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之随想     
那天,我想到了死。生与死是自古以来一道永恒的哲学命题。那天.我参加我的一位老师的遗体告别仪式。到八宝山时比较早。整个八宝山里没有多少活人,我的老师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停尸间中。那一刻,仿佛死的力量很大,对活人的逼近也很深,便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死。  相似文献   

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两千年前,司马迁就认识到生与死的价值,并毫不含糊地作出了解释。这种人生观发扬了孟子生与义的精神之髓,并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论生死观     
生与死是对立的统一,人们在建立健康的人生观的同时,也要拥有合理的人死观,既提高人生的品质,也提升人死的品质,以实现人生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生与死是生命中的固有矛盾,也是人生哲学之大题。古代西方先哲苏格拉底以其知、情、言、行昭示着对生与死的诠释。他的神圣之死引发了后人对生与死的不尽思考,激励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探寻。  相似文献   

5.
舒晋瑜在《史铁生: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理由》一文中说:“看史铁生的作品,常常无端地陷入一种思索,但是,这种思索相对于文字的内涵来说也往往显得浅薄。”教《我与地坛》便有此感。如果把《我与地坛》中作者关于生与死的思考仅仅理解成《教师教学用书》说的“珍爱生命,珍爱健康”,如果说从文中对残疾人的痛苦描写中得到的感受仅仅是“不能歧视冷落残疾人”,我觉得这实在没有完整而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没有理解史铁生。一、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我与地坛》记叙了作者在经历第一次打击时对生与死的思考:“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  相似文献   

6.
这两年,参与或主持亲人和友人的葬礼,总共达五次之多,我不可能无动于衷.从杀人到砍树,我已目睹太多的死亡,真不愿悲伤.但人生在世,偶尔总得抽点时间想想死亡,以便使自己活得更加欢畅.泰戈尔诗云:"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种生与死的完美境界,多数人是难以企及的.众所周知,人固有一死.既是定数,则悲之无益.于是,哲学家教导豁达,宗教家带人们窥视天堂.最叫人难忘的例子,是庄子为逝去的妻子鼓盆而歌的豁达.……  相似文献   

7.
梁梅 《教师》2012,(13):89-89
今天下午的天暖洋洋的,人也昏昏欲睡。我走进课堂,为了让学生打起精神就大声地跟学生说:"Good afternoon,boysand girls."学生们也唰地站进来响亮地说:"Good afternoon,Miss Liang."问好之后,我走下讲台跟学生进行Free talk。我指了指窗外暖暖的太阳跟Sam说:"Doyou like spring?"他小声地回答:  相似文献   

8.
这两年,参与或主持亲人和友人的葬礼,总共达五次之多,我不可能无动于衷.从杀人到砍树,我已目睹太多的死亡,真不愿悲伤.但人生在世,偶尔总得抽点时间想想死亡,以便使自己活得更加欢畅.泰戈尔诗云:"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种生与死的完美境界,多数人是难以企及的.众所周知,人固有一死.既是定数,则悲之无益.于是,哲学家教导豁达,宗教家带人们窥视天堂.最叫人难忘的例子,是庄子为逝去的妻子鼓盆而歌的豁达.  相似文献   

9.
翻绳是一项古老的民间游戏。记得我小时候,随便弄一根绳,就可以玩很长时间,有时是和伙伴一起,两个人你翻一次,我翻一次,看谁想的花样最奇特,能把对方难倒;有时是自己一个人,两只手自如地穿来套去,把一根小小的绳子一会儿变成飞机,一会儿变成降落伞,一会儿又变成了一把笤帚……翻绳让我与伙伴的友谊飞长,翻绳让我的童年其乐无穷。教女儿学翻绳,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记得上次回老家,女儿刚上火车时,还兴奋得四处乱看。可长长的旅途终于让女儿感到厌倦,她一个劲儿地问我:“妈妈,为什么还不下车?”为了稳定女儿的情绪,我说:“别着急,让妈妈看看…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07,(13)
往事如烟,如歌声在不停地回响,总让人有触目伤怀之感.父亲的爱就像一本读不完的日记,总想翻到最后一页,却永远翻不完.今夜,月圆人圆,我的父亲现在在干啥呢?  相似文献   

