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见的比喻有三种 :明喻、暗喻、借喻。比喻经过联想点化 ,把差异很大的事物出人意料地结合在一起 ,能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化冗长为简洁 ,因而在古典诗歌中频频出现 ,故有“无譬不成诗”的说法。因此 ,对比喻准确、深入的理解 ,在鉴赏古典诗歌中十分重要。明喻中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 ,中间一般用“譬 (若 )”、“如”、“同”、“犹”、“类”、“若”、“似”、“仿佛”等比喻词来连接。例如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王当。 /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  相似文献   

2.
谈“喻眼”     
诗有诗服,文有文眼,比喻也该有“喻眼”吧。所渭“喻眼”,是比喻中最富有表现力,最能揭示比喻的主旨和意蕴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是描摹的中心点。透过它,可以透视整个比喻的内在神韵,把握精神实质。如果说“文眼”是篇中之警策,“喻眼”就是句中之精华。假如把“文眼”比作  相似文献   

3.
一、修辞美 1.比喻美题目采用比喻的手法能生动形象地揭示文章主旨,概括文章内容。如话题为“互助”的作文,拟题“荒漠甘泉”,以“荒漠”中的“甘泉”喻困难之中的热情相助,从而以贴切的比喻增强文章的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物理比喻的含义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比喻,我们称之为物理比喻。所谓物理比喻,就是借用学生实践活动中已认知的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物理概念或论说的一种教学手法。 第一、被比喻的物理概念或论说应是学生所较难理解和接受的部份。例如概念中的“质点”、“热量”、“场”、“电容”、“电动势”等,论说中的“布朗运动”、“几率波”、“轨道量子化”等,这些是物理教学中作为被比喻物的对象。 第二、物理比喻的比喻不但要鲜明,而且要“形”、“实”、“知”。“形”是形象,“实”是具体,“知”是认知。 例如:教材中用“高度差”来比喻“电势差”。比喻物“高度差”是学生已认知的。又  相似文献   

5.
头脑、心脏、骨头、手足……这是我们身体上的器官。你知道吗,这些人体名称有着它们巧妙的比喻。恰当地运用它们,能使意思表达得形象而生动。人体名称都各有什么妙喻呢?头脑:一是用作“头绪”,如“摸不着头脑”;一是比作首领。眉睫:比喻事情紧迫,如“迫在眉睫”。眉目:一是用来比喻文章的条理,如“这篇文章眉目不清”;一是用来比喻事情的线索、头绪,如“这件事情终于有了眉目”。耳目:比喻替人刺探消息的人。咽喉: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如“咽喉要道”。肝胆:比喻真诚的心,如“肝胆相照”;还用来比喻勇气,如“肝胆过人”。胃口:比喻食欲或…  相似文献   

6.
比喻是用打比方的办法来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运用它,能收到生动、具体、形象、鲜明的语言效果,这在谚语中的作用尤其突出。 谚语中常用的比喻手法,一般来说,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一、明喻: 明喻是一种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常用“象”、“如同”、“犹如”、“有如”、“似”、“似的”等比喻词连接。例如:“道上行人口似碑”(元·杨文奎《儿女团圆》一折),“救麦如救火”(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树艺·谷部下》),“伴君  相似文献   

7.
歌唱教学的过程中,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意图,“比喻”被常常使用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正确地表述和理解这些比喻,成为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图从解释歌唱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比喻入手,为声乐教学提供较准确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比喻说理源远流长。在我国,先秦时代的《墨子·小取》便给它下了定义:“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辟”通、“譬”,即“比喻”。运用比喻说理能使抽象的事理显得具体形象,易收深入浅出之效。在中学议论文教学与写作中经常要接触到比喻说理的问题。比喻说理,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有不同的类型。从喻体性质分,有正喻型、反喻型;从喻体数量分,有单一型、复杂型;从喻体内部关系分,有单纯型、复合型。一、正喻型 1、肯定式通过比喻,认定比喻事物间的理由与推新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段描写贾宝玉外貌的话 :“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你知道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当然是比喻 ,而且是明喻 ,既有本体和喻体 ,还有比喻词。是的 ,明喻往往拿喻体的本质特征来比喻本体 ,那么在这段描写中 ,作者是拿喻体什么样的特征来比喻本体的呢 ?能不能将这种本质特征用一个字来概括 ?有的同学曾尝试着概括它们的特征 ,并把它加在句子的后边。有将“中秋之月”概括为“圆”或“亮”的 ,有将“春晓之花”概括为“鲜”或“艳”的 ,有说“刀裁”“…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比喻,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的比喻,在强化识记,帮助解疑和纠错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实践,我体会到巧妙运用比喻的优点很多,本文仅举两点作简单阐述。一、变死背为巧记恰当的比喻能强化形象思维,增强记忆效果。例如初中化学一开始,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时,问及“水呈什么颜色”,学生常答“白色”,这时教师反问:“教室里的墙壁是白色的,水是这种颜色吗?”学生笑了。那确切地该怎么说呢?学生瞟了一下课文说“没有颜色”。他们对水是“无色”的液体中的无色两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现在之后对普通窗玻璃的色态作出正确的描  相似文献   

