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水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一条很重要的河流.班固作《汉书·地理志》,指出存在东、西两条汉水,前者上源为漾水,至武都后东流为汉水,自沮县以下同今汉江,后者即今嘉陵江.《水经》则认为漾水并非东汉水的上游,而是西汉水即今嘉陵江的上游.这两种记载之间的矛盾引起后世学者长久的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梳理历代文献的基础上,对东、西汉水进行了辨析,认为在这一问题上《水经》所述更为可信,而《汉志》的记载可能是由于对地图的误读.不同历史时期文献对汉源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汉江源头认识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清明祭     
说起“清明”,也许每个读过诗书的人脑海中都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细雨漾漾,杏花村里酒店外拂动的幌子,在孤苦诗人的心头唤起许多暖意。然而还会有人想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些诗句中言及的“寻春”“寒食”“上坟”等字眼,又跟清明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3.
金代前中期,杜牧的诗文较少引起文坛的关注。金代后期,文人逐渐重视杜牧的诗文,诗评家认为杜牧文笔宏放雄健,其诗有豪俊之气。元代前期,诗文评家认为杜牧的绝句雄伟,律诗极工而全美,杜牧之文四方落落。元代中期,诗评家认为杜牧的诗歌诗情豪迈、语率惊人、好奇,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元代后期,对杜牧的接受转入低潮。此外,金元人以杜牧诗歌入画。元曲中亦演述杜牧风流多情、放浪疏狂和诗酒魔汉形象,扩大了我们了解金元人对杜牧及其诗文接受的空间。杜牧及其诗文在金元的接受和传播与宗唐复古的诗学思潮、战乱不断的社会环境和尚俗的审美风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杜牧一系列与樊川紧密联系的现象,学界称之为"樊川情结"。但目前来看尚有待深入研究。"樊川情结"不能因樊川是杜牧的故乡而仅作为杜牧的"故乡情结"理解,更重要的还是杜牧等唐人的"长安情结"(或者叫"京城情结")。"樊川情结"对杜牧而言是"京城情结"与"故乡情结"的融合体。  相似文献   

5.
杜牧在湖州有很多小诗,特别是杜牧的外集中有一首《叹花》诗,历来被认为是风情之作。本文从杜牧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叹花》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认为它不但不是一首风情诗,而且还是一首感伤时世很强的政治诗,从而揭示了杜牧在湖州的有些风情诗和写景小诗绝非风情或闲来之笔,其中蕴涵着杜牧强烈的个人身世遭遇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谭勤 《文教资料》2006,(28):29-30
从杜牧送弟入李德裕幕府并写诗相送,积极上书李德裕言政事并热情讴歌李的政治主张,以及晚年在牛党人士掌朝的情况下却强烈要求外放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杜牧并没认为自己属于哪个党派,更没因为牛党对自己友善就盲目跟从,杜牧并非哪党人士。最后从李德裕不用杜牧的原因分析了两个人的行为原因,不能把它作为杜牧是牛党人士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杜牧的婚姻问题进行了稽考,一是杜牧在湖州“自定婚约”的真伪,二为其两次结婚的具体概况,文章认为前者纯属子虚乌有,未可据信,后者则就杜牧一生两娶的历史真实进行了勾勒,杜牧26岁时与元配裴氏结为伉俪,裴氏生三子,约于会昌三年卒于黄州,杜牧43岁时与崔氏再婚,崔氏生二子一女,大中六年杜牧卒时,崔氏尚健在。  相似文献   

8.
杜牧(803—852),字牧之,是唐代诗坛上的大家。自中、晚唐之际,迄于今世,杜牧及其诗歌,为众多的评论家所瞩目。据有关史传及杜牧《樊川文集》等著述可知,杜牧是一位深知时弊,关心国事,讲究经济致用之学的诗人。他的不少名篇佳什彪炳诗史,千百年来深受读者喜爱。因此,对杜牧及其诗歌的好的方面,古今一些评论家曾给予肯定和赞誉,这是完全必要的,这对学习和研究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讨杜牧文学思想变化之轨迹,寻求其内在隐衷及韩愈和儒家儒学的关系。认为:杜牧29岁与李勘交往前基本上是一个崇拜兵家大吏且具有兵家思想的人,与韩愈无任何来往,且对儒家儒学有颇多微词;随着与李勘交往加深,杜牧逐渐开始推崇韩愈并赞美儒家儒学,尤其孟轲。杜牧激烈批评元白诗就是这一思想转变的产物。杜牧平生都未放弃兵家志向和兵家思想,但与李勘的交往却给其后半生创作活动留下了难以尽述的印记。  相似文献   

