着新时代的女性美。何家英的人物画,从表层的意象,到深层的审美追求,再到创作背景的深入挖掘,都对女性美进行了深层涵义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杨瑞洪是阿坝高原艺术群体的代表人物,《雪域·高原》、《高原·阳光》是他近期关于高原意象的油画作品。他笔下的高原雄肆苍茫、气韵生动,画作的线条与色彩交融,油画语言的个性化特征十分明显,西部高原的风景与人物都得到生动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用线与油画的厚重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4.
《文学教育(上)》2010,(13):160-160
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人物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经典之作《好人难寻》,由新星出版社引进出版。去年,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全集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60年唯一的最佳小说奖。  相似文献   

15.
幻想与现实的冲突是美国当代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的共同主题。本文论述了威廉斯运用人物象征揭示以美国北方为代表的现实与以南方为代表的幻想之间冲突的两个主要方面:(1)人物自身的冲突,即人物被现实和幻想两个世界所左右;(2)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即不同主要人物分别代表着幻想和现实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16.
从双性同体的新角度分析伊迪丝·华顿的小说《纯真年代》中的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指出男性人格支配下的纽兰同时也具备女性意识的思维。正是这样一个男性人格与女性意识冲突下艰难生存的角色,建构了华顿自身的"双性同体"文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学中的人物形态,英国作家爱·摩·福斯特将其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中国学者马振芳在"二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分法",即"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和"尖形人物"。这些人物形态的划分,因界限的抽象使得文学中很多经典人物被强行归类,从而导致人物形态的不确定性。扁平人物就首当其冲,且被赋予一定的贬义色彩。实则扁平人物与非扁平人物相伴而生,共同效力于文本,无论其形式还是内涵都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被称为"愤怒的青年"的作家。艾伦·西利托就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短篇小说《捡破烂者的女儿》和《渔舟图》主人公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生活着,或冷漠,或颓废。这是一种不带政治色彩的反抗,是迷惘的一代的困惑和彷徨。  相似文献   

19.
陈国强  靳劲 《文教资料》2013,(25):151-152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已经成为高校青年的主体,他们特有的个性特征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形成很大冲击。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代表人物,青年先锋人物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利用青年先锋人物的评选增强高校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力、吸引力,更好地开展共青团工作提供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普契尼是意大利19世纪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遵从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喜欢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根据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和人物情感,创作出接近人民生活的歌剧,《贾尼·斯基基》是普契尼所创作的单幕意大利歌剧,故事的情节是根据但丁的神曲所改编。歌剧中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最为著名,被演唱者所喜爱。本文从两大部分写的,第一部分所写的是作品的背景介绍,第二部分写的是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演唱风格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