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儿童心理学的观点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儿童的认识规律一般是动作感知——表象——抽象——概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各自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过程中。其认知规律可简述为“动作、感知——表象——符号”。这就是说,儿童的认识不只是从直观开始,而首先是从动作(操作)开始的。因此,在认数、计算、几何知识教学中,教师常把操作作为学生认识概念和理解法则的手段,这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3.
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必须借助于头脑中形成的有关事物的表象,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遵循“感知——表象——概念及概念系统”这样一个认识发展过程。因此,表象成为认识活动中由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中介环节,在具体向抽象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那么,怎样根据表象在认识活动中的特点和作用,搞好概念教学呢?笔者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四、加强想象训练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关键。 想象是表象(形象)的运动过程。人们通过想象对表象(形象)进行重组改造而形成和创造出新的形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形象思维是一个由形象——表象——新的表象构成的反映系统。可见想象的过程、结果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结果。我国心理学家周昌忠  相似文献   

5.
1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它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核心.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是从感知表象--抽象--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既要注重形象思维 又要注重空间想象 形象思维是人们头脑中运用形象(表象)进行的思维,空间想象是表象的活动和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在建立几何形体概念时,一般须通过对具体模型、实物、图形的观察、触摸、测量等感知活动,首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这种形体的清晰的表象,再引导启发学生借助表象抽象出形体概念来。这样的教学,在概念形成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这早已引起了教师的普遍重视。但这还不够,概念形成后,还应再启发学生借助头脑中的表象和形成的概念,对新认识的形体进行再现,通过分割、组合、变形等想象活动(必要时可动手画一画),从而及时培养学生丰富而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形象思维(im agination)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抽象思维(abstract)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密切联系、互相渗  相似文献   

9.
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多数数学知识是在形象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冈此,小学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即操作——感知——表象——概念——应用的过程,借  相似文献   

10.
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经验型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形象或表象逐步让位于抽象的概念,逐步学会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概念是构成逻辑思维的“细胞”,是进行逻辑思维所必备的第一要素,概念的形成是人的认识活动进入高级阶段的开始。在人类认识过程中,有四种不同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观念(或表象)、概念。列宁曾经说过:“概念是人脑的  相似文献   

11.
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教师就要巧妙运用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凸显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一、巧用学具,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  相似文献   

12.
基于科学形象思维的培养,介绍了注重物理表象建立的“内化-复述”教学模式,着重阐述了核心环节“内化”中的“感知操作-内化表象-得出概念或规律”三个小环节,为概念、规律课中的科学思维培养提供借鉴;以《波的干涉》为例,将“内化”环节初步应用于教学实践,借助演示实验、物理摄影作品、动画建模等过程使学生获得丰富感性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分析,并进一步思维加工改造,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协同作用下内化形成特征突出、有规律的干涉图样物理表象,得出相应概念和规律,培养物理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3.
<正>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  相似文献   

14.
一、提供必要的感觉材料,是揭示事物特有属性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必须有一定的感性材料.有了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并将这些个别属性结合起来考虑,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就是感知阶段.感知过的事物在脑子里的反映,就是表象.感知和表象都属干认识的感性阶段,是形成观念的基础.再通过对一类事物属性的分析、比较,认识它们共同的特有属性,舍弃它们非共同的特有属性,然后把这些属性加以概括,就形成了概念.这就是认识的理性阶段.  相似文献   

15.
<正>"学具"可把抽象的数学学习转化成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就怎样合理的运用"学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学具"可促进数学概念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的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教学符合这一规律,能把学生被动地听变成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其思维特点主要是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因此,在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表象,进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中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应把握住教材的编排意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一、加强直观操作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有时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具体形象思维作为支柱。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也就是说,小学生的认识不只是从直观开始,而且可以从动作(操作)开始。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就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来看,仅规定“摆”或“摆一摆…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家根据思维抽象程度的不同,把思维分为三类;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人们认识事物先从感知操作具体的实物进行思维,到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思维,最后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所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我们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看,小学生思维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其抽象逻辑思维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往往也不能离开具体形象思维的支持。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认识的规律,从“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一过程来组织教学。过去我们只认识学生认识规律是从“具体——抽象”,在教学中往往采用‘直观操作—抽象概念”的模式进行。所以,这几年人们对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谈得多些,这是必要的。而对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在实践中没有能够引起重视,这是不足之处。所谓形象思维是一种借助直观的形象和表象而进行的思维。它是对客观世界直观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个必要的中间环节。忽视了这一中间环节,就会产生传统的重结论教学所反映的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种种弊端。例如,教师讲完长方  相似文献   

19.
形象思维是借助头脑中的形象材料来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形象思维包括表象的再现、想象和联想。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会接触到许多直观的形象,这些形象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这些表象的再现、联络和融合的过程。生物学概念的建构离不开形象思维。教师在教  相似文献   

20.
一、重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进入抽象思维是认识的一般规律。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过渡,就急于得出结论,忽视结论的发生或形成过程,这是违背学生认识规律的。学生学习的困难往往发生在由具体直观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点”上。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依靠表象过渡来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例如:在进行绝对值概念的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先让学生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212、-212、0、5、-3等数的点,再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