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用人的原则是用其长,避其短,并且放在相应能级的岗位上。古人云: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单位不论大小,人员不计多少,重用众才之能、善聚众人之智则兴。可见,用人与成事是辩证统一的。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领导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小平同志也说过:“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9页)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人才的合理任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建立和完善。然而,现实生活中,还确有面对人才不知怎样合理使用的问题,以至浪费人才,埋没人才,甚至  相似文献   

2.
领导者的职责,在于“决策”和“用人”。正确“用人”,是实现“决策”的前提;善于“用人”,是领导者应具备的领导艺术才能。高等学校人才荟萃、知识分子密集,干部队伍庞大,领导者要做到“知人善任”,须做到用人四“当”: 1.用当其长每个干部的情况不同,各人的德、才、学、识有异,其特长、能力及思想素质、品德修养也不一样。高校干部,虽然不少有“文凭”、有“职称”,其“长”、“短”毕竟有所不同。干部的使用,首先是“用当其长”。“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清代顾嗣协这首脍灸人口的诗,生动地说明了才贵适用这一道理。人才研究表明,每个人的才能有所不同,能力有大有小。用当其长,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3.
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性化为标志,依据集团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人格化管理,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在学校管理中,人才管理是关键,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在历代儒家代表人物中,对人才的任用方法论述得最全面的要算宋代的王安石.他认为,"一人之身,原有长短",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用人的时候,"取其长则不问其短","可以任则任,可以止则止",对德厚才高的人,任其为长.对德薄才下的人,任其为佐属,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不能责人以细过,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总之,王安石的用人观可以概括为"使之当",认为用人扬长避短,就会事半功倍,因此,对学校的管理中要重视知人所长,充分发挥其特长,"当其所能",避人所短,或补人之短,使其互相配合,才能避免耽误工作,误人子弟,才有利于学校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4.
史书所载及今人所论,多以为唐王朝的建立是李世民的主谋和战功,唐高祖李渊只不过是一个生活腐化的昏庸君主而巳。目前史学界虽对唐高祖的评价有所更正,但对其用人政策方面的探讨仍嫌不够。唐高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建立唐王朝的主谋和统一战争的统筹指挥者,唐代的基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都是在武德年间制定的。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作出这些成就,是与唐高祖用人政策的成功分不开的。他善于总结前人的用人得失,并与当时的实际相结合,以宽待人治军,亲掌用人之权;不吝官爵,不拘常礼以笼络人心;用人唯才,不拘常格;用人所长,委之重任,信而不疑;又能积极求谏纳谏,开贞观时的纳谏之风。总之,唐高祖能够笼络各方面的人才为己所用,其用人政策堪为称道。  相似文献   

5.
<正>关于《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中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而对刘邦的形象,则说:"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这种贬项羽、褒刘邦分析的最大之误区就在于,将《鸿门宴》独立于《项羽本纪》之外作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产生了片面解读人物形象和违背作者创作意图的偏颇理解。  相似文献   

6.
史书所载及今人所论,多以为唐王朝的建立是李世民的主谋和战功,唐高祖李渊只不过是一个生活腐化的昏庸君主而已。目前史学界虽对唐高祖的评价有所更正,但对其用人政策方面的探讨仍嫌不够。唐高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建立唐王朝的主谋和统一战争的统筹指挥者,唐代的基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都是在武德年阊制定的。之所以能在短时问内作出这些成就,是与唐高祖用人政策的成功分不开的。他善于总结前人的用人得失。并与当时的实际相结合,以宽待人治军,亲掌用人之权;不吝官爵,不拘常礼以笼络人心;用人唯才,不拘常格;用人所长,委之重任。信而不疑;又能积极求谏纳谏,开贞观时的纳谏之风。总之,唐高祖能够笼络各方面的人才为己所用,其用人政策堪为称道。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魏源曾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在素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注重“教学之法,本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等教育理念的提出,呼唤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与“短”。在教育过程中引导他们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实践证明,“长”的发掘与利用,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川口寅三在《发明学》中提出了“善用缺点”的主张,并强调“人类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与能否巧用缺点有关”。一个人如能结合自身的缺点——“短处”,再找到客观需要的契合点,有针对性地、有目标地进行选择和应用,短处有时会变成长处,从而“化短为长”,扬长避短。某制造感光材料的跨国公司招聘暗室工作人员。小王是个盲人,他听到这一消息后,通过他人了解到这个公司的用人制度非常科学合理,很会用人之“短”,便很自信地前去应聘,而这家大公司的确独具慧眼,优先录用了他。他们相信在暗室工作,盲人比视力正常人占优势。应该说,小王作为盲人去…  相似文献   

9.
"挽弓挽强,用人用长".长久以来,这个说法成了一种用人的思维定势.然而,偏偏有人别出心裁,从独特的角度对待人之"短".有一家工厂的厂长,就决定让厂里"吹毛求疵"的人当质量监督员,让"谨小慎微"的人当安全生产监督员,让"眼尖嘴利"的人当厂纪监督员,让"斤斤计较"的人当仓库验收员.经厂长这么一抬举,这些平时被人瞧不起的小人物成了"大员",顿时感到无尚荣耀.他们走上各自的岗位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员工们无不称赞厂长善于用人,敢于用"短".  相似文献   

