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爱国旋律     
★点击名篇之一:一句话闻一多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诗人资料盒:闻一多(1899-1946),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的《红烛》、《死水》、《真我集》等三部诗作意蕴丰富,其整体可以勾勒为一座“红与黑”的诗歌殿堂,这是诗人与其诗歌的精神轮廓。诗人的心灵历史及心理特征在诗中显现了美育为上的救世情怀,其诗作具有“纯形”的诗美特征和沉郁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3.
“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出自新格律诗派主将闻一多的《诗的格律》,它是新格律诗派追求诗美和创造诗歌新格律的理论主张。《诗的格律》中强调:“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之美”准则的倡导,得到徐志摩、朱湘、陈梦家等诗人的积极响应,他们努力实践,各自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完美的诗歌,纠正了当时诗歌创作语言赤裸到近乎白话,形式自由到近乎散文的不良现象,对新诗发展作…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大话是: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情做.”这是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晨报·诗刊》创刊时说的话.徐志摩一生在诗艺探索上是个有心人,在创作中不断地创格、创新,追求诗美.在新月诗派形成之初,他与闻一多等人为在中国建立一种“创格的新诗”孜孜不倦,不遗余力.徐志摩和闻一多对新诗有许多一致的见解.闻一多认为作诗是出于诗人的“至性至情”;徐志摩也认为诗是诗人“个性的表现”,感情的升华,来不得一点儿虚假.闻一多提倡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徐志摩则认为“新格式与新音节”是创造诗的形式美的要点,并认为诗“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性质的”.当闻一多的格律说在诗坛上开始出现形式主义的  相似文献   

5.
<正>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将其诗歌理论主张概括为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这“三美”主张可说是新月诗派建设新格律诗的理论纲领和共同追求的方向。而在这“三美”主张中,音乐美又显然是其理论核心和最根本的要求。朱湘指出:“诗无音乐,那简直与花无香气,美人无眼珠相等。”陈梦家更从诗是“美的文学”,而且“应当是可以观赏的歌咏的思味的文学”这一新诗艺术特质的独特见解出发,强调了音乐美的重要意义。可见,新月诗人是把音乐美作为诗美诸因素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红烛》作为序诗,收录在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开篇,以其独特细腻的语言魅力向读者传达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以“红烛啊!”为“反复式”语段的应用中,潜藏着作者对生命的反复追问和思索,在不同诗歌小节中呈现出他对生死的深层体悟。  相似文献   

7.
诗歌《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代表作。闻一多先生于1922年7月赴美留学,1925年5月离美返华。这首诗,最初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诗镌》1926年4月8日出版的第3号上,诗后注明写作日期是1925年4月同时发表的,还有一首《黄昏》。(参见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闻一多全集》“年谱”,以下不注明出处的引文同此) 1925年4月,诗人明明还在美国。但不少评论似乎都忽略了这一点!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现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卓越贡献的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个阶段。作为诗人,他留下了两株诗苑的琼花:《红烛》(1923)和《死水》(1928)。他的诗,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如《荒村》;有对劳动人民苦难道通的同情,如《飞毛腿》;有对青春和爱情的汇歌,如《青春》、《红豆》;有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赞颂,如《雪》、《秋色》等。但始终振动干闻一多诗中的主旋律,则是高尚诚挚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朱自清极赞闻一多“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红烛》集中的爱国诗…  相似文献   