11.
(I)乌宁呼赶路回家。 (8)人静了,两个哥哥偷了黄马,把家 搬走了。 不用告诉他们了,他们偷 了黄马,已经把家搬走了, 把你们甩在这儿等死。 哪怕留下一块毡子让我铺 铺蒙古包也好 上面简真不成 翻 ?竹叫 畏乃 蓄 (19)雨停了,草原一片葱绿,死了的牛羊 复活了。牛“啤啤”地大声叫起来。乌宁呼(三) 两种结果@杜振贵 @董晓燕~~  相似文献   

12.
李成玉 《安康学院学报》2009,21(4):15-16,20
庄子哲学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哲学,其生命观是建立在自然观和时间观基础上的.庄子认为,生与死不是人所决定的,生与死是齐一的,因而我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坦然面对生与死,做到善生善死.  相似文献   

13.
李玲 《初中生》2007,(5):52-55
往事如烟,如歌声在不停地回响,总让人有触目伤怀之感。父亲的爱就像一本读不完的日记,总想翻到最后一页,却永远翻不完。今夜,月圆人圆,我的父亲现在在干啥呢?  相似文献   

14.
陈墨在岳麓山的山道上发现了一只濒死的蝴蝶。谁会注意到这只濒死的蝴蝶呢?一只昆虫的生与死与我们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11岁的陈墨目睹了这只蝴蝶的死的过程。蝴蝶之死使他感到惊心:“它的肢体不安地扭动着,几只脚左一蹬、右一蹬……”“猛然间,蝴蝶全身上下一阵狂速抽搐,连破翅膀也振了起来……”  相似文献   

15.
常绿树     
我相信我是一裸常绿树每一个季节观赏苍天苍天一步一步走近我的 瞳孔我都会唱出绿色的歌翔钓翻目洗是一束绿色的每一个季节我的思维都会吞墨晒平静地行走黯谬着拥断搞哥种方式歌·我从来弃思考我把骨头的翻减淤毽粤命的呼唤面对暴虐的风雨我一直相信我的力风暴中我不会倒下因为我有绿色大地的举 托我从生与死的门缝中我是一裸常绿树我的思想早已深入土地 内部我的理想之花定会在天 空开放常绿树@魏斌$湖南隆回二中!422200~~  相似文献   

16.
正我喜欢辽阔的地方,它会让人谦逊,清耳悦心。我的青年时代在藏北高原度过,那里曾经埋下我的悲伤与欢乐。它们如最初的精神之冢,不时继续掩埋新的心绪。许多年过去了,某一天心灵重返旧地,翻掘遗骸,我惊奇地发现,哀伤已经化为晶莹琥珀,欢乐变成巨蚌,养育出了珍珠。这一切,让我感觉人的经历多么神奇!十六岁时,我在西藏当兵,阿里有九个月的冬天,剩下的三个月,既不是春天也不是夏天和秋天,它是在冬天的底色上,间或涂抹着几道其他季节的无常岁  相似文献   

17.
(一)生与死,是一个人生命的两极。“现在生存的”个体的人总不免死。人的生,必然性中有偶然性;人的死,偶然性中包含了必然性。因此,在小说中表现死,或许是比表现生更有力度。在小说中,当死亡呈现时,没有比这更严肃了:其巨大的能量把那些饱饮了人间酸甜苦辣汁液的芸芸众生推到了人生价值的天平上,在不同的层次,或单一或复合地打上烙印,送入历  相似文献   

18.
十年磨一剑──《死之默想》三题陈靖武(湘潭师院中文系副教授)如果说,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属于哲学中最基本的问题,那么,生与死的关系则是人生最基本的问题了,每个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人世,都会在社会的大舞台上作出一番各具特征的表演;短暂的或较长的,壮烈的或平庸的...  相似文献   

19.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与重--史铁生创作中的生死主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史铁生的全部创作中,生与死、命运与人生的思考一以贯之。本文通过对史铁生作品的文本细读和分析,揭示出作家通过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体悟。史铁生作品中对死亡似乎存在着颇为矛盾的两种态度,存在着一个难解的悖论:一方面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千方百计的选避。另一方面却是对死感到无比的亲切并以死作为无上的福祉;而“生”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既是荒诞、偶然、宿命,是不可克服的人类困境,更意味着一种过程,意味着认真地执著于活着而超越生死!于是,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着痛苦的拉锯战和艰难的抉择,认真地体验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与重。  相似文献   

20.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学生读完《鱼我所欲也》中的这段文字后,我兴致勃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