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公共性与义务教育公共性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讨论“公共性”不能脱离具体所指,它需要通过公共组织的构成、公共权力的运作、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反映出来。公共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它不同于教育的公益性。义务教育公共性分为实质公共性和形式公共性,前者包括有效性、责任性、中立性、平等性和公益性,是义务教育公共性的主要载体,后者包括参与性、公开性和可选择性,是实现实质公共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成熟的公民社会:未来公共性的实现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共同体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作为共同体属性的公共性的存在。人们探讨公共性实际上就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探讨共同体和公共问题。以国家和政府为代表的传统共同体只是人类共同体的一种形式。这种共同体所体现出来的公共性是不全面的。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区别于国家和政府共同体的社会共同体,即公民社会正在逐步成长。国家、政府和公民社会应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国家的社会化将是大势所趋。未来公共性的理想实现形式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的政府公共性问题:审视、反思、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政府的根本属性,也是其合法性的基础。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实然与应然仍然存在着的差距甚至背离,使政府公共性日益成为问题。反思其原因有传统行政模式的弊端、缺乏良好的行政伦理、公共权力缺乏监督制约、公共精神缺失等。服务型政府建设是解决政府公共性问题的路径选择。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将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进蕴涵公共行政精神的新型行政文化的转变和发展、培育成熟的公民社会等是提升政府公共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公共性: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范式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是公共政策分析的理性取向,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元属性,一般表现为公正必,平性和公开性三个基本维度,是公共政策问题分析,制定分析,执行分析,评估分析的价值基础和精神内核。“公共性”的缺失必然违背公民意志,损害公众利益,扭曲公共政策,因此,对公共性的认识和理解是公共政策研究的必然要求,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5.
公共性问题自古就有,而且公共性概念是一个属于历史范畴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意识形态领域,对公共性的理解和把握不尽相同。在西方,公共性及其相关概念最早出现于近代,阐发于现代;在国内,公共性问题则于1990年代才渐入学界研究视野,并主要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公共管理和社会哲学领域展开。因此,强调和肯定文学的社会学意义,回归文学的人学理论,既是文学公共性重建和文学价值重构的重要前提,也是文学公共性的现实体现。  相似文献   

6.
公共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属性,它要求国家主动干预,维护公共利益;要求国家财政支持,改善整个社会的教育条件;要求以社会为本位,维护每一个人的平等受教育权。由于传统法律部门难以回应教育公共性凸显所反映的社会要求,教育法应运而生,成为维护教育公共性的一个理性选择。2002年之前的教育立法,整体看是为了实现改革目的、实现"以法治教"而制定的法,缺乏与教育内在价值的呼应,不能发挥社会所期待的、应有的功能,在前期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导致了教育的公共性危机。当下,教育立法必须回归教育的公共性,以教育的公共性为教育立法的核心价值基准,教育法各要素的规范也须考虑公共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公共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应有之意。公共性是历史的产物,它是建立在每个社会成员的个性基础上的,公共利益形成了公共性的重要前提。公权私用、行政性垄断等公共性的缺失影响以人为本的实现。坚持公共性,加强公共理念建设,以公共服务为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公共性和公权私用等社会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样以人为本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现代大学提供公共教育、传承公共知识,已经从私人场所转变成为一个公共机构。大学行政部门公共性弱化,科层管理异化为行政力量的过于强势,其本质是大学管理公共性的缺失。大学管理公共性的缺失可以引起大学公共性基于现实问题和公共性的要求,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的核心是要提升大学管理公共性。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公共利益、民主管理、多方参与的治理理念指导下,从政府管理和大学内部治理两个层面提供更好的高等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提供高等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模式包括培育专业教育中介机构、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发挥数据和信息服务作用、进行教育问责等;大学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则要从校长职业顶层设计起步,加强"校长"岗位的制度设计,包括明确任职要求、公开遴选程序、规范职责、制定任期和薪酬体系、形成制衡机制、设立校长卸任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政策的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特征,它是由政府这样的公共机构对社会问题进行管理时所采用的手段,是指公共政策总要体现最广大民众的意愿和代表最广大民众的利益以及解决民众最关心的公共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性已成为政策的主要特征。在我国,政府制定的政策越来越体现出公共性的特点,这是政府职能转变所取得的重大进展。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主要职能应包括以下内容:经济调节职能。市场监管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以2003年我国抗击“非典”为例,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共性,是确保这场斗争胜利的重要条件。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实现政策的公共性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0.
公共性是公共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公共性要求政府以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运用公共伦理为公共活动提供伦理规范和评价标准.目前我国尚存在较为严重的政府公共性流失现象,例如寻租行为、部门利益化、地方保护主义、公物私用等等.实现政府公共性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从伦理角度对政府公共性流失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在行政文化、公共政策、公共伦理制度和行政主体的层面上找出治理政府公共性流失对策,从而彰显政府公共性,维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1.
在对各地区与部门外宣翻译状况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外宣翻译所存在的宏观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与对策:一是要建立多样化的寻译和译文把关制度,二是要加大外宣翻译人才培养力度,三是有必要设立外宣翻译监管部门。  相似文献   

