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抓住“假日电视”的机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凯 《传媒》2004,(11):48-49
1999年国庆之后,我国开始实行长假制度.于是,各种假期以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渗透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以往"8小时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休闲"的"三八生活模式"被完全打破.时至今日,有关长假期间做什么的问题,已有一些调查数据.  相似文献   

2.
于肖潇 《新闻窗》2013,(4):62-62
2007年12月新的《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出台后,节假制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假日经济”现象。由于长假期间蕴藏着巨大的电视观众注意力资源,因此作为与人们休闲、消费、文化紧密相连的电视媒体,充分利用“长假效应”也逐渐成为电视从业者的共识,长假期间电视节目的特别编排,得到各家电视台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3.
谭天  项盈 《视听界》2006,(2):64-66
始于1999年10月的长假制度,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假日经济”现象。对于电视来说,长假同时是争抢观众眼球的“黄金周”,它不仅催生了中国电视经济新的增长空间,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国电视的经营管理水平。我国假日电视经历了从打造品牌栏目到整合频道资源,再到实施项目管理的一次次飞跃。一、打造品牌栏目,让假日电视可持续发展假日里,大量的观众同时拥有大量的闲暇,他们是多媒介、多频道时代越来越稀缺的资源。据调查显示:长假期间,电视的总收视率有较明显的增长,并且从2000年开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长假的到来和观众…  相似文献   

4.
“5月1日至5日,本人及配偶、子女自费前往九寨沟旅游;6日、7日在家休息”“本人无参加由公费支付的营业性场所的各种高消费娱乐活动,无收受礼金、礼券、礼卡及贵重物品等……”记者在浙江省绍兴县纪委党风廉政室看到,这个县2005年的“五一长假报告单”已经开始上交,厚厚的一叠报告单全部由该县的528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亲笔填写,记载了他们在长假期间的一五一十。据悉,从2004年五一长假开始,绍兴县率先创立并实施此项制度。这项制度规定,今后每年的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过后的一周内,凡副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都要如实填写一份“长假报告单”…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电视新闻目前普遍存在三大“病症”,这就是假日病、策划病和唯美病。“三大病”影响着电视新闻的采访和制作,应当查清“病因”并力避力。一、假日病让我们回顾和审视十多年来3大长假的电视新闻报道,即“五一”长假、国庆长假、春节长假,无一例外地发现会有许多无病呻吟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长假电视编排的历史、理念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1年“五一”中央台一套率先尝试长假特别编排后,我国长假电视编排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操作模式。本文对长假电视及其编排进行了界定,梳理了长假电视编排的历史,并对长假电视编排较为成功的理念与策略进行了总结,以期对中国长假电视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1999年国庆,我国开始实行连休七天的长假制度。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新的长假制度正在逐步改变着假期里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一大部分的人选择出游等户外活动方式,也有相当比例的人选择留在家里,以与家人一起看电视的方式度过长假。在假日里,各大电视台电视节目的制作和编排从原来的一成不变转换为适应假日需要的多元化多角度的创造,逐渐地,“假日电视”这一现象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从无到有,从不被人所重视  相似文献   

8.
丁放 《视听纵横》2002,(1):79-80
1999年国务院实行“五一”和“十一”长假制后,如何做好做活每年三个长假的假日新闻,这个问题严肃地摆在我们面前,好多新闻人已经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  相似文献   

9.
重要的节假日,不仅是旅游和购物的“黄金周”。而且也是电视媒体不可多得的市场机会。根据一些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在长假期间,约有6成以上的居民仍将选择居家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他们将是假日电视的主要潜在观众),而且收看电视已经成为他们长假期间的一种心理期待。而且进一步调查显示:“黄金周”期间总收视量较平时有明显的增加,并且从2000年开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话中有画     
“一般过去时——新世纪第一年开局良好;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今年再开好局。” 中新杜解读朱镕基总理所作的长达万余字的《政府工作报告》。 “一些领导干部8小时内树立的形象,往往在8小时以外丢得精光。”  相似文献   

