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从父母教养方式角度揭示大学生人格成因,阐释影响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家庭教育因素,以求促进大学生人格状况的改善。方法对山西省某高校350名2009级大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测评。结果男女生人格特征在P因子和L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相关显著(P〈0.05);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多项因子对大学生人格特征有预测作用。结论新时代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特征依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郑州市的47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中学生体育锻炼在性别和学业阶段存在显著性差异;(2)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学业阶段和是否独生存在显著性差异;(3)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与中学生体育锻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不同学业阶段的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与父母教养方式上均存在差异;不同性别的中学生体育锻炼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优于女生;父母教养方式在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中存在显著差异,且独生子女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温暖;(2)父母教养方式与体育锻炼存在相关关系,其中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对体育锻炼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某中学8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目的是提出科学可行的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结果:大多数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处于正常范围,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性程度较高,在性别和城乡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父亲的惩罚、严厉维度上,非独生子女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结论:一致性程度比较高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对两类家庭成长的孩子形成不同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高一学生的应对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采用解亚宁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Perris编制岳冬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的中文版,对三所普通中学、市级重点中学和职业中学的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高一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1)高一学生仅有积极应对方式在不同类型学校有明显差别。2)无论在学校类型、是否独生子女、还是性别方面,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都存在较多的差异。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多数高中生的应对有明显的关系。4)独生子女更加在意父母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5.
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发现.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文化程度在高中或中专及其以下的父母亲在教养方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男女生在N(神经质,又称情绪性)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初中学生的人格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农村初中生人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51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坚韧人格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研究,同时也探究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坚韧人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坚韧人格在性别、成长环境与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与大学生坚韧人格各个维度及其总分存在显著相关,父母拒绝与控制、挑战及坚韧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母亲拒绝与投入存在显著负相关。父母情感温暖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坚韧人格。  相似文献   

7.
针对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多发的态势,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年人量表、家庭环境量表(FES)对181名法院已判决在押25岁以下犯罪人员的人格特征、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调查,并选取全国常模作为对照比较,得出在押青少年罪犯人格特征、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以此探讨家庭主要因素与其人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在大连市三所小学选取574名小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共同养育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对小学生人格情绪稳定性维度有负向预测作用;(2)父母共同养育对立冲突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与小学儿童人格情绪稳定性维度之间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边缘青少年和犯罪青少年进行EPQ人格问卷、EMBU父母教养方式量表测试,比较分析边缘青少年和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和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边缘青少年的L分显著地低于犯罪青少年,在N、E、P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边缘青少年在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犯罪青少年。边缘青少年和犯罪青少年的父母亲在过度干涉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人格特征之间的相关情况,研究者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中文版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对黑龙江省某地区两所高中高一至高三的18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情感温暖与理解型的教养方式比惩罚、严厉,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型更有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的人格塑造、角色培养、良好品质养成等都源于家庭的教育和培养,选择恰当的教养方式是家长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对教养方式的意义及其特征、家长教养方式的类型、影响家长教养方式的因素的全面分析,旨在为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发展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对548名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对低年级初中生和女生的接纳程度显著高于高年级初中生和男生,对高年级初中生和男生的干涉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初中生和女生;母亲教养类型在不同年级被试中的分布差异显著,父亲教养类型在不同性别被试中的分布差异显著;父亲的教养类型以接纳型为主,母亲的教养类型以中间型为主。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双任务研究范式,对不同年级阶段290名青少年的数字工作记忆能力进行了测量,比较和分析了青少年数字工作记忆能力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1)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级阶段青少年工作记忆测验得分的分布近似正态分布,各年级阶段青少年工作记忆能力的发展是有差别的;(2)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数字工作记忆的容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不同年级阶段,这种发展变化的速度是不同的;(3)不同性别青少年数字工作记忆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问卷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32名1.5岁的儿童及其母亲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母亲人格与其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母亲的神经质与教养方式总分和共享情感氛围呈显著负相关;母亲的经验开放性与共享情感氛围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移情关怀与母子共享情感氛围及教养方式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认真性、观点采择与母亲回应性呈显著正相关.为提高其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与有效性,母亲应增强积极情感的表达,增加对孩子的回应,增进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农村贫困女童的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农村685名女童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重点调查了150名贫困女童。结果:贫困女童与富裕女童比较在人格内外向(E)、神经质(N)两项呈现显著性差异;贫困女童与富裕女童在教养方式上比较也呈显著性差异,即贫困女童较少得到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而较多得到父母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在艾森克各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间相关比较中,贫困女童在精神质(P)维度与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都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N)维度除了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一项外,与父亲、母亲其他各因子都呈显著相关。结论:父母亲教养态度和方式对贫困女童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各级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家庭都要特别关注农村贫困女童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年级大学生人格特征、不同性别大学生幻想应对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神经质)人格特征与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1);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呈正相关(P〈0.01);与主观支持呈负相关(P〈0.05)。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总分呈正相关(P〈0.01);自责与主观支持呈负相关(P〈0.05)。求助与支持利用度和支持总分呈正相关(P〈0.01)。幻想与客观支持呈负相关(P〈0.01)。年级是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女性大学生更多运用幻想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Baumrind's T3 conceptual framework using a multiple informant design and an older adolescent population. With 178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as participants, the present study found many of the predicted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s' child-rearing style (Authoritative, Democratic, Nondirective, Nonauthoritarian-Directive, Authoritarian-Directive, and Unengaged) and their adolescent children's behavior in the 4 domains assessed: personality, adjustm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ubstance us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arenting types on the criterion measures were not as large as reported in Baumrind's study, and significant effects were predominantly due to the poor scores from children with Unengaged and Authoritarian-Directive parents.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type, the utility of using a typology, and area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among maternal personality, emotional expressions, and parenting were examined. DESIGN: Maternal parenting (sensitivity and intrusiveness) and posi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s were observed during a free-play session with toddlers at 18 (T1, n = 246) and 30 (T3, n = 216) months. Mothers completed a personality measure at T1 and a questionnaire measuring their emotional expressiveness (positive and negative) when toddlers were 24 months old (T2, n = 213). RESULTS: Dimensions of maternal personality and maternal emotional expressiveness were related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aternal parenting behaviors, in particular to maternal sensitivity. Conscientiousness and Agreeableness at T1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observed posi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s at T1. Agreeablenes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Extraversion at T1 also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posi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s reported by mothers at T2. Maternal posi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s (T1 and T2), in turn, were associated with more sensitive behavior observed with toddlers at T3. CONCLUSION: In addition to direct effects of maternal personality on maternal parenting, mothers' emotional expressiveness was found to be a possible pathway for explaining relations of maternal personality and parenting.  相似文献   

19.
高师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挫折应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师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挫折应对方式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量表测量法对某省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挫折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1)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显著,而城乡、专业、年级差异不显著;2)在挫折应对方式上,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专业差异显著,在性别、城乡和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在性别、城乡上差异显著,在专业、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3)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挫折应对方式有显著相关。高—低自我效能感组的大学生在挫折应对的积极应对方式上差异非常显著,在消极应对方式上无显著差异。结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我国西部地区四所民办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方法统计分析,探析贫困生的人格特征及其成因,发现民办高校贫困生群体在人格特征、应付方式等方面与非贫困生群体有着显著的区别,在贫困生群体内部,人格特征也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年级等结构性差异.认为应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进行教育干预,从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