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琰  高智阳 《传媒观察》2024,(3):102-109
根据苏珊·桑塔格的迷影理论,早期的电影迷恋将观影仪式化,是对观影行为本身的迷恋,最初的电影批评也是在电影迷恋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数字时代的来临让电影批评和网络接轨,并显露出社群化、精英化的“后迷影”特征;而如今,由于电影审美趣味和观看方式的变迁,网络影评总体呈现出一种“再媒介化”的趋向,以传统迷影和后迷影为代表的“电影迷恋”已经转化为大众狂欢式的“符号迷恋”。  相似文献   

2.
杨梦蕾 《新闻传播》2013,(12):147+149
如今,电影成为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而相关电影的评论成了人们选择观看哪一部影片的影响因素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影评逐渐走入了观影人的视野并产生了影响力。本文通过列举和分析一些影评与电影宣传的事例来研究网络影评的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后疫情时代流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这一现实态势,从观影空间、受众行为、受众心理、影片内容四个维度探讨电影"流媒体化"趋势之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包括空间变动引起的电影艺术"灵韵"的消失;受众观影行为和选择行为的再造;受众观影仪式感和公共性的流逝;以及对电影创作内容的反作用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在2014年暑期档中获得高额票房的三位青年导演,韩寒、郭敬明、邓超的电影出发,立足于电影在知、情、意三方面对青年受众心理层面的影响,结合年轻观众呈现出的观影特征来探析新时代青年受众心理的自我诉求。最后为华莱坞电影的发展提出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微博的出现和使用后,电影出品人利用自身在微博上的影响力,跳出传统媒介向受众传递电影讯息。微博的普及带给人们最大的改变就是信息传递的广泛性、及时性以及受众自己可以选择喜欢的话题,这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本研究采用议程设置理论,以微博为例,研究微博的电影营销效果,研究微博电影营销是否可行,受众是否会接受微博带给他们观影选择的"议程设置"。研究结果表明,微博可以成为电影营销的重要途径,受众会通过微博推送给他们的相关电影信息对观影行为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6.
张争  靖鸣 《新闻爱好者》2023,(11):69-72
数字时代电影受众的感知与体验发生变化,呈现从影院沉浸观影向多维知觉观影的变化趋势。电影从单一的知觉媒介,成为一种能够激发受众多感官、多行为参与的综合知觉媒介。非连续、非线性、多平台的观看方式,创造了一种碎片化沉浸的观影体验。最终电影媒介也从人类中心转向后人类中心,通过赛博格意志将电影受众与技术共生,赋能新的媒介发展。在数字媒介万物勃发的趋势下,电影媒介应积极参与融合,发展出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淞铖 《视听界》2015,(2):87-91
由于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电影作为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形态的威胁,新媒体对受众进行分割,导致电影受众被细化和分流,受众的观影方式已经改变。受众接受电影从单一的被动方式转变成双向的主动方式。本文试运用电影学和传播学等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在受众互动接受的过程中电影大数据的特点和作用,描述和解释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电影受众互动接受的方式以及电影大数据的运用模式。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影评已占据影评市场,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评论方式,促进了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网络影评的传播特征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深入分析和探究网络影评传播形态的变化,进一步阐明网络影评存在的社会文化价值,进而引导公众更好地参与到网络影评中,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促进网络影评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丰富公众的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9.
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到1478名青少年的观影现状、审美爱好、观影动机等信息,结果表明:大多数青少年对看电影感兴趣,更喜欢结伴看电影,表现出观影动机与审美偏好的倾向性,在家国情怀、中华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受到电影的影响。基于调查,对影视教育实践、影视教育研究、影视教育路径创新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中,网络电影受众的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由时空限制到随时观影、由延迟反馈或无法反馈到即时评论,受众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数字交互式电影的出现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在电影表现手法、叙述策略上重构电影的叙事维度,而且从本质上改变了电影观众的定义,促使电影受众由单一意义的观众转变为具有多重意义的用户。一方面,数字交互式电影为受众带来了“身体在场”的沉浸式观影体验,电影的媒介功能被进一步延伸;另一方面,“用户”的出现也揭示电影受众不再仅作为电影被动的观看者,而是能够以介入的姿态更积极地参与电影的呈现与制作过程,受众成为电影本身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同时,数字交互式电影以其本身的交互性特点,完成了“基于社交的电影”到“基于电影的社交”的全新转换,构建了基于电影空间的网络社交新场景,这种特定的场景社交进一步提升了电影的传播效果,带给受众全新的观影感受。  相似文献   