12.
公共性的原始发生有两个基本的路径:系统论的奠基,生成论的奠基.前者讨论的是公共性何以可能的问题,亦即根据问题;后者讨论的是公共性如何可能的问题,亦即环境与条件问题.在系统论奠基的视野内,公共性的需要奠基于人的片面性和非自足性之上;在生成论奠基的框架内,公共性表现为通过交换、交往,筒言之通过合作所产生的"合作剩余"."合作剩余"是公共性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的丰富性、全面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标志.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公共性和实现公共性的过程,实质上,公共性的生成论奠基乃是系统论奠基的历史展开形式,这种历史展开主要有机械和有机两种方式.在世界历史交往不断普遍化和深化的背景下,公共性问题理应成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的外宣翻译目的在于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由于我国缺乏从事文博翻译的专业人员,博物馆的外宣翻译存在不少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物信息的传递和中外跨文化交流。在翻译目的论视域下,文章以信阳博物馆的公示语、城市文化和古代文物介绍三方面的外宣翻译为例,指出博物馆外宣翻译常见的失误,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的国际交流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内涵和特征入手,本着中国的实际,从“对方”和“自身”两个角度,分别提出尊重目标国的文化理念以实现国际化传播、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弘扬中华文明两大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艺美学的研究和中西文艺美学的比较研究应该在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走向具体艺术门类的深入研究。文艺美学以艺术中的具体审美经验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学科的逻辑支撑点,这是它与哲学美学、艺术哲学研究范式的根本差异,它也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与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事实性的存在,这种事实性的存在本身表现出中西文艺美学切实的相关性。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动摇了欧洲文化中心论和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根基,使得比较文学、比较美学的研究发生了从西方中心化向世界范围的国际化的逐步位移。在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中,我们应追求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文艺美学的互见、互识、互证、通达、会通。  相似文献   

16.
周华  张毅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6):69-71,80
高职院校在日趋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开始重视学校的宣传工作并将其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宣传"理念是学校宣传工作的战略性指导思想,专题宣传是学校宣传工作的基本单位,将"大宣传"宏观战略与"专题宣传"的策划与实施紧密结合是做好学校宣传工作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主客体二元对立转化为主体间对话的哲学文化背景中 ,当代美学研究面临着中西方通过对话走向整合的趋势。在美学对话的重建与可能性基础上 ,通过中西美学异质性与互补性的比较 ,有助于发现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前景并克服近代以来西方美学的独断与形而上学 ,从而在跨文化整合的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18.
音乐作品德性修养价值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作品是艺术门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德育价值。本文将音乐作品纳入德育工作范畴,通过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社会宣传价值、音乐欣赏过程的审美陶冶价值、音乐本质中所蕴含的自我教育价值的探讨,对音乐作品的德性修养价值在理论上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康德美学思想体系是康德思想大厦的基石之一。在《判断力批判》理论著作中,其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维度厘清了审美判断的界定:从质上讲,康德美学思想认为鉴赏判断的审美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是经验与理想审美的二元构成;从量上讲,审美不凭借概念而属于普遍令人愉快的,是目标与过程美感的统一体;从关系上讲,美的判定仅仅是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从方式上讲,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这种必然是建立在人都有“共通感”这个前提上的。  相似文献   

20.
李泽厚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其美学哲学基础的转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细究李泽厚具体的美学文本,其美学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五十年代的反映论美学、六十年代的实践论美学和七八十年代的人类学本体论美学。李泽厚具有按照自己的理论设想整合中西文化.建构自己思想体系的能力和魅力,但在具体的理论话语和理论体系上,却缺少原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