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体育锻炼对肥胖儿童减肥机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法对儿童肥胖产生的机理、危害及体育锻炼对肥胖儿童减肥的生理机理进行总结、论述、分析。从而找出一种因人而异的减肥方法,在身体保持健康的基础上达到减肥效果,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11~12 岁肥胖儿童不同步速时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及步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footscan 7.9 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济南市文东小学10 名和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15 名学生(年龄在11~12 岁)进行足底压力分布和步态特征的测试。以BMI>26 为肥胖判定标准,将学生分成两组(正常组与肥胖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步行时儿童足跟负重比例相对要高,而肥胖儿童随着步速的提高,足跟部压力显著增大。(2)慢速行走时候,肥胖儿童的步长显著高于正常儿童,随着步速的提高,正常儿童的步长显著提高,而肥胖儿童的步长显著降低,慢速行走时,肥胖儿童较正常儿童采取大步慢行的方式,而快速行走时,采取小碎步的快行方式。(3)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肥胖儿童,随着步速的增加,步宽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3.
方卫飞 《精武》2012,(33):9-10
目的:探讨儿童正常足与扁平足的足底压力差异,为运动矫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3—14岁在较小学生进行足印测量,根据足印足弓空白区宽度将被检者分为正常足、轻度扁平足和重度扁平足,采用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三组被检者足底压力进行测量。结果:轻度和重度扁平足儿童足掌和足后最的接触面积均小于正常足儿童,P〈0.05;而足弓区接触面积辊度和重度扁平足儿童均大于正常足儿童,P〈0.05。轻度和重度扁平足儿童前掌和足弓所受冲量均大于正常足儿童,而后跟所受冲量则小正常足儿童,P〈0.05。结论:扁平足在着地时压力中心更为密集,其足弓和足掌所受的冲量较大,可通过足趾收展、屈曲练习或足趾抓弹珠、足趾夹铅笔、足背抬沙袋等运动锻炼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SENSORMEDICA足底压力测试技术测试60名受试者在低头站立与低头行走过程中玩手机2种不同姿态的足底压力以及相关指标,探讨低头站立和低头行走过程中玩手机对足底压力及下肢生理结构的影响.结果 :低头站立时玩手机左脚足中段和右脚面积明显增大.左右脚足底的平均压强明显减小.低头行走时玩手机行走的平均速度、平均步...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进行训练,对实验对象身体各指标变化进行实验前后的比较与分析。发现训练12周后,男生平均体重降低8.38kg,女生平均体重降低8.11kg,男女生的脉搏、血压也都呈现下降趋势,肺括量指标有所提高。表明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的控制体重作用,不仅可以增加过剩的热量的消耗,还可以改善血管功能,对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具有方法简单、奴果明显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学生在静态站立和步态行走过程中凝视手机对步态特征、足底压力和下肢生理结构的影响。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利用MedTrack足底压力分布板测试系统测试34名大学生凝视手机站立和行走时的足底压力。结果:(1)静态站立中,凝视手机时足底重心轨迹线和轨迹面积显著大于正常站立。(2)动态行走过程中,凝视手机时行每分钟步数明显减缓;左右脚行走触地时间和双脚支撑的时间明显增加;其左侧足底M2、M5和HM以及右侧足底T2~5、M2、M4的峰值压力,以及左右侧足底M5、LH的接触面积明显高于正常行走时。结论:凝视手机行走和站立时的姿态会影响足底压力的分布改变其步态特征,会加大身体重心在支撑面的晃动,使身体保持正常形态所需肌肉活动量增多,出现了肌肉的代偿现象,容易产生损伤和疲劳,在有突发事件时容易跌倒且损伤的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7.
尹彦  曲峰 《体育科技》2011,32(2):24-29
应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乒乓球运动中三种步法的足底压力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乒乓球典型步法动作过程中双脚的足底压力主要承载区域集中在足前区,足中区受力不明显。击球发力脚足后区足底压力峰值交叉步步法最大,并步步法次之,跨步步法最小。前足中区为足前区较为稳定的主要受力区域,前足外侧区和前足内侧区所受足底压力峰值的大小与步法的动作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8.
