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遗忘的挂钟     
房屋拆迁,要搬家。一开始。妻子就提醒我,别忘了墙上那只挂钟。我随口答道:“你放心.忘不了!”因为在附近不远处租了间过渡房,时间还宽裕,就自己凑合着用辆小三轮车每天搬一点儿。接连搬了几天,那天下午终于搬完了,连房门也取走了。  相似文献   

2.
清华大学在讨论、制定该校“九五”规划时明确提出:学校的科技工作要贯彻“促联合、上水平、建基地、创效益’抛基本方针,要承担更多的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和经济建设的重大项目,逐步使学校成为一些行业发展的技术源头,与全国一些著名大中型企业建立新型稳定的合作关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改造中的关键难题.为此,清华大学提出重点建设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7个跨系、跨学科的“学科群”,建立和发展信息网络、光盘技术等8至10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如摩擦学、集成光电子学等15至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10兆瓦高温气冷实…  相似文献   

3.
汪去 《知识窗》2014,(11):28-28
1884年,正在纽约忙于工作的爱迪生收到一封老友查尔斯·巴奇勒的来信,信中说:“亲爱的托马斯·爱迪生先生,我不得不为你推荐一名年轻人。因为在当今世上,我知道有两个伟大的人,你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就是你面前的这位年轻人了。”  相似文献   

4.
柯玉升 《知识窗》2013,(2):38-38
2011年夏天.杨林和妻子李雪峰又吵起来了。“你今天把碗洗了哟!”、“昨天就是我洗的.怎么今天还是我洗?”、“你多洗一下碗会怎么了嘛?”杨林是个大嗓门.脾气不好时.就喜欢大声吼。妻子李雪峰也不甘示弱.嗓门也是抬得高高的。就为这点小事.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两个人声音越吵越大.吵着吵着.  相似文献   

5.
如今.在全国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穿着中学校服的孩子们口中的高频词汇多了四个——“北约”“华约”“同盟派”“京都派”。这时,如果你以为他们谈论的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或是华沙公约组织什么的,那么抱歉,你OUT了。  相似文献   

6.
杰克是个“坏孩子”.起码.他觉得妈妈和同学们是这样认为的。 学习成绩不好.在整个年级也是最后几名.一个考试常常不及格的孩子.还经常跟同学们打架.教育无数回也没有改变.这着实让老师不喜欢。妈妈也经常拿邻居的小朋友跟他比较。你看,希姆又考了一百分。杰克.你不是个好孩子.除了调皮.你还会做什么々  相似文献   

7.
蒋方舟 《知识窗》2010,(8):42-42
我有一个外校的同学从大一开始就积极地推荐我加入学生会。大一的时候.他说:“人上大学,还是应该培养点公共服务的意识。你应该进学生会.大学生可不能都像你一样.”现在过了一年半.偶尔聚会见到他.他仍真挚狂热.但是推荐语变成:“人准备进入社会.总要了解一些腐败和阴暗面.这样以后才不至于被人万箭穿心.死无葬身之地.你应该进学生会.大学生可不能都像你一样.”  相似文献   

8.
《发明与革新》2011,(3):16-16
要培养出善于创新的人才.需要“一对一”的精英教育模式。钱学森先生当年在美国留学时。就经常接受他的老师冯·卡门教授“一对一”的教育。我所提倡的“一对一”模式,并不是说一个老师只能教一个学生.而是说一个老师可以教多个学生.但必须抽出时间进行“一对一”。  相似文献   

9.
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成功心理学研究.他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理论——一个人在任何领域取得的成功跟天分无关,只跟“练习”时间长短有关。一般说来,一个人如果想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他就必须练习“一万小时”以上。打个比方。如果你爱好打乒乓球,并想成为世界一流的运动员.你就必须苦练一万小时以上。  相似文献   

