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济摄影报道是当前新闻摄影的热点和难点。如何使这类照片吸引人,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我从一个版面编辑的角度,来谈谈对经济新闻摄影的看法。 首先是新闻,而不是“艺术品” 一张新闻照片,版面编辑是否采用,如何用,首先取决于它的新闻价值有多大。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版就更加强调新闻性。新闻就是新闻,新闻不是艺术。摄影记者的报道首先必须是新闻。没有—个新闻编辑用艺术摄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摄影报道作品。摄影报道的“好看”,首先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性上,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价值上,而绝对不首先体现在简单意义上的照片的“美”上。那种把摄影记者的最高追求理解为应该是“艺术摄影家”的价值观,对摄影记者是有害的;当这种价值观被版面编辑接受并体现在报纸上的时候,报纸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了——由于版面上的照片比文字醒目,因此读者对照片新闻性的要求就更高,-旦照片不是新闻,版面编辑用得愈大,报纸就愈显得难看。 什么是“新闻”?这里无须做理论阐释。但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读者看报先看什么?那些真正吸引读者的,大多是“新闻”——新闻照片的拍摄原则还是要从此入手。让读者拿起报纸,首先看你的照片!  相似文献   

2.
现在恐怕是新闻照片产量空前高的时期,原因明摆着,报纸多了,版面多了,摄影记者多了,加上方便的、无须担心浪费胶片的数码相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照片被人遗忘了,只有少数照片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少数被人记住的照片中,有一幅是《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拍摄的《孩子上学“走钢丝”》。 让人过目不忘的优秀新闻照片,大多是用“心”拍摄的。 杨小兵说,他1994年去陕北采访,路过安塞县谭  相似文献   

3.
首都几家报纸的摄影记者诉苦: “我们报社总编室的同志(包括有的总编辑),要求报纸新闻照片直接配合文字消息刊用。”“他们认为报纸上的新闻照片只能起填空白、美化版面的作用。在设计版面时,先把消息、通讯等文字稿件作了周密安排,最后看到那里有空白天窗,再安排照片。”“有的编辑告诉摄影记者,版面已经定了,要求拍摄一张横幅的照片。”如此等等,要摄影记者去“按图索骥”。如果这些都是事实的话,请问这几家报纸  相似文献   

4.
朱普明 《新闻世界》2004,(12):63-63
一、图片在报纸中的地位转化20世纪90年代,在报纸中如何精心拍摄和使用图片,成为中国报业变革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照片以它特有的视角冲击力影响力让人们认识到图片在报纸上的重要性。最典型的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解海龙所拍摄的“希望工程”宣传画——“大眼睛”,给每一位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尤书印 《新闻知识》2002,(10):53-53
批评照片,是近年来在多种新闻载体上出现的一种受群众欢迎的报道形式,同时在版面上占有一定席位。在改革大潮中,如何配合党在新时期各项中心工作、拍摄好批评照片,对一个党的新闻工作来说,无疑是一项既艰巨又光荣的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就可以使报纸起到抨击不良现象,鞭挞假、丑、恶,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在新时期形成新风尚、新潮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岁末年底,报纸上“送温暖”报道渐渐多了起来。但我发现,多年来,“送温暖”照片似乎都是一个样子:“送温暖”的领导一手端着慰问物品,面向镜头,一脸笑意,作深情慰问状。而被慰问者双手捧着慰问物品,感激地看着领导。照片中,领导大都是“正面形象”,而被慰问者多是“侧面形象”。我就禁不住想,“送温暖”的照片为啥年年一样?记者们为什么就不能换个角度呢?记者可能会抱怨:拍摄“送温暖”照片,多是奉命行事,而且往往要“突出领导”,也只能那样拍。但是为什么每张照片都拍成那个样子呢?这一是记者有了固定思维模式,虽然镜头里的人不一样,但也不…  相似文献   

