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成志 《新闻世界》2013,(10):82-83
传统经济类报纸向来以文字为主,可随着科技发展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逐渐趋向快餐式新闻阅读。经济类报纸因此变成了“奢饰品”,成为了“精英媒体”。本文从新闻传播与平面媒体发展的角度,浅析新闻图片对经济类报纸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帅志强  燕燕 《青年记者》2006,(16):19-20
近年,手机报纸“忽如一夜春风来”,许多报业集团都推出手机版报纸,手机报已逐渐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手机报能否被受众和市场所选择?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的信息选择或然率公式对处于探索中的手机报纸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手机报与信息选择的“或然率”手机报就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  相似文献   

3.
刘保全 《新闻界》2001,(5):15-16
讲“卖点”,近几年来已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语言。报纸讲“卖点”,就是要求记者(通讯员)采写人们喜欢看的新闻,报纸刊登人们喜欢读的作品,从而达到好卖、卖得出去的目的。然而,从目前报纸上刊登的文章来看,有一部分报纸“经济效益”当头,“钱财神”开路,除对政治导向还比较重视外。而对道德导向、消费导向、娱乐导向、生活导向就重视不够,存在的问题也较多。突出表现在有的报纸为了片面追求“卖点”,在刊登新颖、猎奇的文章中,连一些基本的新闻要素也没有了,均用A君、甲地等模糊字眼代替,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以致读者说:“…  相似文献   

4.
讲“卖点”,近几年来已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语言。报纸讲“卖点”,就是要求记者(通讯员)采写人们喜欢看的新闻,报纸刊登人们喜欢读的作品,从而达到好卖、卖得出去的目的。 然而,从目前报纸上刊登的文章来看,有一部分报纸“经济效益”当头,“钱财神”开路,除对政治导向还比较重视外,而对道德导向、消费导向、娱乐导向、生活导向就重视不够,存在的问题也较多。突出表现在有的报纸为了片面追求“卖点”,在刊登新颖、猎奇的文章中,连一些基本的新闻要素也没有了,均用A君、甲地等模糊字眼代替,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以致读者说:…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成熟,手机已经越来越成为被现代人广泛应用的电子阅读显示器,并可能逐渐成为人们未来获取新闻资讯的一种主要阅读终端。用手机收看电视、读报纸、读书、欣赏音乐都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从电子书到数字报纸,从电脑阅读到手机阅读,未来将在手机上形成随身“书报亭”。  相似文献   

6.
一、通过零售获得报纸已成为北京地区读者第一位的读报来源,而且这个比例还将越来越大 长期以来,通过邮政发行系统订阅报纸几乎是人们阅读报纸的唯一选择。随着报业发行体制的改革,这种状况逐渐被打破。至1998年,在全国2188家报纸中已经有800多家报纸以各种方式实现了自主发行即独立于邮政系统之外的“体外循环”。如今,与北京零售的格局相比,今天最大的不同是:“零售”这种以往作为“补充”渠道而存在的报纸流通方式如今已成为北京地区读者第一位的读报来源。调查数据显示,各种发行渠道在周一至周五阅读市场上实际所占…  相似文献   

7.
报纸的“卖点”就是读者的需要。人们看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当今社会中各个方面的最新信息,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上广播、电视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因特网又接踵而至,人们可以从多媒体上获取新闻信息,报纸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势逐渐减弱。在  相似文献   

8.
汪耘 《新闻实践》2007,(5):45-45
读者打开报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标题,读者对新闻乃至报纸的选择也往往是从标题开始的。在信息多元化和网络大众化的今天,人们对纸质媒体的阅读时间逐渐缩短,“读报读题”已成为很多人的阅读习惯。可以说,标题直接决定了读者的阅读取舍。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读图时代”已经悄悄地到来。一张精彩的新闻图片,往往能主导报纸的版面,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吸引着读者。读者心理和阅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微妙变化,“图文并重”逐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要真正发挥新闻图片在报纸上的优势作用,这就要求摄影记者要着眼于做“下里巴人”,多深入社会。将镜头对准百姓,关心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李四新 《新闻前哨》2000,(10):39-40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历来被看作报纸“边角余料”的体育事业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产业。人们对体育的关注热情空前高涨,这就为媒体的体育报道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于是一大批以“体育商城”、“体育市场”、“体坛纵横”、“体育波”、“竞技舞台”、“角逐场”等命名的体育周刊兴办起来了。虽然不单独发售,但已逐渐成为各报割舍不掉的“尾巴”,不少读者甚至就是冲着这条“尾巴”来订阅购买这份报纸的。 编辑体育周刊遇到的最大困惑在于:在处理综述性分析性的深度稿件的同时,如何强化时效性?从笔者的实践来看,这种矛盾并非不…  相似文献   