10.
廖建江 《科教文汇》2005,(4):i013-i013
中共北京市委校教授孙奎贞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上撰文说.怎样才能保证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呢?过去我们常常采取“与民做主”.“为民做主”的工作方式.但是民主的真正含义是“让民做主”.“由是做主”而不是“与民做主”.“为民做主”,“与民做主”、“为民做主”是旧时封建社会中“清官”、  相似文献   

11.
宋静 《知识窗》2013,(2):5-5
前些天.我的微博上突然收到一封陌生的私信.原来竟是十年前的“学生”发来的。“宋老师.是你吗?我是麦子啊!终于找到你了,如今我真的出书了呢.谢谢你当年的鼓励啊!我的贵人!”一句“贵人”.激起了那些久已尘封的记忆。那时候.我正给一群即将赴深圳的打工者做入厂培训.麦子就是其中之一。麦子的家庭条件不好.为了帮父母供哥哥读大学.她初中没上完就出来打工了。有一次,麦子怯怯地问我:  相似文献   

12.
看看你的表情,就知道你在想什么。汉语里,我们把选种能力称为“察言观色”,西方人称之为“读心术”。有时候我们真的能遇到这种情况,似乎一个人的心思全都写在了他的脸上.认知科学家称这种现象叫做移情作用。这种作用让我们能感知到别人的情绪,识别和了解他们的感觉和心理,通过他们的观点看事物。  相似文献   

13.
现在你可以在同学朋友面前表演了。你告诉他们,这个“浮沉子“是个神奇听话的怪物,你说“沉”它就沉,你说“浮”它就浮,你说“停”它就停。  相似文献   

14.
派——苹果派、香蕉派、草莓派、巧克力派……真是“口水直流三千尺”。我家的“派”可不一样! 第一位闪亮登场的是“工作派”——俺老爸.一心扑在工作上,是个“工作狂”。一会儿查房.一会儿手术,总是没日没夜地工作。瞧!他又上班去了!  相似文献   

15.
“康师傅”探秘左嘉仪在北京方便面市场上,“康归傅”、“统一面”和“一品面”三足鼎立.相比之下,“康师傅”更有咄咄逼人之势.现在,凡要订货者,都要先汇贷款,一两个月后客户方见“康师傅”姗姗而来。难怪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也盯上了“康师傅”在大陆的显赫“...  相似文献   

16.
《知识窗》2013,(5):56-56
如果一群人坐在屋子里.这时一个陌生人走进来.他会径直向谁询问:“请问厕所在哪里?”答案是:有着“厕所脸”的人。“厕所脸”能让陌生人产生亲近感.而初次见面的印象往往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那么.你也有张“厕所脸”吗?  相似文献   

17.
新月 《知识窗》2011,(9):37-37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记,我俩交会时互摁的喇叭。”不久前到越南.做了次长途巴士旅行.这就是我得到的结论:徐志摩如果生在现在的越南,他那“偶然”中的名句.一定会写成前述的那个样子。  相似文献   

18.
《科协论坛》2005,20(9):24-25
中共广州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指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奋斗目标:今年以来,我会根据“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方针,按照“六个转变”的思路,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清醒的,感到肚子饿了,盘算着去哪里吃顿饭,吃些什么,想好了,拿上钱出门去。我们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要做些什么。当然有时候也会犯糊涂,打个电话功夫就忘了接下来要干什么,出门后才发现没带钱,如此等等。生活似乎就是这样在清醒和糊涂中交织着前行,而人们通常都认为自己是清醒的,糊涂只是不经意间的意外,不过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任何时候大脑的工作状态都可能是“糊里糊涂的”,即便你觉得你很“清醒”。  相似文献   

20.
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今天的物理理论“大厦”明天会变成“比萨斜塔”,后天可能会彻底倒塌,而它的倒塌还意味着人类将面临毁灭性的“大劫难”……你会不会以为这是痴人说梦?现在,科学家认真地告诉你,这一切还真有可能在未来发生,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