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将交互记忆系统引入到族群口述档案管理流程中来,分析了族群口述档案管理系统与交互记忆系统关系机理,阐明族群口述档案的选题采集、整理保存和共享利用三个关键管理环节与交互记忆系统的目录更新、信息分配和检索协调三个环节一一对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交互记忆系统完善族群口述档案管理各个环节的操作性建议,最后说明利用交互记忆系统进行族群口述档案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档案作为记录社会活动的原始性凭证,蕴含族群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集体记忆和身份信息,是族群认同的关键性材料,彰显记忆价值、认受价值和文化主体价值。本文基于档案在族群认同中功能展开的观察元框架,通过明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认同传递机制,解析个体通过“刻写实践—共谋筛选—档案保管”向族群传递认同的交互行为,以及族群经由“仪式展演—情感交互—情景识记”联结个体认同情感的过程,进而分析档案层垒与族群认同的记忆空间,同时引入时间轴概念,完整揭示族群认同的历时性传递与档案价值之间的同构机制。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个族群都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用途生产、留存属于各自族群的档案,并借此实现族群身份认同.作为集体记忆的族群档案,既是族群身份认同的原始"证据",又是族群身份认同的本真"叙事".族群档案融合了"社会性"和"文化性"双重标准,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档案观念的开放与档案工作者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关于档案、记忆与认同的研究不断深入,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价值得以确认和凸显。本文阐释了族群档案的身份认同价值,并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对象,分析它如何利用族群档案建构身份认同,为族群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以促进族群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发挥档案的文化与身份认同价值,提高档案部门的公众认可度。  相似文献   

5.
袁潇 《编辑之友》2016,(4):75-78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若干亚文化族群.自拍族群,利用手机媒体塑造自我印象,重新召唤记忆, “自拍神器”的使用赋予了青少年“观展/表演”的意指,通过展示“理想我”建构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手游族群,借由进入“播撤”结构的虚拟手游世界,随时随地组织和重构场景活动,依托于社交媒体的手游为青少年提供了获取满足感与成就感的途径,溢出了现实社会中的稳定身份;果粉族群,通过消费美国的苹果手机彰显自身的时尚文化和身份符号,在各类虚拟网络社群塑造群体认同,期望对于主流话语与文化工业进行颠覆性抵抗,但仍难以选离被市场逻辑与资本霸权收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甘露 《大观周刊》2012,(29):43-44
族群概念及其理论源于西方,故在此有必要介绍一些西方的族群理论学说。西方的族群理论学说主要有:原生论、神话——符号丛论和边界论。  相似文献   

7.
马伊斌 《大观周刊》2011,(51):23-23
由于大众的旅游需求向文化方向过渡,文化旅游发展迅速.文章在以甘肃的民族旅游发展为背景,以民族旅游中的回族为对象。有旅游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和彼此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敏 《文化遗产》2017,(2):71-79
花地玛圣母瞻礼是20世纪初从葡萄牙传播至澳门的天主教仪式,它是澳门天主教的三大巡游仪式之一,既保持葡国天主教的特征,又糅合澳门本土的文化因素,是南欧文化与澳门本土华人文化的结合产物。本文从仪式展演、参与仪式人群类别以及仪式符号象征等方面进行考察,探讨华人与土生葡人两大族群文化的融合以及澳门宗教文化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新媒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其主要包括华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平台等多种形式的网络传播平台。东南亚华文文学在悠久的传统和当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态势,新媒体时代则为其带来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东南亚华文新媒体时代下的华文文学对于东南亚青年华人的族群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为青年华人提供了交流和创新表达的渠道,还为其探索和表达族群身份提供了新平台,有利于促进青年华人的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0.
羌族神话按内容可分为自然神话与文化神话,是羌族人民认识自然和世界的反映。羌族神话传说中涉及的内容构建和传播了本民族的历史、风俗,对于羌族的族群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在人类历史各个阶段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不同媒介有着各自的偏向。语词自书面文化起成为一种技术,随着媒介技术的变迁,族群的历史记忆与认同也被反复形塑。泰雅族作为台湾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经历了从原生口语文化到次生口语文化的转变。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其部落文化规范的传播方式不仅考验着族人们的族群认同,更被裹挟着卷入台湾历史记忆重构的争议之中。  相似文献   

