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个结合”重大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视野。将“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精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资源,具有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之意义。因此,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提高育人能力、拓展育人新思路,拓宽育人新途径、打造育人新载体。  相似文献   

2.
新文科倡导学科交叉、专业融合,推动文科教育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作为三大重要抓手。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引,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优势与学科特点,从多维度教学、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思路创新、翻译教学与数字化教学融合、创建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翻译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等方面对翻译课程进行教学创新研究,以此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为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融合型、创新型、多元化的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运而生,为创新高校“课程思政”理念和模式提供了新视角。高校“互联网+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提质增效,应当把握五个着力点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加强教学内容建设、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完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4.
新文科建设为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新的理念,也为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应在诉求、策略和路向方面充分理解新文科所带来的变革意蕴。从价值论维度,新文科能够通过育人、为学、致用三个层面的强基赋能增强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从方法论维度,新文科能够通过思想、结构、器物三大维度的变革助推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范式转型。新文科背景下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中,科学定位是前提,重构课程是核心,柔性管理是保障。落实到实践层面,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应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引领,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纵横交错的课程体系,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以求推动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理念创新、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与资源优化,进而实现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文科建设作为引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性举措之一,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探索中国特色文科发展新范式、构建人文社会学科“中国话语”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新文科建设不仅关注专业、课程、教学层面的技术性革新,更强调中国特色的结构性探索、学科的文化价值建构以及学术的自主性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为其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从凝聚价值共识、促进国际理解、建设文化强国多个维度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与此相应,实现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也需要在价值导向、育人模式、学科融合和对外交流四个层面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6.
“新文科”建设是顺应新时代、新形势、新科技提出的一项教育战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文科”建设是深层次、多维度的“自我”革故鼎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文科”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新中文”人才,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抓好课程提质这一“新文科”建设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实施课程思政,开展文化实践,着力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中文教学体系。要以现代新技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科技支撑,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适应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传播学概论课程将课程知识学习与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有机融合。宏观上,从重构课程体系着手,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引领作用。微观上,以经典或热点案例为抓手,使价值融入更加生动、形象;以深度学习为旨归,用讨论、翻转激发学习主动性;以价值引导为目标,用微思政延展德育效能。如此,实现课程课程思政案例库的优化与教师思政教学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过硬的专业本领,让价值引领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8.
大学校训具有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文化导向功能。在培育大学生的守正创新中可以运用大学校训丰富其文化理论、融入其文化课堂、促进其知行统一。基于此,大学校训要实现完善育人内容、创新育人模式、优化育人环境的新目标,以期实现大学校训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9.
新文科建设要求把握时代需求和推动专业融合。新时代,法学专业面临着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技术的挑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路径均有待优化。对此,有必要强化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探索契合时代发展的专业建设路径和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一是要结合专业特点理顺课程思政的基本逻辑,打造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课程;二是要构建明确的、特色的法学课程思政体系,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切实发挥课程育人机能。以期为我国数字法治建设输送优秀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0.
《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新文科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守正创新,新文科建设聚焦人才培养,以其创新性和融合性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超越传统文科。新文科范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通过产教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培养职业院校人才的重要举措。基于新文科视角,从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着手,践行新文科理念,探讨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和国内外复杂环境,以一流人才需崇德尚能为价值导向,形成一套与理论教学相融合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为国内外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前瞻视野的人才,积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专业恢复重建已有30多年,但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两个方面陷于低层次发展困境。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建设旨在解决文科在新时代的发展问题,正好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指明方向。新文科建设的三大本土要求是中国特色、融合创新和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工作开展专业建设可以实现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学习模式强调学校教育和社会服务相结合,既回应了新文科建设要求又契合了社会工作的服务本质,可以成为社会工作新文科建设的创新路径。具体而言,通过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互构形成服务—学习行动框架,分阶段完成社会工作新文科建设三大要求,最终达到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突破社会工作专业困境。  相似文献   

12.
激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动力,需要构建系统化的长效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为此,绵阳师范学院通过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党建引领,大力推进课程思政课程创新,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平台建设,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宣讲模式,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实践改革,务实推进课程思政关爱工程,充分发挥党建育人功能、课程育人功能、科研育人功能、文化育人功能、实践育人功能和心理育人功能,深入挖掘"思政育人"要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梁辰 《海外英语》2023,(22):138-140
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始终围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而建设,促进融合创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先进教学方法,旨在铸魂育人。而跨学科融合、混合式教学、线上学习线下讲解、云端管理是满足教改需要以及大学英语教育事业的必然发展趋势,亦是新文科视域下课程建设与提质增效的首要任务。基于此,该文分析新文科背景下常采用的“2+2”、立体化、延伸式三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分析新文科理念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融入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科学、有效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课程思政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的大背景下,整合各类课程资源,挖掘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各学科专业教学中,让学科教学最终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生理学是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文章结合生理学课程特点,从修订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用好第二课堂等方面融入思政教育,旨在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协调统一,构建生理学教书育人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文化引领课程搭台校企协同’五年制高职汽车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教学成果聚焦专业群整体协同育人,探索解决专业群资源共享度不高、应对产业转型能力不足等问题,经过多年实践而形成。一、成果的主要内容五年制高职汽车专业群“文化引领课程搭台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秉承“德技并重、育人为先”的职业教育理念,依据新汽车人才的能力特征要求,从价值思想、核心目标、关键策略三个层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6.
更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下高职高水平建设的核心议题,新时代向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提质升级,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放共享,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学以成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三个新要求。但目前面临社会狭隘的价值取向,阻滞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高职广普式的育人模式,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单一主体滞后的顶层设计,导致了人才链与产业链脱节;导师队伍的结构性缺陷,离散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挥等现实困窘。高职院校应建立文化自信,以文化引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铸魂育人;升级育人模式,以高质量为导向开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新阶段;强化多元育人,以产教共同体服务创新创业教育高水平建设;优化导师结构,以优质的导师队伍夯实创新创业教育根基,多措并举,协同发力,推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升级。  相似文献   

17.
加强以思政课为核心和先导,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坚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改革回应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课程思政在于育人目标与育人过程、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宏大叙事与启明心智的有机结合。课程思政的实现,需重点促进管理协同、学科协同、创新协同。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全面推动新时代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新时代在探索高校大思政育人路径的过程中,要能够始终坚持基层管理以及顶层设计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引领以及院系发现相结合、思政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相结合、教师发展与学生成才相结合、校园文化与育人实效相结合的基本创新理念.真正做到培根固基守正创新、同步思政协力育人、思专同心知行合一、与...  相似文献   

19.
“大思政”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为提高教学效能,要坚持守正与创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载体,拓展教学内容体系。雷锋精神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价值的重要载体,从价值维度、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将雷锋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达成雷锋精神育人目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构建“大思政”格局。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同属于素质教育范畴,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可以发挥出“1+1>2”的教育融合效能。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价值导航,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实践支撑。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关键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打破部门壁垒,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统领的思创融合协同育人体系与发展模式,建立思政课与创新创业课的课程共建机制,建立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实践共享平台,建立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动力机制,完善思创融合协同育人保障机制。思创融合可以实现双赢,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实现教育价值和时代价值,共同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