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京 《当代教育论坛》2008,(15):128-129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学习中等生的培养和发展越来越受到更多教育者的关注.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英语学习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欲求不足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与现代人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背离的.本文力图对I英语学习中等生现状及心理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供广大教育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等生"的概念,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使用.细究起来,它应是指在学生前进队伍中处在中间的学生.在教师新接触一个班级时,往往最先认识的学生是"两头"的学生.长期以来,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模式,但也往往导致"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因此,事实上"中等生"成为被忽视的群体.本文拟对"中等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疏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谈“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在学生思想教育上, 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这部分“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与我们所提倡的现代人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背离的。一、对“中等生”概念的思考“中等生”的概念,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使用,但其内涵与外延却好像很少有人去分析,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中等生”的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不是非常明确的,外延也并不确定。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  相似文献   

4.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学习中等生的培养和发展越来越受到更多教育者的关注。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英语学习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欲求不足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与现代人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背离的。本文力图对英语学习中等生现状及心理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供广大教育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名字的,往往是“两头”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且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上,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教育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抓两头,带中间”,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重视优等生、关注差生的工作中,潜意识里忽视中等生,从而导致“忙两头,丢中间”的局面。而中等生又占学生中的大多数,所以,班主任要把握中等生的心理脉搏,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切实做好整个班主任工作。 首先,班主任应该掌握中等生的心理状态。 中等生长期处在“中等”地位,缺乏与老师的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他们自以为置身于冷漠的师生关系里,在班级各项活动中采取旁观姿态,缺乏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久而久之就缺少自信…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抓两头(优等生、后进生)。带中间(中等生)”的工作习惯,过分强调“两头”,忽视对中等生的关注,客观上造成了“忙两头,丢中问”的后果,使部分中等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中等生主要有以下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把"抓两头带中间"作为班主任常用的一种工作方法,有一定的弊病.从实际效果看,班主任心系"两头",忘了"中间";即使"两头"抓上去了,也难以把人多势大的"中间"带动.从教育思想上看,这种工作方法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也不符合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愿望.1982年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通知》强调说:"必须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要只抓少数,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因此,"抓两头带中间"这种工作方法应当改一改.从1983年下学期起,我把"带中间"改为"抓中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是从分析中等生的表现和心理特征入手来加强中等生教育的.中等生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大部分不甘居中游,有强烈的进步愿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通常的教学实践和学生思想教育中,最吸引老师眼球的是优等生和差生。而很多优秀教师在培养优等生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在转化后进生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此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惟有中等生,因为表现平平,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挨不着老师的批评;既没有人佩服,也没人歧视,他们总觉得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这种存在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几乎对所有的班集体活动都不冷不热,行为从众,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反正老师注意不到自己,他们既不做榜样,也不会落伍,很难引起老师的关注。本文就如何关注和培养中等生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们在学生教育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这种方式在相当程度上通过人们的某种“心理定势”沉淀下来,又往往被人们的“潜意识”加以强化,从而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中等生”这一数量众多且极易分化的阶层,他们的心理障碍,更未能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抓好“中等生”的质量,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的提高。为此,“中等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中等生”主要心理障碍类型及特点1.精神欲求不足型及特点这部分学生长期处于“中等”地位,缺乏老师应有的…  相似文献   

11.
给“灰色学生”多一些阳光——谈对中等生的关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在教育教学还是班级管理中,我都一直沿用了"抓两头,带中间"这条成功经验,但是在实践中这条成功经验渐渐转变成了"抓两头,淡中间"这一现状.占班级多数"中等生"的成绩和表现平平,不像优等生那样鹤立鸡群,也不像后进生那样让人牵肠挂肚.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按照学习成绩把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对优等生、后进生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中等生几乎被老师忽略了. 所谓中等生是指学习成绩一般,纪律、活动、能力等都居于中游的学生.每一个班级中等生的比例是最高的,他们成绩的好坏对班级的影响最大.按常规,教师带好一个班级的习惯做法是“抓两头,促中间”.但两头用的精力过多,中间的这部分也就容易被忽略.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校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对中等生有所忽视。这表现在不论是学校工作计划总结,还是班主任的计划总结,几乎涉及不到中等生的教育问题。其实,中等生从来不是铁板一块、死水一潭,有时思想会不稳定,呈现两头分化。我们教师就不能只顾两头,丢了中间。抓中等生的教育就要研究中等生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也处在不上不下的中等水平上,比较一下,这与中等生有许多类似之处。一、处于中等生活水平的人,大部分都希望生活能提高,中等生同样具有渴望进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羡慕优生成绩,希望得到老师…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是只重视抓"两头"的学生,对"中间"这一大部分学生很少有人去关照。实际是他们更需要被关心。因此,班主任应关心和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供更多的锻炼展示中等生的机会,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方面来使中等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注中等生     
杨亚捷 《班主任》2006,(6):18-19
在班级管理中"抓两头,促中间"实际上是忽略了中等生,而中等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应有其相应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21,(44):159-160
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级中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其工作的基本职责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在农村初中教学中,班主任通常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模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处于中间位置的中等生往往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针对此,作为班主任有责任对中等生展开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文章从中等生的含义出发,结合农村初中班主任的中等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究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茅静丹 《辽宁教育》2001,(10):28-29
在提倡培养创新人才为教育主旋律的今天,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创新能力要从小培养,要发挥每个人的创新潜能.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格局,并在教师的潜意识中加以强化,从而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中等生也就是在这一情况下产生的占班级人数50-65%的阶层.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将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钱彬彬 《成才之路》2011,(14):12-I0008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思想上已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使我们老师把大部分精力倾注在精心培养优等生和耐心教育后进生上了,遗忘了中等生的教育。从而形成了“忙两头,丢中间”的教学局面。殊不知,这所谓的“中间”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中等生,是学生中的大多数,是整个班级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学习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原因,认识到他们的重要性,全面清楚地了解他们,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真切关注他们的发展,绝不能听之任之.漠然置之。  相似文献   

19.
张亮 《教书育人》2014,(11):15-15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多数时间关注的是“两头”的学生,对“优等生”是如获珍宝,而对“后进生”可谓是恨铁不成钢,但是对于“中等生”却往往寡于过问。这种只顾首尾而无暇中间的行为就使我们形成了“忙两头,丢中间”的现象。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不能放弃每个孩子。”中等生是班级重要组成部分,是家长心中的唯一。为此,认真研究中等生的现状,做好中等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中等生不断进步是每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20.
王雪芬 《课外阅读》2011,(7):132-132
所谓“中等生”,即在一个班级中学习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在我国中小学,学生的优劣是以平时的学习成绩和纪律好坏作为评价标准。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习惯于给优秀生“锦上添花”,给后进生“雪中送炭”,而往往忽视了对中等生的关注。其实,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一般情况下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也就是说优秀生和后进生占的比例小,而中等生占的比例却比较大。大量理论和实践证明,这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班级的重组成部分,那种所谓“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对学生本人及集体都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