11.
刘鹏 《大观周刊》2012,(41):1-1
因为中秋节和国庆节合并,时隔三年后中国将迎来1999年节假日制度改革以来第二个8。日长假。近日,各地纷纷下发《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放假安排通知》。9月30日(星期日,中秋节)至10月7日(星期旧)放假调休普遍成定局,长达8天的长假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12.
从1999年国庆节实行七天长假制度以来,每逢假日,旅游、餐馆和零售业都会出现异常的消费热潮,学界和商界都惊呼“假日经济”来临了。然而,作为现代社会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的报纸在为“假日经济”这一大好形势欢呼的同时,大多数却没有抓好自己的“假日经济”。我国从1995年起实行双休日制度,双休日加上国庆节、春节、五一节三节各有7天的长假,占了全年近1/3的时间。对于逐步走向市场的报业来说,忽视假日,无疑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长假节目编排策略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长假制度开始于1999年10月,到现在为止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长假制度的实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假日经济"现象。发挥"长假效应"也成为各个电视传播机构的共识,长假期间的电视节目编排,越来越得到各家电视台的重视。假日大众电视传播在西方已经形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1999年9月开始实行“十一”、“五一”长假制度以来,每年的公休假日达到114天,为居民消费、休闲度假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并奠定了假日经济坚实的基础。与火热的假日经济相比,我们的媒体市场这些年来却始终不温不火,不冷不热,演绎着冰火两重天。忽视长假市场和长假期间人们阅读需求的变化,沿袭以往假日报纸拼凑版面的简单化处理方式,是我们必须面对并正视的问题。今年国庆期间,新华日报通过精心策划报道主题,在引导、服务、监督上很下功夫,以和谐发展的理念策划报道主题,报道长假新闻,以新颖独特的版面元素表现假日报道,在赢得读、争得市场的竞争中争取了主动权,为党报假日新闻改革进行了新的探索。国庆长假已成过去,但新闻媒体对假日报道的探索仍会延续。  相似文献   

15.
<正>春节,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团圆”“长假”“回家”,是万家团聚、阖家欢乐、辞旧迎新的传统佳节。然而有一种人在网友热议除夕是否放假时,考虑的却是长假期间哪几天值班、做什么选题、如何用融媒体方式完成“新春走基层”的任务。他们就是在每个节日都恪尽职守、紧张忙碌的媒体人。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观众手中造控器停顿的时间越来越短.如何使自己的节目抓住观众的眼球。已经成为电视人的共同追求.于是各台都使出浑身的解数.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节目.尤其是在“五一”、“国庆”、“春节”等长假期间的节目播出安排中.各式各样的“特别节目”更是唱起了主角。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在2004年国庆长假期间.取消了12个常态栏目的播出.保留的14个栏目也进行了特别的编排.或以特别节目集群出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视直播的历史并不久远。1997年,对于中国的电视直播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CCTV做了五次大型和超大型直播:3月9日,“日全食和慧星天象奇观”,直播历时2小时20分;4月20日,“中、俄、哈、吉、塔”五国边境裁军签字仪式;72小时香港回归直播;10月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直播;11月8日,“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直播。同一年,香港凤凰  相似文献   

18.
1997年1月1日,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开播10周年的日子。《午间半小时》是一个接近听众、接近生活、接近实际,融新闻性、知识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节目。这个节目紧紧把握时代的脉博,讴歌改革,提倡创新,追求进取,揭露、打击社会生活中阻碍改革发展的错误思想和不正之风。十年来,《午间半小时》受到社会各界普遍欢迎。人们称呼《午间半小时》是“午餐桌上的好朋友”、“现实生活的百科全书”。并成为全国叫响的名牌栏目。《午间半小时》十年来收听率不减,这与节目制作人员坚持改革、创新、进取精神是分不…  相似文献   

19.
飞花拾零     
按劳分配仍是主旋律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研究”小组近日对我国40个城市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显示,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中国城市居民的工作时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按劳分配的大原则未有改变。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五天工作制,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我们称之为制度工作时间,本次调查表明,中国城市居民的工作日每日平均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为5小时11分。从职业看,工作日平均每日工作时间最长的是企事业单位领导或管理人员,为7小时28分钟;文化艺术界人士排在最后,为4小时41分钟。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跨入2000年,新生活热点层出不穷,新生活方式接连涌现,长假所带来的“假日消费”、“假日化”就是其中之一。探索这—新的现象,也许会对研究新世纪化馆、站工作的走向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