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这个文言虚词是个高频使用的词,仅2009年全国高考,9套试卷考虚词,就有6套考了“以”这个虚词,居考频之首,次之的是“而”。在6套试卷中,“以”作为连词,表目的的用法,就考了3次。有时,表目的、表结果不好区分,我们不妨用下面的方法辨析。  相似文献   

2.
2001年《考试说明》规定常见文言虚词由2000年的30个减少为20个,但“乃”字仍在常见虚词之列,为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个词,现将其用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3.
康有发 《语文知识》2001,(12):38-41
在《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有所变动。其中,在“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一项中,所列举的文言虚词由去年的30个缩减为20个。这里有19个文言虚词与去年相同,只有“与”字是新增加的词,在中学课本中又不曾对该词有详细的介绍。现归纳如下,供  相似文献   

4.
朱庆和 《新高考》2007,(Z2):25-27
【考点精析】对文言虚词的考查,2006年《考纲》明确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2007年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就说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十分重要。所以,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而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  相似文献   

5.
文言虚词“焉”字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大纲要求掌握的15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焉”字用法较多,在中学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作兼词、代词、疑问代词、语气助词和词缀等。“焉’,用在句中,一般作疑问代词、句中语气助词或词缀等。如:  相似文献   

6.
文言虚词“相”在汉语言实际应用中使用频率高、用法复杂,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相”有作代词和前置宾语的情况,而很多汉语言类工具书忽略了这种现象。因此,有些语文教师提出,文言虚词“相”作代词和前置宾语,是一种特殊用法。也有同行持反对意见,提出了“相”字的非代词论。从大量言语应用实例看,文言虚词“相”作代词及前置宾语并不是特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罗仁礼 《高中生》2010,(12):6-7
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之一是正确理解文言虚词.而考纲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要求,因此,文言虚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的必考内容。  相似文献   

8.
刘维平 《新课程研究》2009,(11):146-147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园”、“刺”、“款”、“缘”等文言实词,“于”、“以”、“其”等文言虚词;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把握文意,了解于园的建筑特点,并掌握按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相似文献   

9.
文言词汇主要以单音节为主,我们往往把对文言虚词的关注放在单音节虚词上面,而忽略了复音虚词,其实一些常见的文言复音虚词对于理解文章是至大重要的。下面我们以文言文Lfl一些常见的复音虚词为例,谈谈文言复音虚词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地理方向除了东、西、南、北外,“阴”和“阳”应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了:阴者,山之北、水之南也,如华山之北叫华阴。汉水之南日汉阴;阳者,山之南、水之北也,如衡山之南称衡阳,汝河之北谓汝阳。但是,人们对“左”“右”“表”“内”这些表地理方位的名词所指示的方向却不甚明了,给阅读文言作品带来很大的不便,更成为中学生解析文言练习的一大障碍。笔者不揣浅陋,试例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文言虚词是高考大纲明确规定的考查对象,因此,文言虚词也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往往充满着争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与文言虚词有关的问题也时常出现。我在执教人教版《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时,对课本中几处“而”字的注释颇感不解。  相似文献   

12.
技击指津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是高考必考的内容。高考考试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有一个明确的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对此考纲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1.“常见”一词明确了考查的范围,一般情况下,近几年高考考查的虚词常见的有18个:  相似文献   

13.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为此,高中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文言字词的解释,但往往重“义”而轻“意”。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把文言课文从头到尾翻译一遍,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才可安心,然而,从考试反馈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200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第17题“解释加点字”和第19题“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两题共10分,全市的平均得分仅5分,得分率只有50%。  相似文献   

14.
统计2002年以来的全国50套高考试题,发现《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直接命题考查(不含文言句子翻译题中出现的文言虚词)的有17个("何"字轮空),其中高频虚词有6个(依次是"以""之""而""为""乃""其"),次高频虚词有5个(依次是"与""因""于""且""所")。  相似文献   

15.
【考点透视】高考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从1997年的42个,降至2003年以来的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相似文献   

16.
“之、乎、者、也”是四个常见且常用的文言虚词。若把这四个虚词连成“之乎者也”,这就组成了一个新词。但这个词的意义又绝非四个虚词词义的简单的相加,而是有了新的含义。“之乎者也”作为一个词使用,大概始于唐宋时代,白话小说,戏剧中用的较多。它的含义有多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着不同的意义。下面就列项加以说明。第一,由于古代的读书人,大多食而不化,读起书来摇头晃脑。所以“之平者也”就常用来形容咬文嚼字及半文半白的词语或文章,也指代迂  相似文献   

17.
文言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文言实词,常见的文言实词数量多.义项多.变化也多。怎样来准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呢?这是每个考生最为关心的问题.教学中.笔者化“虚”为“实”.总结了几种文言翻译有章可循的方法。在准确推断、解释文言实词含义和正确翻译文言句子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而”是高考考查频率很高的一个文言虚词。仅以2013年高考为例,全国十八套试卷中有九套专题考查虚词(重庆卷将虚词与实词一起命题,虚词有一个选项),而其中就有五套考查“而”字的用法(山东、安徽、湖南、天津和上海)。“而”字主要用法作连词,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和修饰等关系。但学生对表并列、承接和修饰这几种用法不易区分,经常出错。  相似文献   

19.
文言虚词“与”作“和、同、跟”解释时,既可作介词,也可作连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辨析:  相似文献   

20.
在文言文中,表示“假设”的虚词,常见的有“苟”“如”“若”“使”“倘”“虽”等。例如: 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 苟:假设。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张衡传》) 如: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