12.
杨坤 《大观周刊》2012,(38):188-188
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出现了各种新兴族群。向日葵一族便是这些新兴族群中的一种。向日葵族群以“知足常乐”为座右铭,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向日葵的向阳特性自喻。本文试图通过自我心理学中的自我防御机制对向日葵一族进行心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3.
作为少数族群媒体,华文新媒体具有华人强化身份认同、确定华人与其他族群边界的作用。这种圈层内的传播形态,赋予了华文新媒体与当地主流媒体不同的传播特征,即在华人社会中实现内容生产的本土化与传播的全球化。伴随大量中国新移民定居海外,华文新媒体迅速发展,但同时,其在海外的文化环境中面临经营困难、两极分化等问题,亟待进行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以增强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4.
魏德圣导演的《赛德克.巴莱》号称是台湾第一部民族史诗电影。电影所反映的是著名的"雾社"事件,围绕这一事件,以往的叙述和各种仪式性实践已经形成了固化,同时也是偏执的社会记忆,这种社会记忆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确认他者,以促进和完成台湾社会的自我认同。但是,台湾自解禁以来,社会认同日趋多元化,这也为像类似"雾社事件"这样的历史事实提供了重述的可能。在此意义上,《赛德克.巴莱》就应当被视为台湾社会对族群记忆重构的一次努力,一次全新实践。然而,由于电影所反映事件本身的限制,认同确认的主体却指向不明,导致影像叙述与认同主体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新媒介环境为背景,探寻了网络亚文化族群的种类和表现。亚文化族群以网络为基地传播另类的文化形式,他们创造的亚文化资本不断积累并转化为经济资本,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为更好地克服知识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提出应该将交互记忆系统纳入到知识管理流程中来,构建基于交互记忆系统视角的知识管理的整合模型。[方法/过程]基于知识管理理论、信息管理理论综合探究现代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如何进行知识管理,进而不断地提升企业的价值与绩效。首先,在共享情境下构建围绕组织目标的知识管理一般模型;其次,在对交互记忆系统进行定义的基础上,构建起基于交互记忆系统视角的知识管理整合模型,旨在不断提升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最后,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结果/结论]本文所构建的知识管理整合模型的基本分析主体是个体层面、团队层面以及组织层面。本研究在对信息输入的具体形式进行阐释的同时,对在交互记忆系统和知识管理流程作用下,原有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以及其他信息的作用结果进行描述。同时也探究了TMS分别对知识获取、知识转移与共享、知识整合与创造以及知识利用等4个知识管理流程的影响与作用。本研究基于交互记忆系统视角构建的知识管理模型对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孟伟 《现代传播》2006,(2):54-56
信息社会媒介传播体现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具有小众传播的特征.这种小众传播以"族群"传播理念为核心,"族群"更强调传受主体之间所建立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解释当代传播行为的一个核心因素.当代"族群(group)"①传播理念,既指实体意义上分化的小众和小众化媒介所应用的媒介理念,也指目前在传统大众媒介领域中,在节目内容选择、编排方式等方面可以推行实践的"族群(group)式"传播理念,两者一显一隐.目前广播领域中的"族群(group)"传播理念应用,一方面体现在类型化电台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其他综合电台中,强调节目呈现出一种小范围的私人交往的氛围.  相似文献   

18.
闽粤赣边地区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原始土著(山都木客等)、百越、溪峒、畲族、汉族等族群,从社会形态的变迁来看,经历了原始土著——百越——溪峒——客家四个大的发展阶段.百越时期,“饭稻羹鱼”成为基本的饮食结构;溪峒阶段,活跃在该地区的蛮、猺、黎、蜑与汉人等,因仰赖山、水、田等不同的自然资源而生存,呈现出不同生计和饮食特征;进入客家时期,农耕生活、村落文明成为该地区主要的社会形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该地区数百年的主要生计模式,历史上各族群的饮食中与这种文明相适应的元素被保留,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变发生着各种形式的变化,融入到当今的客家饮食中.在当代社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客家菜”,源自于传统的客家饮食,是客家人自我消费及供他人消费的饮食系统,也是“客家人”用于自我认同和宣扬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9.
曹佳仪  王晓霞 《档案》2023,(9):43-48
秦霸西戎以前,陇西地区属于中原文化圈的“边缘”。随着华夏空间的拓展和各族群在陇西地区的互动交融,陇西地区的“华夏认同”不断增强,并最终纳入华夏文化圈。本文从陇西地区经济形态由牧到农的转变、行政区划整合细化和族群认同变迁三方面探究该地华夏认同的表现,阐述陇西告别边缘的客观特征和主观认同。陇西地区华夏化进程体现着华夏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正是这种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了各族群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互动融合,也促使各族群共同构成稳定的华夏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18):69-73
本文以青年族群的网络依赖状态为核心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企图具体探讨受访者是否患有"网络依赖症",以及患者的表现症状,由哪些上网行为引发等,同时关注"当事者"是否对此引起重视并寻找途径解决。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是:社交网络与大学生网络依赖症患的相关性较高。由此引发出对青年族群网络使用的进一步分析及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