10.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不同于晚唐柔糜的文风,他的诗立意高远,跌宕豪放,高丽健朗。“拗帩”是其律诗的主要特色。本文将从杜牧的一首律诗入手来研究杜牧“拗帩”诗风的表现,然后再从杜牧的身世经历、文学思想等几个方面来研究形成这种诗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杜牧的一生与浙江湖州有着很深的渊源。湖州的山水形胜、风土人情、诗文唱和、动人恋情都深融在其晚年寄情山水、外放出守的经历中,丰富了杜牧的诗歌内涵。笔者把杜牧的湖州作品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分类梳理和学术考辨,力求从新的视角把握杜牧的创作内涵与风格。  相似文献   

12.
寄远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在诗歌创作方面,杜牧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因此,杜牧的诗歌大多情致高远,笔力遒劲,不似当时诗坛上莺歌燕舞,男欢女爱的靡靡之音。同时,杜牧本人又多绮情柔思,故往往在峻峭之中,带有几分风华流美之情致。《寄远》一诗就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了杜牧文词清丽、情韵跌宕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3.
陈敏 《小学生》2013,(6):9-9
诗人杜牧用《江南春》一诗把江南的春天描绘的惟妙惟肖,风景秀丽。但是,诗人的内心情感,却是众所纷说。从杜牧的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出,杜牧用其独特的写景手法使得情景交融,表达出借景舒情、借景说理的内在神韵。  相似文献   

14.
描写贵州省铜仁市漾头话的音系及特点,并列出漾头话的同音字汇。  相似文献   

15.
几年来时时翻阅缪钺先生的《杜牧年谱》,深感它确是本考订严谨,功力精深,使人受益非浅的好年谱。近来再读《樊川文集》,我侧重于杜牧的行踪、交游、诗文系年以及文集中所提到的年代的考索。时有所得,觉得尚可补充《杜牧年谱》,并可引起杜牧研究者对《樊川文集》所存在的讹误年代的进一步研究。今将千虑之一得整理于后,以俟专家读者教正。  相似文献   

16.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杜牧生于唐朝都城长安。杜牧的家族是号称“城南韦、杜”的世家望族。杜牧远祖杜预,是晋朝赫赫有名的征南大将军,也是大学问家,撰有《左传集解》;祖父杜佑,历任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勤于学问,精通史事,著有《通典》一书;父亲官至驾部员外郎;堂兄做过宰相。杜牧对自己的出身极为自豪,  相似文献   

17.
晚唐社会,藩镇割据,边防虚弱。杜牧继承了祖父杜佑作《通典》经世致用的家学传统,又结合唐代的政治形势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用兵建议。他的军事思想在其诗文中也有所体现。杜牧的论兵建议以及在其诗文中所体现的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此加以论证:一、杜牧论政言兵的缘起;二、杜牧诗文中的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  相似文献   

18.
扬州期问杜牧并未一味地沉迷在胭脂柳巷,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有关藩镇问题的文章恰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这一时期的一些诗作也反映出杜牧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并且扬州时期,杜牧开始研究兵法,这些都表明了杜牧感时忧国的本来面貌.忧国忧君、关注国家命运、为统治者出言献策是他扬州生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正>肥沃的关中平原,向以盛产小麦著称。从头年冬到次年春,走到田野上,那儿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麦苗儿比站着走着跳着的乌鸦都高了。于是,田野处处,不再是绿毡了,而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而清明节又好像只属于唐诗人杜牧。自从杜牧吟了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千百年来的清明节,就总是打着杜牧的印记,含着杜牧的声息,就总是杜牧的诗和雨啊,纷  相似文献   

20.
睦州时期,杜牧憧憬新的政治局势,流露出对李德裕的不满,轻松心境取代了原来的抑郁情思,但是,返回长安的心情越来越急切。湖州时期,杜牧对大中政治有了深刻的认识,政治热情冷却,产生了强烈的知天命意识,从诗文创作来看,浙西时期是杜牧思想最终定型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