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97年红花印花加盖小字当1元新票一枚(简称“小壹元”),此票品相端正。原票色泽鲜艳,属正红色,加盖的黑色文字清晰,图案稍偏于左方,纸张洁白,保留绝大部分原胶。足见收藏者长期悉心保存之功,此票为红印花小字1元邮票中最新出现的一枚,黄光城  相似文献   

2.
1960年2月,李颂平推出了他编著的"中国邮学丛书"第3辑——《小龙、万寿、红印花加盖暂作洋银票》(图1)。此书为32开,60余页,其中红印花部分达30个页码,约占全书之半。书中,"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的内容分"缘起"、"加盖式样及种类"、"加盖之程序"、"加盖之版式"、"样票及变体"、"印刷及发行数量"、"邮戳"、"国家邮政局成立后之邮资"等八部分(图2)。编著者在书中讨论了红印花原票的命名和小1元票的性质。他说,原票"与邮票并无关系,并能称之为漏盖票,只可视作一种参考资料",他根据红印花  相似文献   

3.
关于红印花小2分倒盖票的加盖数量,笔者曾在本刊2011年第5期上撰文,从红印花原票版式特征的角度来研讨,推断出"小2分倒盖邮票的数量至少有300枚"的结论。最近,笔者在研究小2分"倒兼复"邮票的时候,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现和推论。红印花邮票每一全张为100枚,而小2分邮票加盖全格为10×2形制,因此每加盖一个全张需要分为5次才能完成。根据研究,"倒兼复"现象在小2分邮票的加盖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共计20枚(现存  相似文献   

4.
赵岳 《上海集邮》2011,(5):39-39
红印花小2分倒盖票是红印花变体中的名品之一。究其产生原委,一般认为是在加盖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将原票颠倒放置,造成加盖文字与原票英文方位相反,遂生异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邮票史上,红印花原票是"谜一样的邮品" --它原来的使命是作为晚清海关复出口派司制度完税凭证上的背胶印花,但自1896年9月18日在英国印竣并运交上海江海关之后,印量达100万枚的红印花原票却没有一枚当作印花使用过。它具有国名、面值和齿孔, 但它并非邮票,却荣踞清代珍邮"前四宝"之列。有确凿的海关档史资料证明红印花原票共印了100万枚,后来用作加盖暂作洋银邮票只加盖了近65万枚,尚有35万枚  相似文献   

6.
丁劲松  赵岳 《上海集邮》2012,(12):32-35,2
小2分倒盖兼复盖邮票是红印花加盖邮票中非常著名的变体票。这种倒盖和复盖同时出现的"一错再错"现象在红印花小2分邮票的加盖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错票存世量不超过20枚,被誉为红印花  相似文献   

7.
殷敏 《中国集邮》2001,(1):33-34
由我国惟一的一家专业邮品拍卖公司——“中邮大地邮票拍卖有限责任公司”主拍的2000年广州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邮品钱币专场拍卖会”于2000年11月2日上午9:30分在广州的中国大饭店丽晶殿开槌。该次拍卖会征集来的拍品分邮票和钱币两大部分,总底价约400-500万元。邮票部分涵盖了清代、民国、解放区、新中国4个时期的邮票精品,如国内首次上拍的珍稀邮票《红印花》(原票),大龙邮票、小龙邮票、红印花加盖票、万寿邮票、北京财政部印制局制版无齿样票集40枚、改2原票、国内首次上拍的西南人民邮政单位邮票四方连等。还有一些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彩色实寄封片、邮史献资料等。钱币部分则从战国时期的刀币至新中国的金纪念币、纸币皆有参拍。其中尤以近现代的拍品最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8.
红印花原票是“红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红印花张号资料的挖掘上,黄光城具有开拓性的发现。1965年在英国华邮藏家大卫德爵士遗集中发现2件带张号的红印花邮票:大2分上半张50枚带“6500”张号及大4分25枚全格带“2305”张号。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由银两改为银元,原有海关兼办邮政时期所发行邮票面值已不适用,要印刷“洋银”面值邮票。在筹印新的适用邮票的同时,先将原为银两面值的小龙邮票、万寿纪念邮票及库存红印花加盖暂作洋银面值邮票使用。  相似文献   

10.
黄光城一生撰写邮文数以千计,尤以红印花邮票研究享誉邮坛。他的红印花邮票研究专著有两郜,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1976年编印出版的《红印花小壹圆票存世考图鉴》(下称“小壹圆图鉴”)。  相似文献   

