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本许多学者都指出,在高教领域,妇女实际上被忽略了。尽管女性入大学人数在增加,但主要是入初级大学,而男性主要进入正规四年制大学。如1983年。约有34万男性和27万女性从中学毕业,但不足40%女性进入四年制大学,其它入初级大学;相反,有95%的男性进入四年制大学。女性在正规大学中只占22%。在名牌男女合校的大学中,女性比例很小,如东京大学女性不到7%,京都大学占8%。研究生中女性更少,1981年硕士研究生女性只有1.4%,博士研究生女性只有1%。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小说中塑造七年小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中的女性叙事也呈现出一定的模式特征,本文试从十七年主要的小说中概括出女性叙事的模式:翻身模式、成长模式和战天斗地模式,探究出十七年小说中女性叙事的规律特征,以此来窥测女性的出路及解放.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的最后五年与本世纪的最初五年,这一个世纪之交的"十年"中,女性制造了大量吸引眼球的奇闻逸事,书写了太多的内心狂躁,"女性文学"在"女"字号和"性"字号下,消解了女性主义,最终使得女性"无处为家"。回归,这是女性文学的出路,应该在"人的文学"基础上构建"女性文学",为女性创造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4.
从宗璞“十七年”时期的小说中,可以看出女性意识的觉醒,作家开始以女性作为书写对象,书写女性获得解放后,开始从自我出发,自己选择道路,自己决定命运。但是,将“女性意识”放在“十七年”的历史语境下,“女性意识”就显得有些无力。本文拟探讨宗璞小说在“十七年”时期对女性意识的书写及其缺失。  相似文献   

5.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8月的出版物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男性识字率明显高于女性。在66个国家中,男性识字率比女性高10%;在40个国家中,男性识字率比女性高20%。总的说来,女性平均识字率为71.2%,而男性平均为83.6%。大多数女文盲人口分布在阿拉  相似文献   

6.
受主流政治话语影响,"十七年"的女性小说主要描述"爱情———革命"对立中女性解放与成长的故事,但在革命叙事中仍然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体现出从主流话语向女性话语裂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女性意识作为传统的男权意识的对立物而存在,它是人类文化发展至今的一个不可忽略的话题。自古以来,中国以男权主义为中心,女性的命运只是在近一百年中才发生了重大改变。本文从女性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女性自我的认同、女性主体意识的高扬和女性意识觉醒的现代意义三方面的分析来探讨五四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廉枫 《教书育人》2008,(2):18-20
在欧美,性别教育是从中小学到大学课程设置中人文社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别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性别观,树立平等的性别意识。而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性别教育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直到1987年女性学课程首次跨入高等院校课堂。截至2002年,中国大陆已有4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女性学课程和女性问题专题讲座。笔者根据本学期开设的女性学选修课授课情况,  相似文献   

9.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历时十年之作,其中洋溢着浓厚的女性意识。本文将通过作品中展现的女性地位和女性价值观,以及主人公斯佳丽的典型表现这三个角度来分析作品中复杂的女性意识。出身高贵的女性虽然生活富足却处于男性强权之下,但是女性在现实生活中价值的实现又表明女性并非无知无用,特别是斯佳丽身上主体意识的进发和后来对传统的皈依,都表明《飘》中的女性意识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0.
杨宇 《神州学人》2013,(3):10-11
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中,从来不缺乏女性的身影;在女性中,也有很多人立志于科学探索。在2012年12月11日举行的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介绍说,中国已拥有2160万女性科技人员,占全国科技人才资源总数的40%。中国女性正在科学事业中发挥着自己的能量。  相似文献   

11.
过去的几十年里,文学批评家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了女性作家创作的哥特小说上。自从爱伦.摩厄斯1976年在她的著作中提出"女性哥特"一词之后,众多女性批评家们竞相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女性哥特小说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施济美的文学创作生涯呈现了一个明显的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她笔下的女性形象逐渐丰满,女性世界逐渐拓展,她和她的人物一起从女性神话蜕变为真实的自主的独一无二的女人.在她1947年以前的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神秘气质和牺牲精神使得她们成为女性神话塑造的玩偶,不具有生命活力,也缺少辨识度.1947年以后的作品则呈现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她们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迷宫的思考与感受.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中国的妇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她们几乎是全方位地渗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们女性意识觉醒了,从传统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纷纷从幕后走向台前,与男性一争高下,从十七年的爱情叙事作品对女性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女性全新的精神面貌。但由于对女性地位颠覆式的强调、由于女性对社会、政治活动等的过分参与,由于主流舆论的强势宣传,建国之初的人们正试图抹掉一切女性与男性的界线。从十七年爱情叙事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行事与思维方式来考察,我们会发现,女性在觉醒的同时,女性意识又被极大地消解与弱化,女性的女性特质正在丧失,女人正在男性化或已经演变为非女人。  相似文献   

14.
一、发展中国家妇女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二战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发展中国家的妇女教育并未取得象男性教育那样好的成绩。60年代,文盲中58%为女性,70年代为60%,到1985年,这一比率上升为63%。在85个发展中国家中,43个国家中有50%以上的成年女性为文盲。在1960年至1985年期间新出来的1.54亿文盲中,有1.33亿文盲为女性。  相似文献   

15.
季栋梁的中篇小说《黑夜长于白天》是2015年一部描写农村女性的力作。笔者认为作者不仅仅是在描述农村女性的苦难史,而是在面对苦难与穿越苦难的历程中,完整展现女性在苦难中奋斗的精神风貌以及在理想与现实、责任与自由、情与义等之间的理性抉择。小说中的女性在被损害中自我修复并逐渐强大到具有拯救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搜索依据,梳理自2004-2014年10年的《史记》女性形象研究的学术成果,可将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史记》女性形象的综合性研究、《史记》女性形象的个案研究、《史记》与相关著作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近10年的研究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逐步将研究论题向纵深发展,但《史记》女性人物形象研究在大力拓宽研究视野上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以80、90年代女性诗歌进行研讨和展开论述,除了是要以承前启后的方式研讨女性诗歌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希望在能够以一种对立、融合的方式,揭示女性诗歌在20年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并在梳理的过程中展现女性诗歌艺术发展的脉络主线,从而在重读历史中,解决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十七年女性文学"中,出现了以女性为中心,却又缺乏充分的女性意识为支撑的"准女性主题",这种主题创作中的 "女性意识"在文本中或失落,或隐藏.《百合花》中所呈现出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爱情的爱情"正是对这一主题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女性形象是建国后中国军事文学中一道瑰丽的风景,从"十七年"军事文学到20世纪90年代军事文学,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一个从模糊走向清晰的演变过程.在这些作品中,女性的主体意识日见突显,女性的声音越来越强烈,负载了更为深刻的审美意蕴与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20.
女性形象是建国后中国军事文学中一道瑰丽的风景,从“十七年”军事文学到20世纪90年代军事文学,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一个从模糊走向清晰的演变过程。在这些作品中,女性的主体意识日见突显,女性的声音越来越强烈,负载了更为深刻的审美意蕴与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