12.
电影常常通过讲述故事来表露情感,并借助一定的媒介来完成信息的传递与观影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众传播意识的强化,电影的传播发生诸多变化,呈现出多元传播模式. 观影模式的流变 院线电影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最大化地收获电影本身的原汁原味,仍保有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我国电影市场持续火爆,电影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各家电影公司为了抢夺观众,不惜花费重金进行新闻报道,并利用一些新闻事件大肆进行电影新闻炒作,不仅利用传统的宣传手段进行新闻宣传,同时还利用当下较火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进行电影新闻炒作性宣传,从而引起大众对电影的关注。加强电影的宣传效果,提升观影人数。通过对电影进行炒作性宣传,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被媒体无限放大,从而混淆观众的视听,影响观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本文根据近些年大量的电影新闻炒作性宣传案例,分析电影的炒作性宣传的利弊,分析改善电影宣传工作的注意事项,旨在提升我国电影宣传质量,提升票房的同时,引导大众合理观影。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的结构性变革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随着时代变迁,农村受众与媒介的接触行为和对信息的需求种类也在不断变化。本文通过对天津市周边地区农村受众媒介需求的心理进行分析,结合天津市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以及天津农村广播的一些有效干预策略,总结并归纳出媒体对于天津市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干预策略的可行建议,减少农村受众在信息传播中遇到的阻碍,从而让媒体宣传对新农村建设形成有效助力。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效果理论中,媒介接触是影响受众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14所公立中学的高中生进行问卷调研(N=1538),系统地分析了媒介接触风险和网络素养对青少年网络欺凌(包括欺凌与被欺凌)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下,青少年接触网络暴力和色情信息均会对网络欺凌、被欺凌产生正向影响,玩网络游戏对被欺凌状况也有正向影响。并且,网络被欺凌是网络欺凌最大的影响因素,网络欺凌也是网络被欺凌最大的影响因素。此外,虽然网络技能、网络自我效能感对网络欺凌、被欺凌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是网络技能在玩游戏对网络被欺凌的影响中起到了调节作用;网络自我效能感在色情接触对网络欺凌行为的影响中也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邬鹏坤 《青年记者》2016,(29):64-65
新世纪以来,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成为人们发表观点并进行交流的主要媒介之一.依托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影评形态多样、生动有趣,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影响着人们的观影选择,构成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下影评研究必须面对和分析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雷远 《今传媒》2013,(4):82-83
“双向、互动、共享”是信息时代的永恒追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电影的传播不是一种单向传导的过程,即便在短短的观影过程中,受众和电影之间也不断进行着交互式的信息交流.本文试图用编码、解码理论读解电影中的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18.
元电影(Meta-cinema)早在1975年便在《元电影的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其发展形态也贯穿了电影史的各个阶段。元电影自身“戏中戏、媒介间性与自我指涉”的三个特性使得其在文本对接中开拓了电影的多样化表达,但是其过于针对电影本体的特性也使其存在着受众危机。在电影创作中,对观众的心理结构、审美构成以及观影反馈的研究尤为重要。因此,对元电影来讲,将研究视线投向电影观众并强调受众在观影中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这对于它后续的创作及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为 《新闻传播》2012,(9):108-109
受众媒介接触行为并不是彼此无关的个体选择因素的总和,影响受众行为与心理的也不止是信息传播的内容与影响,社会因素与情感经历在受众的媒介选择与使用上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1]  相似文献   

20.
《今日影评》是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自制的栏目,经过不断的实践,在多种多样的网络影评和电视影评节目当中独树一帜,不仅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独特文化价值,并对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和格局重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今日影评》栏目出发,深入解析了当下中国电影的创作现状及其发展出路,提出了当下电影格局再构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