7.
报纸批评难,尤其是重型批评难。近两年来,天津日报在批评报道如何打响上,进行了尝试。我们感到,真正打响的批评报道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被批评单位心悦诚服,报纸批评推动了实际工作。进行批评报道,也要善处“人际关系”,要善于争取被批评单位上级机关的理解和支持,让舆论和行政力量结合起来,这是批评报道能否真正打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打开今天的报纸,一下子就被二版的《是给战士吃,还是让领导看》的照片所吸引,我们不能不为编者这种变“褒奖“为“批评“作法叫好。我们常念叨报纸上好稿少,批评报道少,今天这个照片告诉我们,功夫不负苦心人,只要人们肯下功夫,好稿不仅是可望也是可及的。这个报道,看了图片标题是抓问题报道;看了图片说明,又是正面报道;再看点评,才知是批评报道。原来,照片作者是“褒奖“这个单位伙食如何好而投的稿;而编者则以新闻工作者的特殊敏感,抓住了其中的问题--不是给战士吃,而是给领导看。这样,一个提问式的标题,一个三言两语的点评,一下子使“褒奖“变为了“批评“,腐朽化为了神奇,把当前部队存在的形式主义揭露得淋漓尽致。视“问题“为“成绩“,可见形式主义在有的地方严重到了何等地步,麻木不仁到了什么程度。变“褒奖“为“批评“,这既反应了军报同志的水平,也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对编者的劳动不能不道一声谢谢。(2000年11月14日) 变“褒奖”为“批评”——评11月14日二版照片《是给战士吃 还是让领导看——摄自武警某总队基层伙食比赛现场》@阚士英  相似文献   

9.
现在恐怕是新闻照片产量空前高的时期,原因明摆着,报纸多了,版面多了,摄影记者多了,加上方便的、无须担心浪费胶片的数码相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照片被人遗忘了,只有少数照片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少数被人记住的照片中,有一幅是《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拍摄的《孩子上学“走钢丝”》。  相似文献   

10.
版面是报纸的“脸面”。版面设计是否精彩、能否吸弓版者,直接影响到报纸整体水平和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份量。 一个优秀的版面上,照片是不可缺少的。照片在报纸版面上起着重要的形象展示作用,它可给报纸版面带来纵深感。如今的报纸往往以大照片、多照片为时尚,使版面活泼丰富,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好的照片在报纸版面上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照片在版面上的运用 编排:有了好照片还须有合理的编排。在设计制  相似文献   

11.
时下,在多种杂志的封面上,常常刊登大美人像,报纸上特别是副刊类的版面上也是女明星们常常光顾的地方,似乎只有这样的报刊才能进入市场。 一些报纸的编辑过分强调新闻摄影的美感,而把照片作为美化版面、活跃版面的手段,要求摄影记者多提供“赏心悦目”的照片,拍摄时人物要漂亮,构图要完整,线条要优美,影调要丰富,导致一些报刊的新闻摄影报道走进了唯美的误区。有些内容平平但构图漂亮、有视觉美感的新闻图片往往会得到报刊编辑的青睐,而一些尽管新闻性强、立意深刻的图片,由于形式美感略嫌不足,常被编辑“枪毙”。报刊编辑自…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报纸新闻照片的说明性文字的写作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叫作“设计对白”(也有的报纸叫作“演绎对白”),即给照片中的人物配上言语。这言语不是他自己说过的话.而是编辑根据报道的内容和照片人物的表情“设计”出来的.有的只是一个人的“独白”。这种“设计对白”呈现出越来越普遍的趋势,从网上搜索的结果即可得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提倡还是应该批评呢?  相似文献   

13.
一、历史的记录。摄影家徐肖冰战争年代为毛泽东拍下不少照片,有的作为图片新闻发表在当时的报纸上。但若干年后,这些照片又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被媒体、书刊和电视片广泛使用。若干年以后书写历史的,肯定不再是单一的纸质文字,更多的要由影像来完成,因为这才是“活”的历史。而我们今天拍摄的新闻镜头,说不定将来就是学者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拍摄的时候应尽职一些、真实一些、艺术一些,什么时候看上去都是精品,以免辜负了后人。二、真实的代价。轻轻松松拍出来的新闻,常常不是最出色的电视新闻,拍好新闻需要付出代价。某省的一位电…  相似文献   

