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关注生命、理解生命、探索生命意义,在中西方文化和哲学都是其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关注和肯定了人的生命意识和精神力量。中西方思想家们对生命以及生命教育的研究视角各有不同,西方思想家们多是基于人生命的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对立统一,从中去研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而中国古代思想家则更加强调人的道德、精神、灵魂方面的人格陶冶与升华。  相似文献   

2.
郭玺 《考试周刊》2013,(11):163-164
高校近些年频繁出现大学生轻生现象,这就从侧面暴露出了以理性为主的德育教育存在着很多局限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要在德育教育中加入非理性因素。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从非理性的角度去把握生命的本质,让人们懂得生命的"绵延"与"冲动",从而摆脱理性的束缚,树立生机盎然的生命观,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而且也对高校进行非理性教育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众多深邃的生命智慧。从伦理学的角度,儒家重视生命,认为生死由命,注重人生命的社会价值;道家从“道”的视角认识生命,认为生死自然,重其“生”之个体价值;墨家则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生命,反对“宿命论”,提倡“非命观”。这些思想对当代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加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基点在哪里,知识还是道德,理性还是非理性?教育无疑应该包括知识与道德、理性与非理性,但是我们认为教育的基点应该在于人的整个生命。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有生命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最高使命在于激活人的生命潜能,教育者应该珍重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如果不以生命为基点,不尊重生命的价值,就容易产生违反人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基点在哪里,知识还是道德,理性还是非理性?教育无疑应该包括知识与道德、理性与非理性,但是我们认为教育的基点应该在于人的整个生命.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有生命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最高使命在于激活人的生命潜能,教育者应该珍重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如果不以生命为基点,不尊重生命的价值,就容易产生违反人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通过从生命角度对西方文化思想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对生命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人的自然生命的关怀、呵护和人的价值的重视.他们的生命思想对我们如今的学校德育有以下几点启示:珍视生命;敬畏生命;生命体验;生命叙事;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7.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理性艺术是为人的理性的生命方式服务的,它具备有一定的逻辑和秩序;非理性艺术是为人的非理性的生命方式服务的,这两种方式客观的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这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没有理由孰轻孰重地去对待他们理性与非理性。  相似文献   

9.
生命之于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是一种主体内在体验到的生命而非外在给予的,教育就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而不能仅仅是认知;生命是动态生成、创造的过程而非静止、既成的对象,教育对生命的滋养与提升既“可能”又“可为”;生命具有着非理性的特质,“直面生命、为了生命”的教育及其研究就不应忽略包括“直觉”在内的一切非理性思维方式或方法的运用。这些就是生命哲学所揭示的生命本质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封孝伦先生在《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一书中强调“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 ,并把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摆到应有的位置上 ,这是对强调理性的“实践美学”的超越。实践证明 ,审美中不仅有理性因素 ,而且有非理性因素 ,甚至有时非理性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因此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没有过时 ,而被当代精神生理学证明是科学的。强调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 ,对于抗击理性主义的重压 ,恢复人性的完整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欧洲的科学、人性是与哲学、理性、存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概念。欧洲人最根本性的是“哲学的”人生存在方式,即根据理性或科学自由地塑造他们的整个生活、法律和制度,因而欧洲人的存在意义或欧洲人性全维系于理性。但是,近代客观主义哲学孕育出的实证主义科学观把理性知性化而遗忘了对人生意义的探究;而生命哲学、意志哲学和生存哲学则把科技理性当作理性本身加以拒绝并走向了非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携手毁灭了西方的理性主义精神,导致了欧洲理性文明或人性的危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运思试图通过探究主观性之谜以重新恢复理性的权威,克服欧洲人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叙述与倾听:道德教化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的生命存在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础,人的德性生命乃是基于自然生命之上并对自然生命的超越与提升,道德的教化正是基于对个体生命存在事实的关注、引导来实现个体生命从肉身自然形式向德性价值形式的超越与提升,倾听个体生命的叙述,回应个体生命的价值祈望,在对话性交流中敞开个体的道德视界,启迪个体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智慧,把个体生命引向德性价值的完满。  相似文献   

