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2月的一个傍晚,我县一名年仅20岁的男青年从学校附近商场的6楼跳下自尽,在县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孩子在亲眼目睹了男青年摔死的惨状后一直津津乐道于此事。其时恰逢我班刚刚进行了语文单元测验,有学生向我反映:小A考得不太理想,担心家长的责怪,跟另一名学生说:倒不如也死了算了。”虽说是寥寥数语,但仍引起了我的高度警惕:看来就在我们周围也有学生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在压力面前,往往选择一些消极的做法,甚至走上极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对生命冷漠而轻视已不是个别现象,一味地回避现实也不是办法。因此我决定就“珍爱生…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近,有一个小的话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和讨论,那就是“好成绩是教出来的吗?”,说有一名学生,上课喜欢讲话,老师很生气,下课后把他带回办公室,准备批评、教育他一番。想不到,老师还没有讲话,学生倒抢先讲起来了:“老师,你以为你教得好我就学得好?即使我考试得高分,也不是因为你教得好,而是因为我学得好。”我们在感叹这名学生“无礼”的同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思考一下:到底好成绩是不是教出来的?笔者认为,好成绩是教出来的,但好成绩不完全是教出来的。同理,对于德…  相似文献   

3.
<正>“我是兴业路实验学校一名优秀学子,我庄严宣誓:我们是明天的太阳,命运主宰在我们手中……”在临泉县兴业路实验学校,每一位学生入学后都要宣读一段誓词,誓词的最后是“立志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学生”。学校将“德智体美劳”五项要求融入教育目标中,让每一个生命和美绽放。德育铸魂。“让每一个生命和美绽放”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每一个生命”是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相似文献   

4.
一次煤矿的塌方,3名矿工在井下整整被困6天,奇迹般地活了下来。采访中,一个矿工说:“矿井下寂静得让人窒,除了我们3个,没有其他的生命。有一次,我打矿灯,看到一个极小极小的小飞虫,在光线里。我仔细地看着它飞来飞去,内心中涌动着一种生命的亲切感。后来,它落在了我的脸上,我没得轰走它。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个小飞虫是一很大很大的生命,它甚至比我强大,我真切地觉一个生命在亲近我,它依偎着我,我也依偎着,我们互相温暖着。”“我感受到了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是多么重要。它也有体温,有知觉,有思想,它可能知道需要帮助,于是就飞了过来。”…  相似文献   

5.
一、用爱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生命科学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只要我们采用正确的途径,生命的潜能就会如喷泉汹涌而来。因此,在教学中,我放下老师的架子,传授知识循循善诱,用爱心构筑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课后,我跟学生促膝谈心,跟他们做知心朋友,发现他们的一些毛病和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战胜困难,学生背后都亲切地称呼我“老师姐姐”。课堂上,学生变得爱讨论、爱发言,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一个精彩的比喻:我们要像对待荷花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成长,他们稚嫩的生命得到老师的呵护、培植,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发掘。二、用情升华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学校不是一座生产机器的工厂,课堂也不是生产机器零部件的车间,学校、课堂应是生产思想的地方,是一条流动的思想之河。我们教息,涌动起来,泛起粼粼的波光,奔腾着不竭的生命之水。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不是木偶。他们有思想,有抱负,也有迷惘。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漠视这些生...  相似文献   

6.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关注生命,教育才能拨动生命的“情弦”,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化,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给胆怯的学生以激励,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方可绿意盎然。关注生命的需要[案例]教师节那天,我兴致勃勃地打开“知心信箱”,这是我和孩子们心灵对话的平台。意料之中,我收到了很多孩子节日的祝福。我无比惬意地打开又一张留言,清秀的字迹进入我的视线:尊敬的…  相似文献   

7.
生命     
我好像为什么事情很悲哀,我想起“生命”。每个活人都像是有一个生命,生命是什么,居多人是不曾想起的,就是“生活”也不常想起。我说的是离开自己生活来检视自己生活这样事情,活人中就很少那么作,因为这么作不是一个哲人,便是一个傻子了。“哲人”不是生物中的人的本性,与生命本性那点兽性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科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灵”与“活”,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灵魂的,是有思想感情的,因而它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呢?我认为,它至少源自于以下四个方面:一、课堂活力源自于教师充满激情的诱导首先,我们可以用饱含深情的导语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例如,我在教《崇高的理想》时,先满怀激情地作一番开场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期望自己的道路坦荡畅达;老年人壮心不己,期望自己的晚年充满温馨。同学们,我们青年人应该树立起远大理想,让我们的生命活…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意义     
没有上学之前,我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可自从那个秋天踏进校门后,我的内心就起了一些变化。那时教我们语文的是一位温柔美丽的女老师,在一次放学的路上,我告诉她:我很喜欢上她的课,并且希望能一辈子跟着她,听她讲课。可是就在那个飘雪的冬天,她无意中对我说:“人的生命是有极限的,再有能耐的人也改变不了。”就在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忧伤与恐惧。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文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铃……”下课铃响了,烟瘾上了的我,迅速点上一支烟,“咝”的一声,猛地深深地一“吸”,几秒钟后,“唿”地长长吐出一段烟雾,“真爽”!然而正在此时,我班学生胡云龙笑嘻嘻地窜到我面前:“老师,真潇洒!”此时的我,竟然哑然无对,一个可怕的念头迅速闪现在我的脑海,他会不会也去模仿我这个“潇洒”的动作?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虑。推而广之,我们老师的许多言行不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改变着我们的学生吗?我们的学生的眼睛就象摄像机,耳朵就象录音机,他们会把老师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2.
泡泡的生命     
你吹过泡泡吗?你见过像太阳一般美丽地闪着光芒的小泡泡吗?在公园里,妈妈给我买了一瓶泡泡水,我高兴地吹着泡泡。那些大小不同的泡泡在阳光的照射下绚丽多姿,斑斓绮丽。请相信,那些飞舞的泡泡也有它们自己的语言。一个小泡泡对一个大泡泡说:“这个世界多么美丽呀!有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还有松软的草坪……”大泡泡说:“这个世界不是只有这些东西美丽,还有更多更美丽的东西呢!只可惜我们的生命短暂,来不及欣赏它们了。”说完它俩就消失了。有三个贴在一起的泡泡,它们飞过小树,飞到了池塘里。它们在水面上漂呀漂呀,探着小…  相似文献   

