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教育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在阐明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指导原则基础上,分析了劳动教育与宠物店铺管理经营课程的融合途径,以期为劳动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前,劳动课已成为中小学开设的一门独立课程。面对新形势,学校应开发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内容,突显劳动学科的独特属性,促进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科学的融合理念是基础;融入不同学科的特色劳育要素是动力;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关键。为此,本文聚焦时间课程、空间课程、活动课程,着重探讨劳动教育融合发展对学科建设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时间课程,要紧扣时间节点,融历史文化于劳动教育中;空间课程,要拓展地域空间,融社会实践于劳动教育中;活动课程,要创新项目活动,融匠人精神于劳动教育中。  相似文献   

3.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应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发挥语文学科教学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和分析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是实现有机融入的前提。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从劳动价值观、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行为等方面有机融入了劳动育人的思想。为科学有效地使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建议以学科核心素养与语文实践活动为立足点建立融合原则,以时代背景与现代视角为补给点拓展融合内容,以具象体验与创造实践为落脚点丰富融合形式。  相似文献   

4.
劳动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载体、媒介。劳动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教育进行融合,是实施“大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在数学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要发掘劳动因子,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质量,优化学生的劳动品质。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地拓展学生的劳动时空,让学生通过劳动推动自我的学科学习,让学生通过劳动美化自我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70多年来,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经历了探索、特殊发展、革新、深化和新时代构建五个阶段.其成就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与教材开发成效显著,课程内容与社会历史发展结合紧密,课程人文性价值取向逐渐加强,"五育融合"发展的课程育人体系逐步构建.面对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育人的全过程,拓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建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及植入劳动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6.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观念,劳动创造历史,也将开启未来.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开展劳动教育.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专业课程学习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从1958年开始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时期,学校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构建以"立身修心"为总体目标,以"修德、明理、尚学、生才"为教育基本元素的课程体系;二是促进学科融合,强化劳动教育;三是实施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劳动习惯养成教育;四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五是坚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新的劳动价值观、培育新的劳动精神、提升新的劳动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构建融合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就要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政治价值、思想价值、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中,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方式方法、评价与监督、文化环境育人中。  相似文献   

9.
“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五育”融合视域下,以初中生劳动教育为中心环节,探索以班级为单位,协调各方,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机会,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实践路径。实践表明,初中生劳动教育实践应加强学科融合,构建班级劳动课程体系;健全评价制度,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四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创设劳动情境,增强学生体验。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呈现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趋势。如何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关联,以此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能超越单一学科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通过美的感性体验,透彻深入地领悟与发展劳动素养。实现这一融合目标的重要着力点主要有四个:一是在作品分析时启发价值思考,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二是在节律感知中促进身心和谐,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三是在情境体验中引发情绪共鸣,感召学生的劳动精神;四是应用各类音乐实践开展创编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劳动品质与习惯。  相似文献   

11.
劳动教育是中国学校教育的传统与优势,是新时期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对劳动教育内涵认识缺位、实践定位不准和校园氛围缺失,高校劳动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为此,高校要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和适度性等基本特征,注重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融进专业课程教学、对接创新创业教育和衔接学生第二课堂,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教育学科研究处于不断的跨越发展之中。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分化、细化,教育学科越来越成为高校的重要专业课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显学、国际学术交往中的重要平台,同时,越来越有力地影响着社会实践。但教育学科的学科特性还比较模糊,研究方法仍然单一,发展相对滞后。进一步创新教育学科体系,需要在独特的问题研究中丰富教育学科的科学内涵,在拓展全局性研究中发挥教育学科的影响力,在加强国际性研究中增强中国教育学科的竞争力,在加强前瞻性研究中增大教育学科的贡献度,在加强实证性研究中增强教育学科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五育融合”是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命题,劳动教育在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纽带作用和综合育人功能。落实“以劳促全”育人成效,化解“劳育分离”困境,需要从内容、特征两个方面厘清劳动教育的内涵,从回归人的本质、回归教育本质和回应社会发展三个层面理解其价值意蕴,基于教育生态理论,从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支持保障和评价反馈四个体系探索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在构建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体系中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劳动教育受到重点关注。道德与法治作为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开发劳动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对此,可从“知识—素养”层层递进的内在机理、“独立—综合”学科融合的操作方案、“学校—社会”有机联动的保障机制、“过程—结果”协同并重的评价体系四个维度探讨如何开发劳动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李振汕 《广西教育》2022,(9):154-157
本文以广西警察学院为例,分析当前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课程体系与学科发展、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与通识课程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论述构建计算机类专业融合式课程体系的思路,从课程融合、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专创融合、通专融合等方面提出构建该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深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积极探索与研制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体系有利于促进核心素养培育在劳动教育领域的落实,并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发展与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领域(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经验,以“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作为维度,由劳动文化传承与理解、劳动意识培育与提升、劳动审美养成与提高、劳动应用拓展与创新四大指标构建了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体系。遵循素养作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深度融合,并在具体情境中体现的根本特性,参照我国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建议通过开发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基于情境化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制定基于层级化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实现课程、教学和评价一体化的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培育。  相似文献   

17.
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是全面落实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文章在阐述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作用的基础上,提出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途径:案例分析,实事求是;关注社会,时政结合;研读历史,借鉴经验;总结规律,举一反三;个体示范,榜样效应。这样既可以拓展地理学科的教学深度,又使劳动教育有可依附的载体而变得更加具体。  相似文献   

18.
加强劳动教育,与美育相融合,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以高职院校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阐述劳动教育、美育融合的内涵,确定具有该专业特质的教育重点,提出实施路径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劳动教育和美育有效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它是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炎培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本文借鉴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从理论层面梳理论证了高职劳动教育体系研究的现状及必要性,从实践层面探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举措,对高职院校一体化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江淮耕读实践基地为例,分析学科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所具有的优势,并提出在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提升地理实践力的策略:立足乡土地理内容,合理设计融合方式;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融合评价体系;打破学科界限,创新融合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