9.
<正>这一期我们继续挖掘教材中容易被忽略的名篇作者素材,选取恰当的切入点来进行素材运用训练,期待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愿做红烛的闻一多(闻一多《红烛》)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中写到“烧破世人的梦”“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切入点:但问耕耘,只求无悔。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他的诗,特别是《死水》,所反映出来的在艺术上不懈的追求,给人以有益的启示。本文试就闻一多诗中的炼字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闻一多是倡导新诗格律的先驱。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其中,无疑包括了字的锤炼。《死水》是他诗歌理论的实践,因此,在《死水》中炼字的特色电反映得极突出,阅读时,我们常常为诗中一个精当的字眼而暗暗叫绝,也常为诗中一个意外的词儿深深叹服。这些字、词,或象翠绿中的娇红,使诗句为之生采;或如香茗中的珍品,使诗句韵味无穷;或若军乐里的大号,使诗句愈益铿锵。它们大大增强了诗意、诗味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自编的诗集《红烛》、《死水》并未将他的诗作搜集完全。仅据闻一多全集年谱记载,就有好几首已发表的诗作没有选入。年谱记载之外的也还有一些。这里介绍这类佚诗六首。这几首诗对于研究闻一多早期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闻一多一九二二年赴美留学,一九二五年五月回国。一踏上祖国的土地,正遇上轰轰烈烈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这使闻一多大受鼓舞,遂于同年六月二十七日——七月二十五日,在《现代评论》发表了一组爱国主题的诗篇,以示声援。这一组诗是:《醒呀》,《七子之歌》,《洗衣歌》,《爱国的心》,《我是中国人》。在六月二十七日发表的《酲呀》的篇末,附有作者短注: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先生1925年自美返华前致梁实秋函中所录一组旧诗,对于研究其新诗创作从《红烛》到《死水》的发展,亦即从当时流行的自由体到格律体的转变,对于了解他的以建立新诗格律为中心、为旨归的崭新诗学理论,以至对于今天研究新诗现状、思考新诗发展,都具有宝贵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朱自清认为:“《谈新诗》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在被称作金科玉律的《谈新诗》一文里,胡适提出了“新诗的方法”,即“诗需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在胡适看来,好诗就应该“能使我们脑子里发生一种———或许多种———明显逼人的影像。”和胡适明确提出“具体的做法”不同,闻一多并没有提出这一口号。但是从其著名的新诗“三美”之一的“绘画美”原则中,我们却能看到闻一多对新诗“具体做法”的不同思考。有论者认为,“闻一多新诗的‘绘画美’表现在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是一个学者兼诗人。作为诗人、《红烛》、《死水》已为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确立了显著的地位;作为学者,闻一多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以治《诗经》而言,闻一多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研究方法。 治“诗”,有汉以降,注家蜂起。但多不免由文字而语义而章句递加式的阐释,歌者的主体意识,诗涵蕴的意境,读者与歌者思想的对接与审美感受的融通却全然看不到,琐细的注解肢解了歌者完整的构意,读者所需的对诗的内在领悟也就难以“圆满”的实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语言要努力追求形象美、情感美、文辞美、音韵美和风格美。语文教师应以优美的示范语言,经过淬炼的“传言”,感染、教育学生,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这里介绍几种方法和技巧: 一、以情激情 这种激情式的技巧,要求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激越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心驰神往。“导语激情”是其中一种。一位教师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是这样引入课文学习的:教师首先以深情的语调朗诵《红烛.序诗》,然后慷慨激昂地讲述:“闻一多先生是现代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他的一生就像一支红烛!1946年7月15日,先生为了争取和平民主,遭到国民党枪杀,死时才四十八岁,这支红烛为祖国流完最后一滴“脂膏”!《最后一次讲演》正是先生临终前的战斗号角,讲演以鲜明立场,爱憎感情,一泻千里气势,慷慨献身的红烛精神,扣  相似文献   

16.
我很喜欢这样一首诗:红烛呀,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是闻一多先生《红烛序诗》中的诗句。我不仅十分喜爱,更经常以此激励自己的言行。因为它道出了红烛精神的精髓之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先生1925年自美返华前致友人梁实秋函中附有一组旧诗,过去一直被忽略。其实解读这些诗作,对于研究一多先生新诗创作从《红烛》到《死水》的发展,亦好从当时流行的自由体到格律体的转变,对于了解他的以建立新诗格律为中心和旨归的崭新诗学理论,以至对于今天研究新诗现状,思考新诗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晨报·诗镌》创办于1926年4月1日,在后来的新诗史叙述中,其意义主要体现在新诗格律、音节的实验上,这似乎是一种已被“锁定”的常识。然而,《诗镌》的诞生恰恰在“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不久,创刊号上也集中发表了闻一多、饶孟侃等人回应惨案的诗文。按照闻一多的说法,“铁狮子胡同大流血”之后《诗镌》的创立,不单是一种“碰巧”,更有诗学上的内在相关性。回到历史的语境中,梳理闻一多等人在“三一八”前后的政治参与、诗学思考和特殊的诗体实践,能更完整呈现《诗镌》群体新诗“创格”的意义,也能从一个侧面,揭示20世纪20年代中期剧烈历史变动对新诗观念和感受方式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格律派诗歌的“建筑美”,曾被人讥为“豆腐干”、“麻将牌”、“形式主义”等,本文从新月派诗中选取大量格律诗作为例子,绘出其形体图谱并作简析,以期证明新格律派诗歌规范而灵活,凝重而放逸的形体风格。这不仅是对“建筑美”诗艺主张的误解和非议的回答,也是对新诗形体美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1920年,胡适推出了他的《尝试集》,然而,《尝试集》是否就等于新诗呢?或者此后的《女神》这部曾给人以巨大鼓舞的新诗集就等于新诗了呢?显然,文人们是不满足于这个新诗的雏形的。1926年,闻一多先生著文说:“假如诗可以不要格律,做诗岂不比下棋、打球、打麻将还容易些吗?”这实在是一个革命的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