10.
曹操精于谋略,善于用人,打破东汉末年腐朽的选官制度,实行"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将一大批有才能的中小地主吸收进曹魏政权,让他们各施其能,各尽其才,为自身事业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善于用人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昊奇 《山东教育》2010,(5):63-63
柳宗元名篇《梓人传》中有位“善度材”却“不能理其床阙足”的梓人,他能够“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然后指挥众工匠建造房屋。梓人善于运用众工匠之力而自己不去逞能,善于全面规划而自己不需事必躬亲。  相似文献   

12.
吴汝纶不但文学思想上承传了曾氏衣钵,其用人思想也颇具曾氏遗风。曾国藩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并在用人过程中培养人才的思想,在吴氏的具体行事中都有所体现。吴汝纶在用人思想方面受到曾国藩的影响,仅仅是其所受曾氏影响的一个很小的侧面。但是从这一侧面,恰恰可以看出曾国藩对近代文化的影响之大、之细微。  相似文献   

13.
据说,从前中原某地有一个裁缝村,村里有一半以上家庭都开裁缝铺,全村三分之的人专门以给人家缝制衣服为职业。于是,周围十乡八村的人都慕名而来,请裁缝们缝制衣服。其中有一位裁缝技术最好,人们尊称他“裁缝神”。这位“裁缝神”既善于裁剪。又精于缝纫,他裁衣服能根据顾客的体形胖瘦、个头高低等特点,避短扬长、星体裁衣。不论男女老幼、尊卑美丑、气质优劣,他总是因人而异,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4.
豁达大度、善于用人,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每个开国皇帝在打天下时共有的特点.但是,当天下平定之后,如何对待开国功臣呢?这是封建帝王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对开国功臣采取了杀戮政策,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对开国功臣则采取了只给其高爵厚禄不委以实权的政策.两种政策导致的结果完全不同,对两汉初期的政策和经济影响很大.下面试对两汉初年对待开国功臣的政策及其影响作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15.
重复的妙用     
重复是作文的大忌。但是古人有“犯中见避”的技法,则是重复的妙用。清代小说批评家毛宗岗说:“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不犯之而求避之,无所见其避也。唯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也。”(《读法》)毛氏这里所谓“犯”,指叙事描写的重复  相似文献   

16.
《楚辞·卜居》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人也莫不如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若能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就会大大提高班级工作效能。一是要“见长识短”。清代学者魏源曾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作为班主任,首先要知道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只有善于识别学生的“长”与“短”,并且长中识短,短中识长,才能做到知人善任。知人之长短,第一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人。因为人的长短是相对的,首先相对于个体自身的各个方面而言,有短处…  相似文献   

17.
隋文帝杨坚在历史上有忌用贤能的坏名声。其实,他虽有忌贤之失,却有任能之美。隋初政治舞台上活动着一大批人才,正是隋文帝选拔任用的结果。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没有能够始终坚持任用贤能的方针,是有缺欠的。范文澜先生曾经提出:“能否知人和能否用人,是判断人君贤愚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个意见值得重视。能知人又能用人的皇帝是明君,不知人又不能用人的皇帝是昏暗之君。就隋文帝整个统治时期来看,他有明有暗。大致说来,可以开皇十  相似文献   

18.
我校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大多是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他们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和理解事物的能力相对地说比较强,这是其"长";但他们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大多已经过去,教学经验多为感性,基础知识也欠深欠实,这是其"短"。针对这些特点,我以"有利于学员今后的教"作为我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长则用之扬之,短则避之实之"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揭示规律性、注重示范性、加强思维性、突出实践  相似文献   

19.
江淹以善于拟古著称,在其现存诗作中,拟古诗占了一小半,这在历代文人中颇为少见.对江淹的拟古诗,古今评论家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批评者认为江淹体气不高,“意乏圆融,调非宏亮”①,虽能修饰,“而骨气未高”②,因是摹拟之作,故而“究非其本色耳”③.象他这种“把自己的精力和才能放在拟古方面”,虽意在“显示各家风格和长处”,但却“缺少个人的创造性”.④而肯定者除了认为江淹“诗体总杂,善于摹拟”⑤这一特点之外,还指出他的这类作品并非单纯地刻意仿古,而是自有用意,古而意深,⑥“大多数作品渗透着他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内”⑦.两说各各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对我们  相似文献   

20.
用人的学问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得一人而得天下,失一人而失天下。"孟尝君能用"鸡鸣狗盗"之徒,金蝉脱壳,成功躲过杀身之祸;出身卑微的刘邦文能用萧何、张良,武能用韩信,终从一无名小吏变成了大汉王朝的高祖皇帝。曹孟德善于识人、用人,终于削平中原,一统北方,袁绍不善于用人,导致官渡之败;同样,正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独特的人才观,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