11.
一、“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中,“酥”比喻小雨还是小雨滋润下的大地?“酥”的比喻意义是什么? 古代称酥油为酥,它是一种牛羊乳制品,呈黄褐色,结构细密,滋润滑腻,诗句用“酥”比喻什么,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认为比喻小雨,一是认为比喻小雨滋润下的大地。哪种看法较合适,需  相似文献   

12.
“比喻”在词典中解释为“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比喻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得特别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文章增色不少。《诗经》中所说的“诗六义”之一的“比”就是比喻的意思。多年来的教改经验使我深深感受到,恰当的比喻在生物教学中能起到神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语言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否恰当运用比喻,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故而,教育家们非常重视比喻在教学中的运用。《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断论:“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考之事实,这个论断并不过份。无论是早期语文教育专家孔子、孟子,抑或是现  相似文献   

14.
只要你认真体会,去感觉,成语的含义往往能用一个字概括,如“恒河沙数”是比喻“多”的意思,“凤毛麟角”是比喻“少”的意思,“千钧一发”比喻“危”的意思,“高枕无忧”比喻“安”的意思……下面16个成语,你能分别用一个字把它的含义写出来吗?  相似文献   

15.
比喻说理是指用一个或几个与论点或论证过程有某些相似的别一类事物作比方,阐明论点的意义,或使论证过程形象化的一种说理方法。在严密的逻辑说理中,恰当地运用比喻说理,能使语言曲折多变、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有助于加强论证。比喻说理在议论文中的运用,一般由“本体句”(用“B”代替)、“喻体句”(用“Y”代替)、“联结句”(用“L”代替)和“作结句”(用“Z ”代替)组成,根据各项在运用时出现的位置和是否出现,比喻说理可分为全式、简式和复杂式三种。现就中学语言教材中的例子对比喻说理的几种模式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比喻”本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修辞格 ,但议论文中也经常用到 ,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这样的好处是可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且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运用比喻论证事理由来已久 ,这在诸子散文中异常突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孟子就常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文字表现从容闲暇 ,但意思却说得很精到。如《孟子二章》中“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等。还有庄周的“疱丁解牛”,以养生之道来设喻 ,让人们像疱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 ,“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 ,才能保身、全生、养生、尽年。如今 ,我…  相似文献   

17.
学会打比方     
要把一个事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少不了要用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明喻,其公式为甲(被比喻事物)像乙(用来设喻的事物),可用“如”、“若”、“好比”、“似的”、“仿佛”等词作比喻词。二是暗喻,其公式为甲是乙,不用比喻词,而用“是”(成为、成了)表比喻之意。三是借喻,这种比喻形式被比喻的事物不出现,也不需要比喻词“像”或判断词“是”,而直接用设喻的事物乙来指称被比喻事物甲。例如:春天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明喻)春天是美丽的姑娘。(暗喻)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了人间。(…  相似文献   

18.
人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是对教师的美称;实际上教师常被视为“教书匠”,那是一种贬称,间或是教师的谦辞。这些都是比喻。前者是对教师在课程中应当扮演的角色的比喻,后者是对多数教师在课程中实际上扮演的角色的比喻。自然,比喻毕竟是比喻,难以确切地表述教师在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教书匠”者也,不单纯是个人行为,重要的是具体分析导致许多教师成为“教书匠”的教师职业特点和课程要素及其结构。一匠,原指工匠,即手艺人。其引申义,有匠心、匠意等。如“匠心独运”,为匠人美誉。把教书比喻为“教书匠”,是由于“教”也是一种技…  相似文献   

19.
周振芳 《江西教育》2023,(18):66-70
<正>写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能使文章增添不少色彩。数学教学中运用修辞手法或带有修辞效果的各种方法,也能为课堂增添不少情趣,让严谨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趣味,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原理、规律,学活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一、用“比喻”形象说理低年级的课堂上少不了一些形象化的比喻,如书写“2”时,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下“2像什么”。学生回答:“像一只小鸭子,像一个倒挂的钩。”教学“7”时教师问学生:“7像什么?”学生回答:“像一把镰刀,像一把手枪,像爷爷的拐杖。”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再写数字,轻松有趣。  相似文献   

20.
教者如分火     
在黑暗迷茫中,点燃一根蜡烛,它就能发出熠熠光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人们给予蜡烛很高的赞誉,甚至赋予它一种精神内涵———无私奉献的象征。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比喻教师奉献精神,相比之下,我更欣赏“教者如分火”的比喻。这个比喻出自明代庄元臣的《叔苴子》。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