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课程道德教育的失衡。德育途径是德育实施的重要选择。德育课程(即道德教育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高校,它对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能力才艺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职业学校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设置专业多,知识头绪多,且学生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图书馆的作用在于“益德、启智、增知、陶情”,所以职业学校图书馆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 德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素质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班主任责任,图书馆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受教育场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需要相关的教育。由于当代学校道德教育长期以来没有将学生的成长需要置于德育体系之内,学校道德教育更多地被视为各学科共享的社会问题而非单纯的教育问题,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应将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将激发和引导学生成长需要作为主体道德发展的动力,用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中小学德育的应然分析所谓“应然”,它体现的是人们的价值追求。德育的应然状态表现为德育的目的、目标或期望。本文将从学校、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分析。首先,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曾经有一种提法认为德育是学校一切工作之首,即“德育首位论”,虽然人们对这种提法仍存疑义,但它对德育重要性的肯定还是可取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要造就的不仅是掌握技术和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和技能为国家、社会乃至人类造福的人。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只注重培养心智,而不顾道德教育,无异于…  相似文献   

5.
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实现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本文拟从复杂性理论的视阈考量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呼吁构建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  相似文献   

6.
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不可忽视的问题。现代的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是明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道德品位与祖国在新世纪的前进步伐紧紧相伴,有什么样的下一代,祖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学生德育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和谐发展的人,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又是一项复杂、艰难的大事,需要全社会集中智能、广泛参与,才有可能做到对国家、民族负责。1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学校德育,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有莫大的帮助。学校通过传播道德、体验道德与实践道德提升师生善解人意的德行。德行者,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总称也。古人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反观学校齐头式的教育,不是立足于平等的教育,而是忽视了学生的德性发展。缘此分析,社会多元化发展使我国的德育显得滞后,教育者对德育教育的认识片面,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德育教育实效性低的内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德育教育的认识片面、个性缺失。目前,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虚无...  相似文献   

7.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对中学生应当进行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的教育.”然而,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还比较自私任性,集体观念淡薄.因此,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培养“四有”新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德育观,是一个牵涉全局的教育活动。学校生态教育活动应调动学校所有行为因素、教育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整体配合,关注各种因素优化组合,推动整个学校生态德育体系良性发展,从而达到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生态公民"。  相似文献   

9.
学科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校是以教学活动为主要特征的 ,教书育人是学校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的基本规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作了“教育性的教学”和“教学性的教育”的理论概括 :“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 ,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教育” ;“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 ,就是失去手段的教育”。原苏联教育家加里宁也指出 :“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 ,而应是一个教育家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程师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觉悟…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由此可见,德育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是其他各方面教育的基础。德育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中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目前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其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作为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对中学生思想觉悟、政治立场、道德品质的培养起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途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道德素质是当今时代向人类提出来的,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做出行为选择的新要求,是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途径方法很多,从宏观方面讲包括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日常思想教育等。总体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大互联合力机制:家庭的生态德育是培养现代人才素质的起点;学校的生态德育是塑造现代人才素质的主体工程;社会的生态德育是为前二者的教育提供平台,进而实现三者“联网”,由此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也应有新的变化,既要搞好服务,更要注重育人,为培养“四有”新人而奋斗。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阅读道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 所谓阅读道德教育,就是指在新形势下对学生进行图书借阅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教育。 (一)破除拜金主义,是加强阅读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近期在新闻媒体中报道的大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用微波炉“烤狗”事件,让人感叹:我们的大学生怎么了?这不仅是一个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人来到世间,从懂事到长大成人的过程,凝结了多少教师的心血。然而多年的“教”和“育”却会培养出连起码的做人的道理都不懂的学生,这里面虽然包含多方面的原因,但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也存在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教条化或随意性的教育内容是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因素任何一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我们的德育应当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这一…  相似文献   

14.
科教兴国重在教育,人才培养重在德育。中学生的德育素质直接影响到学习及生活态度,并上升至价值层面。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的就是德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文章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也应该实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符合语文学科性质的。只要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用情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有关学者指出,当前,中国中学生的最大缺陷是习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长此以往,会影响终身发展。看来,重视阅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高尔基认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霍姆林斯基说:“中学生应当有 1/3的时间在图书馆里度过。”可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意志,是语文教学的天职。 中学生读书,主要分课内书和课外书;我们主张,中学生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之外,还应尽量多读课外书籍,或者二者进行互补性阅读。如可结合课本内容,选择相应读物和书籍,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和自读。…  相似文献   

16.
<正>建设校园微型图书馆对于提升职业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师生素质、改变师生的精神面貌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与书籍为伴,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与生活常态,让高质量的图书为学生成长奠基,让高品质的阅读为学校发展增色,应成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首先要解决的是去哪儿读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充分利用校内公共空间,建微型图书馆,让微型图书馆遍布在学  相似文献   

17.
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实现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本文拟从复杂性理论的视阚考量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呼吁构建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  相似文献   

18.
在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一些学生成为道德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该群体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他们道德行为的“非正确归因”,道德环境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异质性以及教育评价中过于重视“易关注点”等方面。对此应加强道德教育主体素质,改善道德教育环境并防止“表格德育”泛滥等。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的日常业务活动,只踏步在供应群众来流通处、阅览室对图书资料的索求上面,而不能因势利导地对既是读者又是学生这样的工作对象进行“开卷有益”的阅读教育,或把这种教育只局限于要求读者爱护书籍、遵守借阅制度等等,那就削弱了图书馆工作的学术性特质——因为阅读教育本来就是树人的学问与陶冶人的艺术,同时更抹煞了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把广大学生培养成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职能机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提出了十五条目标。“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就是其中之两条目标。可见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育已成社会共识。阅读已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最佳途径之一。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校教育中,图书馆已成了中学生阅读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利用图书馆这一广阔的阅读天地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