14.
孙维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这些年,不要说在报纸上公开批评,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就是党内开组织生活会,也往往是“批评别人谈希望,自我批评摆情况”,在报纸上批评就更难了。在某些人看来,报纸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报上就不能公开批评他,一批评就受不了。他们对党报的性质理解得不正确,是“喉舌”,也不能只唱“喜歌”嘛。批评性新闻是报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报纸开展批评,也是党委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者说  相似文献   

15.
摄影记者的脱困机遇与“JETS”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刚 《新闻实践》2009,(10):64-66
以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地铁爆炸后各大报纸的头版均被手机照片占领为标志,宣告新闻照片最原始、最震撼人心的本质--现场感--的真正回归.在突发事件面前,具有强烈现场感的照片才是最好的,在这里,拍摄者身份、影像质量、拍摄技术等等统统被弱化,即使是拍摄不到位的有瑕疵的照片仍然"聊胜于无".  相似文献   

16.
最近,看到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几幅新闻照片,与一些其他报纸的新闻照片相比,觉得很有特色。三月三日,解放日报一版有一幅少年读报的照片。这个少年两手张开报纸,目不转睛,大概是刚从报亭出来,看完一版以后,来不及把报纸折叠一下,又如饥似渴地读起三版的下文,因为照片上已看出报上登的是五中全会公报,读者那种急不可待的心情洋溢于图片之外。这幅照片耐人寻味,有感染力量。四月十六日,解放日报登的一幅“红领巾”扶送“盲人阿姨”横过马路的照片,背景虽有点杂乱,但增添了真实感。另外,解放日报还刊登了一张批评两个口叼香烟、打扮怪相的青年人的照片,并标以《是时髦,还是丑恶》为题,  相似文献   

17.
由于职业的关系,笔者每天总要阅览不少报纸,感到报上的批评性报道有所增加,这对改进有关单位的工作,无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同时又发现:有些报纸,在刊登一则批评稿后,紧接着又对被批评单位来一个表扬报道,有时批评的与表扬的竟是同一件事。我们询问一位报纸编辑后,方知其中奥妙:原来是为了设法“弥补”一下被批评单位的“声誉”。据了解,出现批评之后的“弥补”大体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被批评单位上门纠缠。这是因为地方报纸所报道的多是本地的一些部门和单位,距离报道对象近。有的单位和部门,一受到批评,就会找上门来,即使无理,也要对你来个软硬兼施,迫得报社非  相似文献   

18.
今年起,《辽沈晚报》的“北方周末”,每期用两块版的篇幅开设了以照片为主件的摄影专版“目击”。这是一页完全由照片组成的报纸,对于习惯了文字阅读的报纸读者来说,从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事实上,这种强烈冲击力来自于这一版的内容,因为它打破了以往摄影版以艺术摄影、风光摄影、单幅照片为主的模式,而是用照片在讲述着一个故事或反映着一个事件。这种被称为“报道  相似文献   

19.
报纸“批评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企业报开展批评则更难。近几年来,我们注意下功夫抓好批评报道,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如何搞好批评报道,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职能?批评要鲜明有力度在报纸上开展批评,我们经历了一个由“软”到“硬”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报纸也有批评报道,但比较“软”。例如,我公司是个具有6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生产中“跑冒滴漏”现象一度比较严重。我们曾就此刊发了《请您珍惜蒸汽》的批评稿,不痛不痒地点了几个单位的名,收效不大。后来,我们的批评就“硬”了许多,主题是《还有人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对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对报纸而言 ,除了要加快发行速度、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外 ,版面中直截了当的信息———照片 ,也越来越被读者所重视 ,强调“图文并重”已成为当今报纸的发展方向。那么 ,版面编辑在编好“文”的同时应如何把“图”也编好呢?笔者认为 ,关键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怎么选“选”是编辑照片的第一道工序 ,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编辑在筛选新闻照片时应从拍摄题材、真实客观、用光构图等几个主要方面来把握。首先 ,题材重大的新闻照片应列为首选 ,如新华社发的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