11.
徐苏 《传媒观察》2004,(3):36-37
我国报业正处在一个充满竞争而又迅速发展的时期,增加版面、扩充内容,成为报纸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报明日100版”、“本报明日200版”,一沓沓厚厚的报纸,让人们在不经意间感到:报纸已悄然进入了“厚报”时代。  相似文献   

12.
张武 《新闻实践》2010,(6):32-34
不断壮大、创新的网络正对报纸发起日益激烈的挑战,报纸在新闻时效性、供给量上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如何化解这场逐渐加深的“网络危机”,成为当今中国报业最沉重的思考题之一。而基于网络时代兴起的“长尾理论”,则为报纸探讨未来业务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热线投诉类专栏、新闻,已逐渐成为报纸 上,特别是晚生代都市类报纸上的一个挥之不去的“亮点”,很是吸引读者的视线。在电视媒体上,“热线投诉类新闻”也逐渐变得时兴起来,不仅在新闻节目中以小版块的形式定期出现,有的电视台特别是广播电台还专门开设了接待投  相似文献   

14.
新闻图片过去在报纸上一直处于配角地位。随着“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观念的逐步确立,新闻摄影开始摆脱了只是作为“美化版面”的从属地位,成为新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张报纸看半天” 已成为历史,加上电视新闻的普及和挑战,报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报纸被当作一种特殊的商品推向了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报业也逐渐形成为一种产业。既要办好报纸,又要搞活报业经营管理,办报和经营“两个轮子”以相同的力度一起转,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抓好报业经济,真正实现“两个轮子”一起转,应当正确处理办报与经营、主体经营与多种经营、编采人员与经营人员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有独特个性,上乘水平的专栏、专刊是报纸的“拳头产品”.实践证明,一个好的专栏,可以吸引一批读者.难怪有位老报人曾经说过:“专栏、专刊,半壁江山.”没有专栏,报纸缺少个性;没有专栏,就好像电影没有特写镜头一样,使人感觉平淡乏味.当然,要使所有的专栏成为“拳头产品”是不可能的,但一张报纸若有一至两个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专栏,报纸将增色不少.那么,报纸如何办好专栏,使它成为“拳头产品”以吸引读者,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7.
报纸创新与奥运精神同光──四川工人日报“五环特辑”漫话蔡虹在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提高报纸的质量成为各家报纸求生存求发展的当务之急。各家报纸纷纷推陈出新吸引读者,四川工人日报1996年7月推出的“主持人”制的“五环特辑”体育综合专栏就是这...  相似文献   

18.
(成都商报)创办迄今已经三年。报纸从一张内部报纸发展成为在成部地区有较高知名官,在读者中较有影响力,最为活跃的几张报纸之一。我们的体会是,这得益于改革。报纸创办之初,因为头一回J]限,有人戏称第一张报纸“像书”,经过了几个月的改革,终于使“一本书”变成为一张略嫌稚嫩的内部报纸;又是几个月的改革,使一张内部报纸终于成为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半年过后,面对激烈竞争的报业市场,报社提出了增大新闻容量、改变呆板面孔、增强新闻时效的改革措施,报纸从此开始真正成为一张“新闻纸”,逐渐获得了大量的读者;大约一…  相似文献   

19.
赵雨春 《新闻窗》2008,(6):60-61
如今,在电视、报纸和快速发展的网络媒体的挤压下,广播电台的生存空间日渐狭小,广播被人们放在了电视、报纸、互联网之后,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弱势”媒体,一句“有几个人有收音机啊?”,足以让设备、人员都缺乏的基层广播工作者垂头丧气失去工作热情。如何审视广播业,怎样做大做强县级广播,成为摆在基层广播人面前的一个必答题。  相似文献   

20.
“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1842年,马克思使用了“有机的报纸运动”这一概念阐述了新闻传播的特点。在当代,“有机的报纸运动”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工具层出不穷,广播、电视、网络相继成为人们日常的信息交往工具,“有机的报纸运动”已不单单适用于报纸了,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就是从“有机的报纸运动”的含义和前提入手.进而分析其在当代媒介背景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