根据营养学、运动训练学理论,运用问卷调查,运动处方与膳食干预,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超重肥胖大学生16周的运动和膳食干预,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有显著改善,其体重、BMI、皮褶厚度均有明显下降,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拉丁舞运动中的足底压力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Novel—Pedar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对6名专业拉丁舞女性运动员在visk舞步中的足底特定区域压力数据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女性拉丁舞运动中,身体重心向前倾移,足底压力集中至前掌;特征性旋转动作致使外侧跖骨压力显著增大,且一个周期中出现两处波峰,说明跖趾关节处肌腱承受较大拉力;拉丁舞鞋亦存在一定不合理设计,有待进一步改进,建议女性穿适度后跟,柔软前掌的舞鞋。  相似文献   

10.
体育锻炼对儿童抑郁的缓解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抑郁是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一大"杀手",有效地缓解儿童抑郁成为当务之急。从生化、认知、社会交往三个层面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儿童抑郁的缓解作用及其锻炼要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教育模式的提升,幼儿体能被学校和家长广为重视,为进一步提升幼儿体能,扭转现阶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重视智能开发,轻视体能锻炼的错误倾向,实现幼儿的健康及全面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方式对幼儿体能进行加强和提高。该文认为幼儿教师在教学环节,需要将智育与体育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幼儿的运动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均衡发展。该文以合作探究作为切入点,系统地分析幼儿体能锻炼方法,打造师生互动、亲子合作的体能锻炼模式,以期对提高幼儿体能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与社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生在社会自我效能感上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社会自我效能感在不同体育锻炼方式间存在差异性;社会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频度、时间和强度间均存在相关性,其中与体育锻炼频度、强度关系较大,与锻炼时间关系较小。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肥胖体型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这一问题一直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河南医科大学对体育课教学进行改革,从实际出发,对身体肥胖及体育达标不及格的大学生开设了以身体素质锻炼为主教材的体育锻炼课,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确立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少年儿童锻炼心理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综述了少年儿童身体锻炼的心理前因、心理效益及与心理效益有关的身体锻炼方式,分析与讨论了该领域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少年儿童锻炼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体育练习方法进行分类归纳,研究和分析各类练习方法在教学训练中的性质、用途以及正确合理的选用原则,为体育教师、教练员在教学训练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从自我概念和自尊两方面论述了体育锻炼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型体自尊,从而增强自信心,促使自我概念的重构,自尊性提高,较好地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4周有氧运动对肥胖儿童少年运动减肥后体脂率、胰岛素、血脂、血管慢性炎症因子等动脉粥样硬化致病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以参加2011年上海巅峰运动减肥夏令营的30名肥胖儿童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4周中小强度有氧运动为主结合适当饮食控制的减肥运动训练。分别于运动减肥的前一天和最后一天测试受试对象身高、体重、体脂率等身体形态指标及血液指标。结果:运动后肥胖儿童少年体脂率显著下降,空腹血清胰岛素、血脂水平与运动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血清脂蛋白酯酶水平明显升高,脂酰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2、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显著降低。结论:4周有氧运动可以明显降低肥胖儿童少年的肥胖程度、胰岛素水平,明显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脂代谢,一定程度上抑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炎性病变,对预防肥胖青少年成年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贵州省不同海拔地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不同海拔地区居民科学健身,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论:(1)高原地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较高,呈现高原>亚高原>平原的特征,但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质量上却表现出相反的特征,与高原、亚高原地区相比,平原地区表现为参与频度高、持续时间长、体育锻炼强度适中。(2)不同海拔地区居民在体育锻炼场所选择、体育锻炼的目的和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与不同海拔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差异有一定的关系。建议: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应考虑不同自然环境气候的差异,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简便易行、适合不同海拔地区居民的健身方法,更加科学地指导居民健身,提高居民的体质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目前我国空气质量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大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探讨各种污染成分对锻炼者的影响,并结合空气质量与锻炼效果,指出目前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两大误区:(1)锻炼地点多为城市中心公园、街道两旁、主干道附近等人员、车辆集中的地区;(2)锻炼时间多为清晨近地面污染物集聚较多的时间段。并从空气质量改善、科学选择锻炼地点和锻炼时间段、对锻炼人群进行专业知识普及四个角度提出建议。目的:使居民更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增进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