11.
苏中“内用”邮票 苏中区于1945年4月1日实行邮件收费办法,为适应交通站内部公事和站内私人信件的需要,发行了一种内用邮票。是利用已印成但未加字的第四版邮票作为原票,加盖“内用×邮”字样。最初是用木戳加盖,现仅见到“内用平邮”一种,机、快均未发现,也不知是否仅平邮一种,由于比较稀少,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相似文献   

12.
集邮界每每回忆“文革”浩劫,总会提起一桩令人揪心的事件——集中清点、销毁国家库存邮票,其中包括一大批早期珍罕邮票也被扔进炉火里焚毁,有人称之为“不堪回首的邮票劫难”。被烧毁的珍邮中,首推上海海关移交的清代红印花原票761枚! 1997年台湾《邮史研究》刊出一篇文章(注),提及这批红印花原票的处理经过是:“‘文革’开始后,七十年代初,邮电部被军管,当时一位军代表下令留十枚, 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一枚、单枚票一枚、横四连二件,其余全部烧毁,即烧掉七六一枚红印花原票。”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本刊上期介绍了当5元横四连邮票,现继续介绍号称"红印花四宝"或"前四宝"之一的红印花当5元倒盖邮票。 按当5元邮票加盖数量虽在5000枚以上,但至今存世量仅数百枚,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或更少是倒盖变体,此种倒盖票已知在天津、福州和琼州邮局使用过。  相似文献   

14.
周炜良在列文斯顿主编的《邮学季刊》1952年第1卷第2、3期中,用近20页的篇幅连载了《中国1897年印花加盖票》一文(图1、图2)。他认为这些用未发行的3分税票加盖形成的邮票颇为有趣,亦特别受集邮爱好者所喜爱,且不说其中产生了几种公认的稀世珍品,其加盖版式也各有特征,很值得研究。粗分的话,红印花加盖票可以分为大字5种和  相似文献   

15.
黄继光 《收藏》2007,(5):158-158
2004年12月出版的《中国邮票史·第2卷》在编写过程中,发掘过一批过去未公开发表或未被利用的原始文档史料,提供了清代国家邮政时期邮资票品印刷和发行的一些细节,据此可以纠正长期以来流行的一些与史实不符的错误说法。其中,对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元邮票并非费拉尔主持其事提出了确切的史证。  相似文献   

16.
1.红印花原票存世总数至2002年底已达多少枚? 2.纪94-6"天女散花"的原图作者是谁?画于何年? 3.红印花当5元邮票现今存世的最大完整连票是多少连票?  相似文献   

17.
抗战胜利后,为恢复经济,发展国家建设,国民政府制定了新的印花税法,并印刷了印花税票,其中交通联运图印花税票曾在税收中广泛使用,因币制改革,于1949年又曾用它加盖“金圆”邮票,新中国建立前后,新解放地区的人民政府,为恢复通信,也曾用它加盖的金圆邮票,再加盖“人民邮政”,用于通信,同时,还将联运图原票加盖“人民券”、“人民币”,用于税收。正因如此,收集爱好对于各种联运图税票及其加盖“金圆”邮票、加盖“区票”,加盖“人民券”、“人民币”税票,已进行了60年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二、改值邮票改值邮票(surcharged stamp)是在邮票上通过加盖、加印的方法来改变原票的面值。1846年,美国在3分面值的市内专差快递邮票上加盖“2”字样的邮票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改值邮票;中国最早的改值邮票是上海工部书信馆于1873年发行的第一版工部小龙邮票加盖“‘银分’单位”改值邮票;1897年,中国国家邮政开办初期,为了应急而将小龙邮票、万  相似文献   

19.
"绿衣红娘"的学名为"红印花加盖‘暂作洋银贰分’试盖样票",也称"红印花小字2分绿色加盖票"。"绿衣红娘"的名字得因于它用绿色油墨加盖在红印花原票上。这种加盖票未被采用,只是作为一种试盖样票被归于档案之中,后来因战乱时期局势动荡有少量流出。"绿衣红娘"  相似文献   

20.
《上海集邮》2000,(9):14-15
苏中区于1945年4月1日实行邮件收费办法,为适应交通站内部公事和站内私人信件的需要,发行了一种内用邮票。是利用已印成但未加字的第四版邮票作为原票,加盖“内用&;#215;邮”字样。最初是用木戳加盖,现仅见到“内用平邮”一种,机、快均未发现,也不知是否仅平邮一种,由于比较稀少,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