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走进世博会     
历史的车轮浩浩荡荡,承载着千千万万人的期盼、梦想与展望,滚滚向我们驶来。时钟滴答滴答走过,日历一页一页翻过,就这样,世博的脚步近了。心怀对世博的好奇与欣喜,我有幸参观了在城市规划馆举办的"走进世博会——中国201 0年上海世博会暨世博会历史回顾展览"。展馆以世博会1 50多年历史和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为两条时间主线,以2010年  相似文献   

2.
《科学生活》2009,(3):14-15
国家馆是各个参展国在世博会上代表本国参展的场馆。东道国的国家馆,历来备受关注。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筹办过程中,中国馆始终被认为是难点和重点。它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也承载了中国民众的无限期望。  相似文献   

3.
林冲 《科学生活》2010,(6):22-23
主题馆历来是世博会的心脏,每届世博会都会通过主题馆来传播、展示本届世博会的理念和主题。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次以"城市"为主题,通过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城市地球馆、城市足迹馆、城市未来馆五个主题馆进行演绎。  相似文献   

4.
“相约名人堂”,世博会期间50住院士将在公众参与馆,高端、权威、全方位解读世博科技;“青少年玩世博”,设计青少年感兴趣的主题活动,传授世博会上所展现的科技发展、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上海科普网开设“院士看世博”专栏,及时发布世博场馆看点……新年伊始,上海市科协2010年科普工作思路出台,一张围绕服务上海世博会、有效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培育上海城市精神的科普“路线图”展现在众人面前。  相似文献   

5.
刘露 《百科知识》2011,(1):27-28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在全球瞩目之中落下了帷幕,但是,"永不落幕"的网上世博会却依然吸引无数游客的眼球。世博史上首个"在线世博"成为中国举办世博会的一大创举,"在线世博"充分利用和借助3D、  相似文献   

6.
《科学生活》2010,(5):61-61
你是否想象过在世博会上,媒体能享受百兆上网;一部手机能游遍世博;志愿者能把手机变成对讲机,一键搜寻喊话对象;分布在全世界的网民都能通过中国电信的全球内容分发网络(CDN)流畅观看网上世博会……毋庸置疑,本届世博会将是一场信息通信的盛会。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已经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做好各项信息通信保障准备工作,编织好一张服务世博的"信息大网"。  相似文献   

7.
小默 《科学生活》2008,(6):26-28
开门迎客五一国际劳动节上午9时,上海世博会展示中心开门迎客,络绎不绝的参观者陆续来到位于淮海中路300号香港新世界大厦三楼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中心"。大厦走廊两侧林立着万国旗帜,目前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的20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旗帜都在这里汇聚,蔚为壮观。展厅门头设有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牌,每日递减的数字,预示着世博会的脚步越来越近。推开印有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形象的大门,空间  相似文献   

8.
《科学生活》2009,(11):56-57
飞翔的风筝、绿色的草坪……2010年,参观者将在上海世博会园区找到一片"风筝森林",感受来自墨西哥的独特魅力。墨西哥馆的建筑有何特别之处?作为本届世博会中唯一一个主体位于地下的建筑,天上的风筝与地下宝藏般的展品完美结合,让墨西哥馆的创意独一无二。墨西哥馆的主体建筑是个大斜坡,露在地面上的就是个小斜坡,占地4000平方米的斜坡屋顶,被打造成开放式广场。整个广场绿意盎然,象征着开放的城市空间,又表达了墨西哥人"还城市以绿色"的想法。  相似文献   

9.
《科学生活》2010,(12):18-19
对普通的上海市民来说,"行路难"一直是多年来积聚的生活老大难问题之一。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东道主,大家感受最明显的福祉之一也就是"阿拉"出行更方便了。2009年上海在交通基础设施上的投入高达1700亿元,世博会也成为上海交通跨越式发展的最大机遇,也确确实实为上海市民的"行路难"带来了六个月的舒缓期。不过很多市民也担心,这些"非常措施"结束后,世博后的上海交通将会如何发展?一个最大的担心是,世博之后,在中国诸多大城市都显现的"堵车之疾"是不是也会在上海重现?上海交通在世博会福泽之下将如何蜕变,让我们一起看——  相似文献   

10.
丁慧玲 《学会》2011,(1):60-62
<正>2010年9月25日,我到上海世博园,分别参观了主题馆群、中国馆群、独立馆群、联合馆群和企业馆群。通过世博会有关资料阅读和上海世博会的现场参观,我感受到,每届世博会都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人类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的主题。1851年  相似文献   

