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托马斯·曼(1875—1955)把列夫·托尔斯泰视作自己的伟大楷模,他象这位俄国作家一样善于观察:比如,对登门造访的客人,托马斯·曼有时手持一具观剧用的望远镜,透过窗子,仔细地观察来客,捉摸他们的独特之处,便于以后能把所观察到的人物特征写进他的小说中去。托马斯·曼在动手写他的长篇家族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之前,便早已为之集录了不少人物的讲  相似文献   

2.
84岁的罗伯特·佩恩·华伦在睡眠中悄然长逝。他是1986年美国正式授予的第一位桂冠诗人。他曾幽默地宣称,如果是由于写了那些用于礼仪上的诗歌,他宁愿不接受这个称号。“天啊,不,”当时他说道,“我不期望人们将会听到我作诗赞美罗纳德·里根夫妇。”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华伦几乎赢得过每一项文学奖。最突出的是,他是唯一的一位普利策小说(《国王供奉的人们》,1947年获奖)奖与诗歌(1958和1979年两次获奖)奖的双奖得主。这位人们称之为“红色的”肯塔基州人,同时还是一位颇具影响的评论家兼教师,他与克林斯·布鲁克斯合著的《关于诗的理解》和《关于小说的理解》深受几代学生的推崇。  相似文献   

3.
刘伟 《世界文化》2007,(6):16-17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杰克·克鲁亚克:《在路上》《在路上》是克鲁亚克出版的第二部小说,它与艾伦·金斯伯格的《嚎叫》和威廉·巴勒斯的《赤裸的午餐》共同构成了美国“垮掉的一代”学与化运动的基础。到2007年,这部影响了无数年轻人的小说出版已经整整50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伊夫林·沃(Evelyn Waugh,1903—1966)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上层阶级最杰出的讽刺小说作家,英语散文大师。沃的作品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至今依然备受欢迎,尽管时常有人批评他为人势利和极端保守。由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作的作品中含有的宗教思想,他有时被称为“天主教作家”。伊夫林·沃生于伦敦,是一位出版商和文学批评家的次子(长子亚历克·沃也是个成功的小说家,并为比自己声誉更高的弟弟写作了一部传记)。沃在英国一所著名的男子中学读书,随后  相似文献   

5.
合成性的长篇小说《全家》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令人感兴趣的文学实验的成果之一。威廉·迪安·豪威尔斯是这个“实验”的发起人。他想邀集12位著名的美国作家合著一部小说,每人写一章,每一章写一个人物。豪威尔斯当时是美国文坛上的领袖人物和著名的编辑,也是大多数美国重要作家的向导和朋友。他觉得他有把握邀集另外11位著名作家与他一起来写这本书。1906年春,他把这一计划告诉给很有才能的哈泼兄弟出版公司创办的《哈泼斯市场》杂志编辑伊丽莎白·乔丹。后者欣然响应并答应负责这项编辑工作。她向豪威尔斯提供了一份需要约请的撰稿者名单,其中包括亨利·詹姆斯。小说的每一章将在《市场》杂志上以连载的形  相似文献   

6.
苏联《星火》杂志记者与布哈林的遗孀安娜·拉林娜谈斯大林时代被镇压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党的宠儿”——尼古拉·布哈林“苏共中央总书记米哈依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同志:谨向您提出为我的丈夫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身后在党内恢复名誉的问题……这个申请不只是以我个人的名义提出的,也是遵照布哈林的委托。尼古拉·伊万诺维奇最后一次去参加1937年2-3月举行的全体会议(会议开了数天)的时候,已经预感他再也回不来了。考虑到我当时还年轻,他请求我为他身后平反而斗争……‘你发誓,一定要做到!’我发了誓。违背这个诺言,就是违背我的良心……”  相似文献   

7.
胡图克台·彻辰·洪·台吉是成吉思汗第十九代后裔,巴图孟克达延汗子孙,乌审旗王公台吉们的老祖宗脑木塔尔尼·高瓦·脑音的长子,是《蒙古源流》作者萨囊彻辰的曾祖父,诞生于1540年,定居在鄂尔多斯乌审旗河南乡伊克锡伯尔·莽儒克·布拉格,于1586年逝世。胡图克台·彻辰是一位下笔诗句流利,出征所向无敌,文武双全的贤明将军。在图  相似文献   

