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媒体品牌化,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运营的变化,同时也是媒体竞争及广告环境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综合体现了媒体人、广告人以及信息受众的共同要求.媒体形象广告,是媒体全方位塑造自身品牌形象的重要现代营销手段之一,本文主要就当前媒体形象广告的产生及发展现状加以阐述,总结提出五种媒体形象广告的创意及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整体品牌形象塑造策略,对媒体形象广告的具体执行,及其设计执行者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媒体形象的理念与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媒介市场的逐渐成熟和媒介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这里选取的几篇文章,从不同方面对媒体的塑造进行了论述,以资对媒体在形象塑造过程中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8):33-36
本文选取了近5年来大众媒体上的幼师形象作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大众媒体中的幼师形象负面居多。不同的媒体对幼师的报道态度有着显著差别,综合性网络媒体是幼师形象的主要塑造者。本文对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媒体为档案馆形象塑造与传播提供了新的重要平台。首先界定了档案馆形象的内涵,介绍了档案馆借助社交媒体进行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分析了社交媒体的特征与档案馆社交媒体建设的现状;最后从档案馆形象定位、档案馆形象的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公众互动和参与策略等方面,提出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馆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提高媒体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伟 《军事记者》2010,(7):51-53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对于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传播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国家在他国新闻媒体的各类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国家形象的塑造过程,是一个被媒体如何描述、如何传输和怎样解读的过程。"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严重制约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我们必须遵循媒体传播规律、融入世界话语体系、积极争夺话语权,切实提高我国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智  甘露 《新闻世界》2014,(4):210-2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社会境遇也不断发生变化。从初期的“盲流”到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经由媒体塑造的农民工形象,让受众对农民工的理解不断加深。本文重点关注2006年之后的农民工形象塑造的变迁,揭示媒体在农民工报道中的得与失,为之后的新闻报道提供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塑造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除政府、企业和国民等塑造者外,官方媒体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为此,本研究以中国和印度的国家电视台为案例,从两个电视台开播50年的变迁入手,阐释国家媒体,其自身形象对本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此外,本研究还通过对CCTV和Doordashan的对比分析,回答中国国家媒体有哪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如今,亲和力成为媒体竞争的新态势,有了亲和力才能提高媒体间的竞争力,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已经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舒环 《新闻世界》2011,(1):131-132
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呈现作为女性刻板印象研究在媒体上的延伸和扩展,最近几年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具体研究中却逐渐流于模式化。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不同受众定位的两家媒体——《人民日报》和《华商报》进行比较,对两家媒体上所呈现出的女大学生群体的形象进行对比评析,通过比较2009年《人民日报》与《华商报》有关"女大学...  相似文献   

10.
庞宇 《今传媒》2016,(10):38-41
媒体融合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对领导者形象塑造的垄断局面和正面宣传,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社交媒体所营造的即时互动、自由宽松的公共舆论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领导媒介形象塑造的过程。领导者媒介形象是公共产品的媒介输出形式,是公共性和符号化的象征。新兴媒体在公众对领导者形象刻板成见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众对领导形象的认知和期待影响着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建构。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塑造需要在社会公众认同的基础上,把握受众心理,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建构基于真实事实的领导者形象。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长久以来被冠以青春、活力的光环。社会的高速发展,很容易对大学生的心智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因为如此,大学生这个群体往往会得到媒体的重点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外媒体部分新闻内容的对比,就大学生的媒体形象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2.
邓备  彭祝斌  杨露 《新闻界》2015,(3):31-34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法,对两份西方主流财经报纸建构的成都形象及成都官方塑造的成都形象进行研究,发现成都从最初在国际上的默默无名,到越来越多地进入西方主流财经媒体的报道议程,但是西方主流财经媒体对成都的关注程度并不高;西方主流财经报纸提及"成都"时,主要采取中性立场;成都官方力推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形象,要获得国际主流财经媒体的认同,还需努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媒介市场的逐渐成熟和媒介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这里选取的几篇文章,从不同方面对媒体的塑造进行了论述,以资对媒体在形象塑造过程中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李明文 《当代传播》2013,(4):105-107
随着我国女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和社会对她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进入大众传媒报道视域。由于她们兼具"女性"和"大学生"双重角色,也使女大学生们比一般的社会群体更具新闻价值而成为媒体热衷的报道对象。但是,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当前有些媒体特别是一部分网络媒体和都市报,对女大学生的报道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偏差性报道,不仅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氛围不合拍,还可能营造出不利于她们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大众传媒对女大学生群体应该给予全面、真实、客观地报道,建构健康、公正的女大学生形象。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外在形象,它是国家综合国力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也是国家主权宣誓的无形体现。因此,国家形象本身意义非常重大,它对于国家在国际中地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的体制与行为的完善,是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与客观的条件基础,但是国家的形象塑造就离不开大众传媒。通过媒体传播影响公众的舆论导向,传播并表现国家形象,通过外宣传媒表现国家总体形象,也成为了各国外交的手段之一。由此,我们应该遵守媒体传播的有关规律,并融入世界传媒体系,提高塑造国家形象的能力。笔者基于此,首先分析当今社会传媒力量对于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及影响,然后重点介绍了外宣传媒的塑造国家形象的相关策略,最后提出了在塑造国家形象中传媒必须遵守的媒体规律及相关注意事项,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媒体客观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平 《新闻窗》2008,(3):100-101
近几年来,媒体报道频受研究人员的关注,片面、猎奇、迎众成为人们对媒体客观形象评析的重点词汇。媒体被指责为塑造刻板印象,一味片面报道迎合受众,甚至“妖魔化”报道对象。举例而言,随着高校扩招和大学生数量的整体增加,  相似文献   

17.
余婷  徐宇辰 《新闻世界》2013,(12):133-136
现代社会媒介网络高度密集,新媒体快速发展,公众政治参与度提高,这些都对新一届领导人的形象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选取了《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分析归纳了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客观性策略",试以另一种方式解读美国媒体对涉华议题的报道特点,这既是检验中国对外传播效果的一种方式,也为新一届领导人形象塑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群体所反映出的一些特质可以视为当前社会的缩影和折射,但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群体的形象了解主要是通过媒体的新闻报道来呈现,对大学生媒介形象的建构进行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大众媒介新闻价值观的必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来考察武汉地区主流媒体通过一系列长期的新闻报道是如何建构起武汉地区大学生的媒介形象的。  相似文献   

19.
一、塑造媒体企业形象的意义一个媒体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媒企形象的功能往往与媒企市场占有率和媒企的收益成正比。媒体企业形象好,受众多,市场占有率高、获利多,反之亦然。良好的媒体企业形象具有以下功能:1、强化阵地功能社会主义媒体与西方媒体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政治性,必须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反映人民的主张和意愿。良好媒体的形象可以进一步强化党的意识,增强党的战斗力,使更多的受众更加关心,关注党国的大事,从而坚定信心,焕发斗志。良好的媒体形象,可以产生良…  相似文献   

20.
从公关学的角度来分析,电视媒体的形象塑造可由五个方面组成:荧屏节目形象、受众服务形象、媒体成员形象、媒体管理形象、媒体机构建筑及其他外在包装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