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宗教文学与许地山作品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地山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其作品受到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叙事艺术上也从宗教文学中汲取了一些有益的手法,许地山的作品直接引用宗教典故、宗教词汇,同时大量借用宗教文化的意象、原型、隐喻了深刻的宗教义理。另外,许地山还借鉴了宗教变文,讲唱文学的文体形式,所有这些方法都为作品从内容上更好地表现许地山受宗教影响的思想起到了不同寻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丰子恺独特的艺术追求,深切的宗教归依体验。为现代人以宗教艺术疗救痛苦心灵提供了有意义的历史借鉴。从许地山诸教沟通的宗教体验到丰子恺宗教、自然、童年相互融通的体验,他们都在人类精神的高层次上升华了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都取得了一个共同的效果:超越现实苦闷,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包蕴了文学创作中的宗教归依体验治疗世疾。解救人心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佛学对许地山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中弥漫的浓重的宗教色彩,及其给予读者的深邃的宗教感悟,使许地山在五四时期的文坛上卓然不群。  相似文献   

4.
对许地山的研究,一直以来人们都将关注的重心放在其浪漫色彩宗教气息方面,其实许地山的小说集《缀网劳蛛》同时也都是披着宗教外衣的爱情故事。文章试图从文本的爱情婚姻模式入手,挖掘作品中所蕴涵的女性美,从而揭示作家深刻的女性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5.
《空山灵雨》的心理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与异域情调,散文集<空山灵雨>也不例外.研究者从宗教文化角度切入研究,对于许地山的许多文化现象揭示得很透彻.但对于许地山心灵的触摸,尤其是其漂泊心理的揭示,有待深入.文章从漂泊、孤独、死亡以及宗教文化心理四个角度来探究许地山的心灵世界,从而希望触摸其温情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6.
《空山灵雨》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集之一,它与《野草》、《画梦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和审美表现方式。《空山灵雨》是融合多重宗教文化思考的人生寓言,它对理解许地山等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思想以及加深对宗教文化本身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许地山后期作品创作中,宗教精神由外在宣扬变为内在情感体验,并以更隐蔽更有效的形式通过人物行动自发表现出来。本文将从人物命运、人物形象、语境氛围三个方面来分析许地山在《春桃》创作中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8.
异国背景与许地山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的早期作品大多以印度、东南亚等为背景,这不仅赋予了它们神秘奇特的异域情韵,更体现了作家独特的化心理个性,也与他向往彼岸世界的宗教情怀达成了惊人的“同构”关系,使得许地山的艺术天赋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展示。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许地山都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两人虽然同属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但在作品的内在立意和思想深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许地山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宗教倾向,消极避世;而鲁迅则对现实的人生进行了层层的解剖,在思想的深远上要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0.
在许地山后期作品创作中,宗教精神由外在宣扬变为内在情感体验,并以更隐蔽更有效的形式通过人物行动自发表现出来。本文将从人物命运、人物形象、语境氛围三个方面来分析许地山在《春桃》创作中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新文坛上,许地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早期作品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思想和奇异的浪漫气息,绘制出一幅幅充满异域色彩的人生图画。佛教"生本不乐"的苦难观、顺应自然的处世哲学及基督教的宽容博爱与达观,始终是其早期作品中挥之不去的底色。但许地山却不是完全沉湎于宗教的虚无、逃避及厌世,而是渴望通过精神层面的思索与反省,去解决现实人生问题。宗教之于许地山,不纯然是信仰和归宿,而更像是救世济民的精神良药。这种对待宗教的理性态度,赋予了许地山早期作品独特的人道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奇特的作家,许地山的小说表现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悖论色彩。在思想文化倾向方面,许地山因其个人的宗教因缘而形成了杂糅的宗教哲学观,佛、耶、道精神的冲突,使其小说显示出了强大的张力与悖论的意味。受此影响,"出世"与"入世"成为了许地山小说创作的一个重大命题,这在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身上,既表现为"生本不乐"与积极进取两种矛盾的人生态度,又表现为同时具有的"圣女"和"贞女"的悖论品格。总的说来,许地山的小说创作有着宗教的世俗化和世俗的宗教化双重意味。探析其小说创作的悖论色彩,可以使我们加深对现代小说丰富性的体认。  相似文献   

13.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鲜明特色的一位作家.前人对许地山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其作品的异域特色、宗教色彩,尤其是宗教对其人生观的影响等方面.许地山小说的现代主义意味主要体现在作家"生本不乐"的人生观;人物形象不计后果,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人物之间的难以沟通,各自为战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许地山的宗教情怀是构成其文本文化意味的决定因素。其作品的价值质点是在宗教理想与严酷现实、清醒的人生观照与宗教化的人生归宿这两重矛盾范畴中获取的。宗教的悯世意识与现实主义的“为人生”在许地山的人格与作品中合二为一。其优患意识不仅体现在对现世人生不平的揭示上,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人类的原生悖性。  相似文献   

15.
桂乙雯 《文教资料》2010,(18):219-221
许地山的前期创作是以宗教为底色的,因此,具有浓重的宗教内涵。而《春桃》这篇作品从虚无转向现实,是许地山的转折之作。春桃的思想没有受到宗教的束缚,她在"无意识"中给予了我们震撼,而这种"无意识"正是她没有被压抑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展现了她强烈的生存意志。在她身上所散发的是人性的光辉,是佛性光辉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许地山小说中的女性世界浸染着厚重的宗教情怀。作为一把双刃剑,宗教既带给女性心灵以慰籍和人生的勇气,同时又使她们遭受着痛苦的心灵煎熬和性格上的巨大反差。本文将透过女性世界苦难的人生和悲剧的命运,探寻她们灵魂深处艰难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对于许地山的名篇《缀网劳蛛》历来认为其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氛围,宣传了许地山的佛学思想。其实这不过是一层外衣,从主人公尚洁身上透露出的是儒学的积极入世和道德修身,是宠辱不惊的为世之道。  相似文献   

18.
《继续塑造美好女性的形象》是评论许地山1935—1941年间在香港的文学创作的文章。作者认为当年在香港大学任教的许地山的作品,除了针砭时弊、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的情绪外,更寄托了他对女性的看法,和对宗教的融和合一的观点。指出许地山这一时期创作之所以突出,在于它的内涵,而其内涵的突出之外,在于表现了贤慧美丽的女性,表现了他对这些女性的肯定和敬佩。这篇论文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许地山作品的一些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9.
异域风情、宗教氛围、爱情线索、传奇情节四大因素交相作用,使许地山早期小说呈现出浓郁的浪漫传奇色彩.因时代的激变,思想的更新,许地山的后期小说脱下了"恋爱的外衣",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削弱了宗教色彩,萌生了阶级意识;放弃了"蜘蛛哲学",确立了尚实的"落花生主义",从而使后期小说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20.
《解放者》与《东野先生》是许地山后期的小说。它们的独特性在于,戏剧性的情节、拥有独特精神世界的人物以及浓厚的宗教色彩使得小说具有神秘的气息。同时,许地山又将关注的视点落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人物、题材、主题之上,关注并观照小人物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许地山的小说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是一种总括性、充满诗意性的创作。而小说传奇的底色下,是许地山写实的追求,也是他沉静、执著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