8.
巴维尔·米哈依洛维奇·特列恰可夫身材修长,一头浅色金发,褐色眼睛,面容英俊,仪态潇洒,神情涵蓄而热忱。在特列恰可夫建立其绘画陈列馆至今已125年的今天,我们都能说出这位伟大人物的特殊气质。他的这些气质是他青年时代就萌发的崇高理想的表现,这个理想就是立志建立一个俄罗斯民族绘画陈列馆。也正是这个陈列馆使一个商人子弟成了俄罗斯民主文化的巨匠。特列恰可夫是一位商人和企业家,因此,在生活中他始终保持着他那个阶层的准则。他严谨而精确地管理他的帐务,检查帐目,书写业务函件,热  相似文献   

9.
马太·帕克英国牧师。英语中的成语“大鼻子帕克”就是来源于他的名字。“大鼻子帕克”的含义是“爱管别人闲事的人”。帕克是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坎特伯雷地区的大主教,他尽管腼腆,温文尔雅,但主管着教堂的一切事务,于是,他的政敌就叫他“大鼻子帕克”。梯尔·布莱希丹麦天文学家。在一次决斗中,他的鼻尖被对手用剑削掉了。后来,他装上一个黄金做的假鼻子,这恐怕是价格最贵、分量最重的鼻子了。西兰诺·蒂·伯乔兰克法国诗人、小说家。伯乔兰克是个思想活跃人物。他因鼻子长的奇特,曾与侮辱他的人进行了* 余次决斗。托马斯·韦…  相似文献   

10.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尔德是本世纪二十年代最有代表性的小说家。他既是那一年代典型的轻浮、无忧无虑、为金钱而奋斗的生活的带头参与者,同时又是一位超然的观察者。他的个人生活便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在“二十年代”期间,他因创作获得成功而致富,而当美国遭受经济危机的大萧条时期,也给菲茨杰拉尔德带来了厄运。在此期间他的作品不受欢迎,他在衰微中度过了十年,  相似文献   

11.
现年75岁著名的美籍犹太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素尔·贝洛1988年又推出一部轰动美国文坛的长篇小说《再遭情变》(More Die of Heartbreak)。这篇小说同他创作的其它小说一样,其主题是揭示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小说以肯尼思·特拉亨伯格为叙述者。35岁的肯尼思随父母在巴黎长大,后来回到美国中西部,在其叔父本·克拉德任教的大学里担任俄国文学助教。他的叔父50多岁,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植物学家,由于在研究北极苔藓方面成绩卓著而深得同行们的敬重。肯尼思把叔父视作自己生活的楷模,对他的人生信念更是执著崇敬。他叔父认为,“如果不能确信在自己的生活中能为每个人、为整个人类有所贡献的话,那么,你就没有理由继续生存下去。”叔侄两人和睦相处,十分投机,无话不谈。这从小说开篇的50页中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例如查尔斯·亚当斯的漫画、希契科克的电影、西格蒙德·弗洛伊  相似文献   

12.
三百年前——公元1685年,在德国与“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同年诞生的还有另一个伟大的作曲家——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亨德尔1685年2月23日生于德国的哈雷城。亨德尔并不象巴赫那样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最初是个理发师,后来成了外科医生,还当过萨克森-马格德堡王子的男仆。老亨德尔六十三岁时,第二次结婚,娶了一个牧师的女儿。他们婚后的第二个儿子就是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老亨德尔一直希望儿子今后能成为一名律师。当这个孩子刚刚表现出不同凡响的音乐天赋时,他的父亲便禁止他的音乐活动,竭尽全力来扼杀他这方面的才能。这样,小亨德尔不得不经常在深夜躲在阁楼里偷偷地用古钢琴练习弹奏。七岁时,亨德尔的父亲带他到萨克森-魏森费耳斯的公爵府  相似文献   

13.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小说,副题是《一个家庭的没落》,作于1901年。小说故事发生在1835年以后的四十年间。大商人布登勃洛克是德国卢卑克城的名门望族,代表旧式资产阶级的城市贵族。小说写这个家族四代人的生活。老布登勃洛克生活在发家创业的黄金时代,他从一个没落的富翁那里买来一座大房子,亲友们庆祝  相似文献   

