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低速纯电动汽车技术集成创新平台成为弥补我国低速纯电动汽车起点低、技术落后等缺陷的必然之路。随着资源成为阻碍技术集成创新的瓶颈,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成为了低速纯电动汽车技术集成创新平台构建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总结了实现技术集成创新平台各功能所需的资源,并提出了这些资源的集成模式,为我国低速纯电动汽车技术集成创新平台上资源配置模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十分迅速,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和对低碳生活及可持续发展的提倡,我国的汽车能源用电代油是必然趋势.论述我国纯电动汽车行业的优点、发展现状及为保证纯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3.
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世界对能源和环境的关注,纯电动汽车具有低噪声、无污染、能量来源多样化、能量效率高的特点,是解决城市化中的汽车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电动汽车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现代纯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及电动汽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表明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是缓解人类能源和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小型纯电动汽车使用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结合创新扩散理论和感知风险理论提出小型纯电动汽车公众使用影响因素的综合理论模型。以中国小型纯电动汽车为背景,通过问卷方式采集248个有效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检验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兼容性和感知风险是决定小型纯电动汽车的使用态度的关键因素;小型纯电动汽车的使用态度对使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朱蒋帅 《科技风》2014,(8):228-228
随着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和应用,纯电动汽车作为合法运行车辆也带来一系列的实际应用问题,对其在汽车市场上的应用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直观地指出纯电动汽车优势与不足,并对纯电动汽车的前景做出预判,对纯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结合创新扩散理论和感知风险理论提出小型纯电动汽车公众使用影响因素的综合理论模型。以中国小型纯电动汽车为背景,通过问卷方式采集248个有效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检验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兼容性和感知风险是决定小型纯电动汽车的使用态度的关键因素;小型纯电动汽车的使用态度对使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尹蔚 《今日科苑》2012,(10):68-70
"环保"已经成为了现在最流行的词汇。环保的核心是"新能源",而新能源的核心则是电池。近日,"2009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纯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成为会议焦点问题。事实上,纯电动车所采用的电池,是所有电池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纵横》2011,(9):38-42
节能、环保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汽车的大量使用,更加剧了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问题。电动汽车由于其节能和低污染等优点,成为当代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其研发与应用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也被认为是汽车产业新的增长点。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等。为促进河南省电动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和快速发展,推动全省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5年,并为2020年前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纯电动汽车运营模式及经济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人们对电动汽车普遍关心的三大问题:续驶里程、充电时间及方式和经济成本,本文在比较美、欧及我国现行的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和商业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电动汽车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和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现阶段我国纯电动汽车运营模式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国家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目标。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纯电动汽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多。然而,随着而来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纯电动汽车使用蓄电池供电,所以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正常行驶。本文主要分析了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的常见故障以及处理方法,对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田春霞 《大众科技》2011,(12):138-139
纯电动汽车以电动机代替内燃机,噪声低、无污染,使用单一的电能源,而电能来源广泛。但是由于技术、电池、能源以及配套设施等方面制约,文章认为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7,(6)
近几年来,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全世界都开始大力推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计划的实施,我国也开始在各个领域实行节能减排计划。纯电动汽车是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具有高效、节能、零排放等优势,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电动汽车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我国节能减排计划的顺利实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将针对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的匹配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算得到上海市社会整体使用纯电动汽车可节约成本与获得虚拟收益之和,得出发展纯电动汽车可为社会带来巨大收益的结论。方法:针对上海市政府、公共交通部门、私人交通这3个主体,以年为单位,运用虚拟数据定量分析法,估算社会使用纯电动汽车为政府减排所节约的空气治理成本(即虚拟收益)、公交公司与个人消费者在碳排放市场通过减排碳交易所获得的虚拟收益。同时,运用数据对比分析法,分别对比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在初置成本与运营成本上的差异,得出社会整体使用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的成本收益对比。结果:现有文献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多侧重于政策与专业技术,尚未有以社会为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测算新能源汽车成本收益的研究,通过测算得到上海市社会整体使用纯电动汽车可节约成本与获得虚拟收益之和达279亿。结论:纯电动汽车的发展不仅可改善环境,更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14.
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传统燃油车向电动汽车的转型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创新技术应用对电动汽车能量转化效率、轻量化以及行驶里程提升的定量分析结果,以广东省乘用车市场为主体,分析了到2025年电动汽车创新技术应用的碳减排潜力。分析结果表明电动汽车的创新技术应用对于碳减排有着积极影响,考虑2020~2025年广东省新增纯电动乘用车普及应用创新技术及结合创新运营模式,可累计减少CO2排放量310 814t。最后从优化电力生产结构、创新技术推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撑等方面提出了推广电动汽车创新技术发展、发掘碳减排潜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调查了超大城市居民对纯电动汽车的认知现状。调查发现,超大城市居民认为政府对纯电动汽车的激励和优惠政策措施的力度比较大,纯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和售价都偏高,其安全性、质量和品牌价值都不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且,纯电动汽车使用的容易程度一般,由于充电桩的数量或布局的原因,纯电动汽车的充电有时还比较困难。研究结论对纯电动汽车企业制定市场开发和推广策略以及政府制定相关产业发展和绿色出行政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发展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从能源的交通发展趋势看,电动化、低碳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电动化是动力革命。电动化是动力革命,但不是能源源头革命。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能燃料电池汽车都属于电动化。动力革命目前正在推进,而且技术逐步趋于成熟。比如,近10年内纯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性能提高2倍以上、成本降低80%  相似文献   

17.
纯电动汽车作为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车载充电技术作为纯电动汽车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一直以来各大汽车公司以及科研单位等都视之为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全球以及中国的车载充电技术专利申请趋势、研究热点及高产机构分布,得出全球的技术发展特点,得知中国在这一领域具有的优势和不足。随着车载充电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需要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尹蔚 《金秋科苑》2012,(10):68-70
“环保”已经成为了现在最流行的词汇。环保的核心是“新能源”,而新能源的核心则是电池。近日,“2009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纯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成为会议焦点问题。事实上,纯电动车所采用的电池,是所有电池种类中电容量最大,同时也是技术难度最高的一种蓄电池。它的祖先在2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在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们一直在“努力”。  相似文献   

19.
去年,我曾和其他三位院士给温总理写过一封信,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电动车是分一步走,还是两步走这个问题做出我们的回答。我们四位院士认为,应该全力发展纯电动汽车,而不是由微混、中混、全混再过度到纯电动汽车的发展。似乎这个问题争论到现在,仍然还处于争论当中。  相似文献   

20.
由于国家对汽车排放法规与油耗限值要求越来越严格,传统内燃机在汽车上无法同时满足排放与油耗法规的要求。采用混合动力方案的电动车有效降低了纯电动汽车能耗大的空调、取暖、除霜等问题,让电池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过度充放电,延长蓄电池的寿命,降低汽车的生产成本,因此成为当前传统汽车向纯电动汽车过渡阶段大力发展的方向。分析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串联式结构、并联式结构、混联式结构三种基本形式,以及电池技术、控制技术、发动机技术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