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物理教学的真缔?我认为中学物理教学不过是以一定的知识为载体,以学习为活动形式,学会“疑、思、探、悟”,为将来的“创造”奠定精神、思维、方法、技能、知识诸方面的基础,这个“疑、思、探、悟,趣”就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真缔。  相似文献   

3.
改进教学方法是为了促使学生善于思考,掌握知识。而“思”起于“疑”,“疑”是获取知识的基础。有经验的数学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质疑问难。特别是新授课中,运用这种手段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疑”和“难”即为本堂课中学生应了解、掌握而尚未了解、掌握的问题。而“质疑问难”就是当堂由教师向学生了解或由学生主动提出疑难问题,随之由教师解答,并调控教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也就是说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从质疑开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元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想,关键在于刨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相似文献   

5.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因疑惑而起,在解惑的过程中思、辨,让思维得到发展。辨,激发求知欲望;思,深化对问题的认知,让理性抽象的数学课堂成为高潮迭起的思维课堂。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课堂的欣赏者、信任者。教师要信任学生,退居课堂的“外围”,俯瞰课堂:分层设疑,以“矛”攻“盾”;以“退”为“推”,巧设“变式”;“思”“辨”合一,“思”“辨”有质。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这话强调的是“疑”和“思”的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学”必须建筑在“思”的基础之上 ,而“思”又必须依赖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作用 .明代学者陈献章对此说得更为透彻 ,他说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 .”陈献章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因为“疑”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只有有了“疑”,才能去分析、探求 ,以至于最后释“疑”.因此 ,成功地创设情景 ,合理设疑、质疑、激疑、释疑 ,不断促使学生强烈的需要和动机 ,不断给学生思维的契机 …  相似文献   

7.
“学须有疑”、“有疑而问”。“疑,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可大进”。我国古代教育家对“问疑”重要性作了科学的论述。现代有位心理学家也说:“问题是思维  相似文献   

8.
“思源于疑,疑发于思”,思维和质疑是互为因果的。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导学生探求知识,培养思维能力,这对于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  相似文献   

9.
“创新”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良好的创新教学策略是维系着学生求知的动机,兴趣的感染,积极性的调动。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一些学生力所能及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努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一、创设质疑策略,思考中建立创新知识 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俗话说:“学贵知疑,教贵质疑”。“疑”是探索的起点,有“疑”才能有“思”,“思”是创新的钥匙,是探索的动力。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  相似文献   

10.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重要钥匙,有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思。可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但是,在小学教育中,学生升到三年级,上课时主动举手的人数就明显减少,到了四五年级,大多数学生就不肯主动当众发言,究竟是什么原囚呢?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隋守兰 《青海教育》2006,(11):48-48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把新的知识当作一个个问题,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让他们在激励的撞击中燃起疑问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疑问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  相似文献   

12.
要有效地提高中学议论文的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进教学方法。养法服务于教学目的,受制于教材。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中学议论文教学的基本目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与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之有序,只有通过“思”,学生才能“从‘道’解‘文””,掌握文章的语言,提高读写能力。为达到议论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在教学中必须把住“思维”这个核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到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激疑与促思是孪生兄弟。“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有“思”,无“思”就不能释“疑”。激疑促思,不仅应是议论文教学的着力  相似文献   

13.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阶梯。那么,语文教师该怎样用“设疑引思”来引领语文课堂走向高效呢?本文将从设疑引思的层次性、趣味性、启发性三个方面来阐述应如何运用巧妙设疑来引领语文课堂走向高效。  相似文献   

14.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因而质疑是发现新知的钥匙。实践证明,质疑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质疑的目的不明。2.质疑的心情太急。3.质疑的范围太小。4.释疑的方法太拙。  相似文献   

15.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原理和规律是通过实验发现和验证的,所以实验是物理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源泉。学生不仅能从实验中去认知事物,而且可以通过实验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然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应加强实验教学,通过物理实验启发学生由“观”生“趣”、由“趣”生“疑”、由“疑”导“思”、由“思”得“知”,既开发学生智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又培养和增强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16.
“五疑”,即“自学存疑——质疑答难——设疑引议——启思释疑——述疑多练” 的简称。它以“疑” 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于生疑,终于疑释,缘疑而入而又缘疑而出,通过求“疑”的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智能并传授知识,是改革文言文串讲式传统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学习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质疑问难,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周围的事物感到新鲜好奇,经常提出一些大人都无法解答的问题;而上了小学,提问题就越来越少了;上了初中、高中就不常提问题了。究其原因,是因为程式化的教育方式压抑了学生的灵性;长期应试教育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何能改变这样的局面,如何能引导学生“敢疑”、“善疑”、“解疑”,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在这方面作了一点尝试。一、让学生敢于质疑1.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优秀的教学思想之一,就是主张求疑与反思。孔子说的“每事问”、“疑思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主张的“熟读而精思”以及他概括的“无疑—有疑—解疑”的求索过程,都 是求疑与反思是研究性学习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在地理教改中悟出了“思有所得”的道理。一、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望设疑,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引入渴求知识的境界,使学生从单纯的“听有所得”的被动学习移步到“思有所得”的主动求知中去。例如,在自然地理的“地形在不断变化”教学时,我指着中国地形图发问:“我国的地形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然而各地的地形是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