14.
毫无诗意的诗人婚姻吴庆丰编译“我不知道埃兹拉·庞德同哪位姑娘结了婚,”研究庞德的老前辈休·肯纳写道。他的话不无夸张的成分──他本人不止一次地会见过多萝西·莎士比亚·庞德,并与之做过充分的交谈。但他想说明的是,即使对庞德的作品以及他生活的丰富经历最了解...  相似文献   

15.
2000年 7月至 9月,我们荣幸地参加了中国长春举办的国际雕塑节。该雕塑节共邀请了世界各国50多位艺术家。 雕塑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才能的机会。我们是绍纳族。我们的艺术称为绍纳艺术。它具有绍纳文化的丰富内涵。作为专业雕塑家,我们采用的石材种类不一。 我 1966年生于津巴布韦的冬博沙瓦山区, 1988年始在我姐夫曼弗拉的督导下学艺,两年后转到另一亲戚恩丹达利卡门下,再后来我便自立门户。另一位应邀参加雕塑节的津巴布韦艺术家詹姆斯·穆坦比卡 1979年出生,曾在他已故父亲克利斯班·穆坦比卡指导下…  相似文献   

16.
在1977年出版的美国文化史名著《伊甸园之门》中,莫里斯·迪克斯坦把我熟悉的欧文·豪和另一个叫苏珊·桑塔格的人誉为美国当时目光最敏锐的文论家。“谁是苏珊·桑塔格”?2002年的某个冬夜,我的心中浮现出这样的疑问。一、美国最智慧的女人我没有想到,苏珊当年如此年轻,才44岁时就获得那样的评说;更没有想过她是一位女性,在我的印象中,在思想界获得成功的女人可没有娱乐界那么多;更没有想到,在美国她早就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个“明星”级的知识分子,过去四十多年中,她一直处于舆论的中心,关注世界和被世界关注。苏珊1933年1月16日生于曼哈…  相似文献   

17.
《卡迪央王妃的秘密》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里的一部中篇小说。其主人公的原型,在某种程度上,即是俄国多年驻伦敦大使的夫人达利娅·费奥多罗夫娜·利文。巴尔扎克只是在晚年,在巴黎的沙龙里,才同这位公爵夫人见过几面。激发他创作灵感的,与其说是直接观察所得,毋宁说是到处都能听到的关于她的议论。要知道有多少人在谈论她啊。但这有何妨?因为原型从来不可能是肖像,否则,小说便不成其为小说,而会变成某种谤文了。一般说来,原型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凡是想确定安娜·卡列尼娜原型的人,结果总是不能令人信服。如果说从卡列宁身上可以猜出是那个  相似文献   

18.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长子查尔斯和其好友导师劳伦斯·冯·德·波斯特爵士离别众人,去博茨瓦纳—纳米比亚的非州卡拉哈里沙漠地区作为期4天的静修远行,不少人都认为此举欠妥。试想这个场景:在一片荒凉的沙漠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哲人,与一位嗜学好问的未来君王,促膝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先后娶过两个妻子,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斯大林的三个孩子虽然来自同一个上层家庭,但各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同。这里,我们只介绍斯大林两个儿子的不同经历。长子雅可夫·朱加什维利斯大林的长子雅可夫·朱加什维利生于1907年,他是斯大林同第一个妻子所生的孩子。大家知道,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1903年,24岁的斯大林同一位格鲁吉亚的青年女子结了婚,她就是雅可夫的母亲叶卡捷琳娜·斯瓦尼德捷。叶卡捷琳娜是一位文化素养不高的女性,对政治不感兴趣,笃信宗教,这正好与斯大林相反。但是,她却  相似文献   

20.
激情海明威     
上个世纪20年代末,被称为美国的“爵士时代的桂冠作家”司各脱·菲兹杰拉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海明威每写一部小说都要换一位太太。”当时他说这话只不过是打趣,可是,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句玩笑话后来竟然成了预言。世人公认海明威有四大小说,即《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在时间上对应这四部小说,他的一生的确先后娶过四位太太。一、《太阳照常升起》——第一位太太哈德莱·理查逊1920年在芝加哥认识哈德莱时,海明威正陷于困境。在这前一年,他身负200多处弹伤,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回国,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