13.
临近毕业,学生请我给他们写几句毕业留言,在留言中,我写道:“智者的一生,应该是怀疑的、冷静的,并且是自由的。你能成为一名智者。”“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愿陈寅恪的这句名言伴你一路同行!”一学生看到留言后对我说,老师,谢谢你这三年里告诉我“思想”两字。是啊,“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如芦苇般脆弱,但人之所以显得高贵,全在于他有思想。我想应让学生成为一名具独立意识的人、一名思想者。而我们有些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  相似文献   

14.
秦旭芳 《家庭教育》2007,(4X):28-29
有些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10岁小学生刘某因不满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方式.当场跳楼,有个学生自杀.因为“活着没意思”;还有一名小学生给老师投毒.只为“可以好好地玩几天”。这些行为虽然是个别的.但表明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和对生命的不尊重。[编按]  相似文献   

15.
魔爪脱险记     
“太棒了!这本书我终于买到了!”我和伙伴们一起在新华书店买了书后便打道回府。当我们穿过一条冷清的巷子的时候,忽然有个人从后面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说:“后面有人找你!”那声音阴森森的。我不由回头一看,拍我的是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孩。再看不远处,一个女孩装束的男青年大摇大摆地向我走来。我一见,便感到事情不妙,催促伙伴们快走。骑自行车的男孩一踩车,冲到了我们的前头,拦住了我们的去路。那个男青年也追了上来,他发话了:“小孩,有没有钱?”“没……没有。”大家吓得语无伦次。“快点,识相的快给老子交出来,否则,哼哼…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没有比生命更值得珍惜的东西了。然而,我想说,生命是一朵璀灿而易凋的鲜花,是一颗耀眼而易碎的珍珠,只要稍有不慎,它就会从我们的眼前,从世界上永远地消逝。看了下面的两则新闻,你也一定会感到一名教育者双肩的沉重吧。  相似文献   

17.
叩问生命     
听说中南工大的一名新生自杀了,原因据说是仅仅由于言语不通。但是,不知这位来自宁夏的女孩,当她“勇敢”地从图书馆六楼往下跳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几天以后,她的父亲竟也会步其后尘:可怜的老人,当他千里迢迢地从宁夏赶到学校时,由于不堪承受这个残酷事实的打击,而又自绝于宾馆。轻生,就这么匆匆地把父女两人的生命一笔勾销了。我们总难以面对一个个活的生命就这么匆匆地走向死亡,何况是“天之骄子”的自杀,更何况是两条生命的相继消亡,而原因居然如此的简单。然而,我又听说,在今年的早些时候,我国著名的作家徐迟,这位已届83岁高龄,曾以一篇纪实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而著称于世的作家,竞也从武汉的一家医院跳楼自杀了。听着这一幕幕喋血的事实,我忍不住地问:生命,你是不是太沉重了?不然,怎么会有一个  相似文献   

18.
临近毕业,学生请我给他们写几句毕业留言。在留言中,我写道:“智者的一生,应该是怀疑的、冷静的,并且是自由的。你能成为一名智者。”或是:“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愿陈寅恪的这句名言伴你一路同行!”一学生看到留言后对我说:“老师,谢谢你这三年里告诉我‘思想’两字。”是啊,“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如芦苇般脆弱,但人之所以屁得高贵,全在于他有思想。可是,我们想让学生成为一名具独立意识的人,一名思想者,而我们老师对自己又是怎样要求的呢?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具有对话的“性格”。《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对话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师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广泛范畴的对话。这种对话有力地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赋予了学生言说权,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思维视野,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在教学实际中由于片面地理解对话理论出现的一些缺失,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下面就本人两次教学《“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一文的细节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0.
“让生命感受自由!”这是一种饮料的广告语,电视画面中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喝着饮料,激情飞扬地又唱又跳,让人充分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每次看到这个广告,我就会联想到语文课堂,新教学理念欢呼“新课堂”,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语文课应该是学生学习我们中国语言.领悟中国的语言文化的场所,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