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教鲁迅要有“立体感”鲁迅的作品,如同他本人一样,与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以及国内外的思想潮流、文学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与同时代作家作品更是密不可分。我们教他的作品,首先注意上下左右的纵横观,即有一定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立体感。  相似文献   

2.
郭倩 《中国教师》2012,(16):55-57
<正>有人曾抱怨"鲁迅的精神常青,作品却成教材的鸡肋"。教师们一教到鲁迅的作品就犯愁,学生不爱听,自己讲得也没有激情;学生们说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读完之后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些什么。以往教师讲授鲁迅时,总是要先介绍鲁迅是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例引发了争议,有些学者认为鲁迅以及鲁迅的作品脱离了时代,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问题日渐凸显。但是鲁迅作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地位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教育界不容撼动,所以对鲁迅作品的传承是有必要性的。本文从教材、教师、学生三者出发,深刻探讨鲁迅作品在中学教学中的问题,将鲁迅作品发扬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与鲁迅对其作品预设的读者有关。鲁迅作品的预设读者及实际读者与其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存在脱节。他预设的作品读者及其作品的实际读者是当时的知识精英,而非普通民众,即:他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这种悖论主要原因是鲁迅文学启蒙遭遇三重困境,进而做出的权宜选择。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与鲁迅对其作品预设的读者有关。鲁迅作品的预设读者及实际读者与其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存在脱节。他预设的作品读者及其作品的实际读者是当时的知识精英,而非普通民众,即:他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这种悖论主要原因是鲁迅文学启蒙遭遇三重困境,进而做出的权宜选择。  相似文献   

6.
一代伟人鲁迅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他的人格魅力、他毕生对民众的“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他对国民性的深刻洞察等等都是这份遗产的组成部分。今天,当我们研究鲁迅先生的生平及著作时,首先面对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鲁迅毕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是围绕着民众、社会、国民性这样一些问题而展开?这种对民间性、国民性的思维倾向或偏向源自何处?这是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关键问题之一。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发生心理学角度追本求源,去追溯那个时代、那个地方还有那个家庭……  相似文献   

7.
不少教师认为鲁迅的作品过于估屈聱牙,晦涩难懂,超过了学生的理解力,教起来也费力。而特级教师诸定国执教的《孔乙己》给了我们启示,他匠心独具的设计让我们领略到鲁迅先生作品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8.
<正>鲁迅先生去世已70余年,其作品教学虽仍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可毕竟时空阻隔,已经和当代学生产生了疏离之感,很多教师觉得鲁迅的作品难教,而更多学生觉得鲁迅作品难懂。师生两难的处境若想得到改变,还是要从拉近作者、作品与教师、学生间的时空距离做起。  相似文献   

9.
邵梅 《现代企业教育》2008,(12):146-147
如何做好鲁迅文学作品教学是现代文学教学中一个比较难的课题。要教好鲁迅,首先要让学生与鲁迅零距离接触,从鲁迅的精神到生活到作品全方位地去把握鲁迅,感悟鲁迅。教师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选择适合自己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真正地与鲁迅相遇、相知。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行中学语教材中的重点课,仅鲁迅作品就选用了18篇,占阅读课总数的10%以上。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杂、散,几乎代表了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章,而且贯穿于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科书中。可见,鲁迅作品教学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教学的整体水平。遗憾的是,作为阅读教学的重头戏,鲁迅作品教学却面临着自身的尴尬:教师感到鲁迅作品难教、怕教,学生感到难学、怕学。从惧怕“鲁迅”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语文教科书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的文学创作才两三年,鲁迅的作品就开始被编入国文和国语类课本,一直魅力不衰,在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也倍受青睐,不管是哪个版本,鲁迅的作品入选率都是遥遥领先,例如,粤教版的必修课中,选用鲁迅作品共三篇:<药><阿Q正传>和<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科书各册均有鲁迅先生文学作品选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执教鲁迅文学作品,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突出鲁迅革命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精神的概括。执教鲁迅的作品要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突出鲁迅的斗士形象及其革命精神。而鲁迅的形象和革命精神正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这样,就要把学习鲁迅作品与学习鲁迅精神结合起来,使学生像鲁迅那样做人,像鲁迅那样奋战。  相似文献   

13.
自从做了中学语教师以来,我最愿意讲的课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散。每次讲鲁迅的作品,都会令我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一种教、听与作品之间的生气勃勃的精神交流,而往往也只有在这时候,我才有可能超越这个职业本身所决定的、也极难避免的琐碎和“匠气”,体会到它所蕴涵的精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前一阵,网上热议要不要在高中课本中取消鲁迅的作品,很多人认为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应减少甚或取消。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药》、《阿Q正传》等作品已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面对新教材中仅有的3篇作品,我们如何保住鲁迅的经典作品呢?如何让鲁迅真正走进我们的学生呢?  相似文献   

15.
当代高校鲁迅教学面临双重窘境,一方面是学生对鲁迅的冷漠带来鲁迅教学的尴尬,另一方面是学生拘囿于固有的认知模式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曲解。要破解这类教学难题,高校老师需要从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入手,一方面要采取多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立体地看待鲁迅及其作品,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从文本出发来进入鲁迅世界。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作品教学,在初中阶段和其他的现代文学作品相比,有一定的难度。 我最初教鲁迅的作品时,按教其他文学作品的方法给学生上课,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堂学习效果差。其原因有三点。  相似文献   

17.
《祝福》是鲁迅的一篇代表性作品,对它的主题思想、典型环境、人物塑造以及艺术手法等等,许多评论家、学者都已做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惟有对叙述者与作者———即叙事学层面的探索,还较为薄弱,因此人们往往把叙述者“我”与作者本人———鲁迅混为一谈,等同起来,妨碍了我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和理性分析,因此很有必要作一些辨析。那么,在一篇文学作品中,谁是叙述者、谁是作者呢?两者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所谓叙述者,就是指作品中那个直接讲述故事的人,他更多的时候是以第三人称的身份出现,他超然于作品的虚构世界之上,像一…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因此中学老师在教学鲁迅作品的时候要关注对鲁迅自身的解读,让学生对鲁迅有兴趣,用鲁迅的作品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思想走向深邃:首先强调"人"的鲁迅的一面,鲁迅是人,不是神,教师要把他从神坛拉下来,还原为人;其次强调"思想者"的鲁迅的一面,突出了解他的"立人精神"。通过对他鲁迅自身经历的介绍,对文本新的解读和联系现实等方法,引导学生真正从心底去接近鲁迅、喜欢鲁迅、尊敬鲁迅。  相似文献   

19.
课堂实录(二课时) 一、不能不说鲁迅 师:谈到中国文学,谈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恐怕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他就是——鲁迅。你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读过他的什么作品?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当年用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走狗的锋利武器,是那个人和鬼搏斗的时代的产物,表现着作者顽强的战斗精神和独特的文字风格。对于这样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要让学生深透理解,并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这是一件比较艰巨的事情。几年以来,我们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一些尝试。这里试就《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课的教学,来说说我们的肤浅的体会。教鲁迅杂文,由于时代的距离和作者独特的文字风格,其丰富内容不但学生不易领会,就是教师也要深入钻研才能有较好的理解。因此,我们要教好鲁迅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