13.
理性作为哲学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概念和逻辑的形式。在卖践领域蕴涵着一定的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念,它是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性、必然性和永恒无限的能力,它运用知识和理智,控制和驾驭人的自然生命欲望,使有限的生命升华为追求无限的精神力量。人的生命自然的非理性特质和超越自然生命的理性特质,共同构成人之生命与精神对立统一的内在本性,共同构成人与自然和谐无间、理性感性的融合浑然不分状态下的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的小说"三恋"是中国新时期小说中极具独创性的文本。相较于其他对于人生命体验进行理性探索的书写,《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中反倒呈现的是她对于人在非理性层面生命体验的书写,小说中的主人公遵从自己的非理性情感而行动。本文主要从心灵世界的"悬置"、狂欢的叙述和抽象化的语言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在寻梦于神性世界的心灵深处隐含着一种独特的生命哲学,体现为一种自我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性人格。而综观他的文学思想,在哲学层面上,从理性的视角把自己的生命信仰、神性追求与国民性的重塑等结合在一起探讨,创造了"乡下人"独格的生命形式;文化层面上,他坚执自己的文学追求,执著于实现文化的再造和民族性格的重塑;艺术层面上,不拘一格,用富于诗化与神蕴的作品表达爱与美的内涵;而在主体心灵的层面上,他则坚守文化人独立品格的自觉自醒与理性反思。探讨沈从文生命哲学的理性文学思想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极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们的生命观念,最原始的来自对生命本身的性质的认识,尤其在生命应有价值的理解与判断上。人们对于生命的思想、态度更多地呈现出自然、本能的色彩。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少量诗歌表现了这种原始的对生命本根的追求,而多数诗歌展现了由自然启示而来的宇宙生命或生命的价值。人们透过自然生命的形色,寻求高于本根的价值所在,而使精神有所安顿。关于生命意蕴的思索,由自然生命之情的本根意蕴,上升到精神价值之理的理性思考,最后人们得出实践生命意蕴的超越之情。  相似文献   

17.
<正>科学精神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精神取向,不断推动着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崇尚理性,则是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本质特征。因而可以说,科学精神是基于理性而言的。从认识事物的角度看,科学精神表现为主体把握客观对象本质与规律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这是认知理性;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科学精神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以尊重、宽仁为核心的理智情绪与行为,这是交往理性;从自我发展的角度来说,科学精神强调人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自觉地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如今,不少学生对于“责任”无法正确地把握,有的学生或许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但却深感这一切都是来自外在的压力,因而不能体会到“责任行为”之中的乐趣;有的学生则丧失了最基本的责任感,既不知如何理性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也不知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有的学生则碍于面子或其他原因为自己推卸责任找理由。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出自周代礼乐文明的孕育,故自孔子而始,儒家即以礼乐治世为理想。然而,社会层面的道德教化须得通过个体层面的变化方可收其成效。就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儒学最初对乐之于个体生命的作用机理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这一问题在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批评之下得到了放大,刺激和促使早期儒家在生命哲学的语境之下对乐做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进而发展出一套以乐成德的修养论,而以荀子乐论为典范。荀子乐论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能够正视人的自然生命,肯定感性欲望的合理满足之于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因此,荀子并不以消除感性情欲为目标,而是寻求感性情欲在道德理性节制之下的合理实现。如此,在生命哲学的意义上,道德理性以自然生命力为基础而不致枯槁,自然生命力在道德理性的节制之下得遂其长而不致泛滥,自然生命与道德生命相互成就("美善相乐"),从而在一种完整的意义上实现了人的繁荣(human flouring),而荀子乐论的精神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原始宗教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来消除人们所面临的自然死亡和其他生命威胁。古代平民对生命问题的思考朴素而简单,士大夫阶层对此则有更深的体悟,使生命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其价值,道家的说教便融入了士大夫阶层的生命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