11.
《科学生活》2009,(12):64-65
美国馆的落成,真可谓是一波三折。它的姗姗来迟,又会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呢?作为2010年世博会最大国家场馆之一的美国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主题定为"拥抱挑战"。分别从"可持续发展,团队协作,健康生活,美国华人成就"四方面来演绎。上海世博会美国展区总代表费乐友表示,美国馆的目标是吸引500万至600万人次参观,为了实现令美国人感到骄傲、给所有游客一个惊喜的目标,好戏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2.
圈子     
《科技新时代》2010,(7):109-110
欧中科研合作成就世博新亮点 上海世博会迎来又一盛事——2010年上海世博会欧盟馆“欧盟一中国科技周“活动正式开幕。活动期间,来自欧盟与中国的500余名顶级科学家、科技界业内代表、学术专家以及政府官员齐聚一堂,分享欧盟与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合作成果,展望科技合作对未来的积极影响,共同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愿景。“欧盟一中国科技周”还将通过“城市中的科学”项目,  相似文献   

13.
资讯     
《科学与生活》2009,(12):124-124
<正>世博会气象馆:"热气球"云中漫步近日,气象部门首次披露了世博会世界气象馆布展方案。观众到上海世博会世界气象馆"云中水滴"参观,可以乘上"热气球",体验云中漫步的浪漫旅程,或穿越气候变化长廊,感受风云雷电变幻。  相似文献   

14.
陈灏珠 《科学生活》2010,(11):14-15
7月6日下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医院陈灏珠教授应邀做客世博会公众参与馆"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活动,为世博参观者献上了一场精彩的科普报告。以下即为陈灏珠院士的演讲笔录。  相似文献   

15.
世博会是人类优秀文明和智慧汇聚的盛会,也是各参展方共享科技进步、进行创意比拼的大舞台。在上海世博会上,诸多国家馆都依靠声、光、电等多媒体集成技术,来演绎、展示各自的文化特色和城市生活的新理念,演艺设备与技术创新地广泛应用于世博会场馆、展览展示项目和各类型文艺演出活动中。左焕琨,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舞台设计专业,长期专注于舞台美术设计和舞台工艺设计领域,近年来从事展览展示艺术技术工作并担任艺术照明设计,在上海世博会中担任中国国家馆、主题馆展示技术保障平台顾问组组长。8月中旬,左焕琨老师陪同本刊记者观摩了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主题馆,并为我们解密其中技术,介绍了演艺科技在上海世博会展览展示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工程的发展前景及其对行业未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科学生活》2009,(10):60-60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上海市服饰学会与新华街道香花居民区以结对的形式,举办了香花居委"我爱世博,我爱生活"手工制作海宝活动。这次活动旨在把世博精神带进社区,通过亲手制作世博吉祥物海宝的方式,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其中,营造和谐向上的世博氛围。  相似文献   

17.
科技是世博会的核心元素,科技让世博更精彩.为了举办一届成功且让人难忘的世博会,早在2005年,中国就在科技部牵头下启动了"世博科技行动计划",集全国近千家单位、上万名科技人员之力,取得了1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新成果,有力地支撑了上海世博会的筹办及运行.  相似文献   

18.
《科学生活》2010,(11):10-11
世博主题馆5000平方米绿色"壁挂",越南馆处处有竹的身影,宁波滕头馆外墙种草莓栽水稻,新西兰馆屋顶景致美妙的热带花园,法国馆的法式大花园,卢森堡馆里层层叠叠的邻家花草,印度馆中植物天花板隔音降噪……本届世博会上,为何国内外不同展馆设计师们不约而同都选择了"植物墙"来展示对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畅想?6月1 1日,在公众参与馆的"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讲坛上,著名植物生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沈允钢教授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9.
佩琦 《科学生活》2008,(7):24-25
德国政府于2006年6月13日正式确认参展.是第一批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国家之一。200B年5月22日,德国与上海世博会组织者正式签署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合同,并宣布将以独立展馆的形式参展上海世博会.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呈现一座"和谐都市"。当天。上海世博会德国国家  相似文献   

20.
管文明 《世界发明》2010,(10):80-81
对于世博会来说,国家馆是其主体部分,也是世博会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你可以不出国门就见识到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各个国家馆举行的国家观日等活动,更是将本国最有特色的一面呈现给观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