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陶易 《寻根》2013,(6):19-25
自唐代以来,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就有命题的职责,清代的各类与科举有关的考试也大多由主考官亲自命题(殿试题目是大臣初拟,皇帝圈定)。清代各省乡试的正副主考一般多从翰林学士或进士出身的京官中选派,为了保证主考官的水平和权威性(清代乡试主考带有钦差性质),通常要经过考试来挑选,  相似文献   

2.
陶易 《寻根》2013,(1):14-19
唐代是我国科举史上的草创阶段。一方面其制度尚不完善,如行卷之风盛行,录取存在人为因素,防弊措施不健全,科目过于繁杂等;另一方面,唐代科举也滋生了一些社会习俗,如曲江宴游、雁塔题名等,尤其是新进士的宴游活动,其名目之多、规模之大、奢靡之甚,都足令后世瞠目。它既反映了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生活的丰富,  相似文献   

3.
何建木 《寻根》2012,(3):74-83
徽州是程朱桑梓乡邦,也是宋明理学渊源之所在。明清两代徽州人才辈出,产生了大量进士举人,成为中国科举文教事业最繁盛区域,被视为“东南邹鲁”。宋明以来婺源一邑在科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徽州府各县一直排名最前列。唐代婺源即有胡学等考中进士。宋代婺源县具有科举功名者多达288人,位列徽州府第一,宋代婺源县学人所创造的学术著作也位列徽州府第一。  相似文献   

4.
李昱 《寻根》2024,(1):140-142
<正>吴其濬(1789—1847)是清代河南唯一的状元,其家族也是清代乾嘉时期的科举世家,中州望族。固始吴氏耕读传家,以举业发迹,一门多进士,是久负盛名的科举大家族。本文通过爬梳史料,梳理固始吴氏家族发展轨迹,揭示该族百年兴衰浮沉。  相似文献   

5.
陶易 《华夏文化》2023,(3):20-22
<正>清末民初的朱彭寿在《旧典备征》卷四中记载了清代的“科名佳话”,列举了祖孙鼎甲、父子鼎甲、兄弟鼎甲、五子登科、七子登科等科举世家资料,展示了有清一代的科举盛况。其实早在中国科举史草创的唐代,就已经涌现出很多类似的科举世家,文献中不乏记载。笔者在编著《唐代进士录》的同时,也曾留意过此类资料,做过一些抄录。现将这些资料略加梳理,草撰成文,以飨读者。一、科举世家凤阁王家。  相似文献   

6.
崔春鹏 《寻根》2011,(3):135-137
崔姓从西汉初年开始分为两支,一支居清河,另一支居博陵。从汉代到唐代,"山东士大夫以五姓为第一,朝廷衣冠以尚书端揆为贵仕"。五姓,即中古北方五大家族:崔、卢、李、郑、王;崔氏家族位居山东士族之首。凭借着士族特权和良好的儒学礼法传统,崔氏成员联翩出仕,  相似文献   

7.
陶易 《寻根》2010,(6):26-32
<正>在我国宋代以后的科举史上,虽然也存在考试内容及程式束缚考生、考试中难免舞弊现象、录取中存在人为因素等诸多弊端,但总体上来说还算公平公正,取舍主要以成绩为标准。然而在科举刚刚起步的唐代,一切都  相似文献   

8.
正校书郎、正字是唐代士子的释褐官之一,通常需要有明经、进士或制举出身。其出任校、正职务须经过吏部试判考试,判入等方能授官。唐代后期任校、正除有明经、进士出身,书判入等外,还须制举登科,任职条件颇高;校、正的本职工作为图书文字校对、注释等,此外,还从事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校、正的收入虽然不是很高,但足以保证其家庭的正常开销,至少生活不拮据。唐代后期校、正的月俸甚至高过比其  相似文献   

9.
郭正军 《寻根》2023,(2):116-118
<正>一泰州宫氏家族,是以科举起家的典型代表。从明崇祯十年(1637年)宫继兰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宫玉华,考中举人约27名,其中有7人中进士。有300多年历史的宫氏住宅,就位于泰州市税务桥西街,已经被确认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宫姓,部分源于姬姓,部分得姓始祖为春秋时期宫之奇。明朝初年,宫氏家族由河南徙居河北静海县,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17,(3)
<正>河北献县戈氏为畿辅望族,戈英、戈懋伦、戈锦、戈涛、戈源,四世五进士,有"父子翰林""兄弟御史"的佳话。有清一代,戈氏科甲之盛,甲于畿辅,戈氏家族的文献,为我们提供了科举时代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1.
两宋时的眉山县,所辖区域只不过二十乡、六镇,大约二万多户,但是,据统计,两宋时期,这里共出了909名进士。两宋眉山进士群体呈现出向上趋势、颠峰状态和一流个体的显著特征。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课题组认为,宋代眉山进士群体是宋朝文官政治、科举完善、文风转变等大环境,以及当时眉山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版繁荣、教育兴盛等小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宋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与实践和眉山学子发愤好学也是眉山进士群体产生的重要原因。眉山的科举文化乃是科举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颠峰,与"三苏"一起成为眉山文化鼎盛的符号。今天,我们要借鉴宋时眉山教育的成功经验,把文化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在科举制度成为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一种主流手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宋代华阳王氏家族以累世科考成功而著称于世,号称"六世词科只一家",在科举对家族发展方面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本文分析了王氏家族科举成功的表现及其原因,并通过这一个案对宋代科举与家族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正吴兴姚氏是汉唐之间颇具代表性的士族。尤其唐代,吴兴姚氏从入仕人数、政治事功的贡献度来说,均可与琅琊王氏、吴郡陆氏、兰陵萧氏合为唐代江东士族中最繁荣昌盛的四大士族。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将关注的目光多集中在山东士族、关陇士族,对江东士族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琅琊王氏、  相似文献   

14.
莫金山 《寻根》2005,(2):126-127
科举,即“分科举仕”的简称,它创设于隋朝开皇七年(587年),终结于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历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上历史最长久、影响最大的选官考试制度。科举设立以后,春季开考的称为“春闱”,秋季开考的称为“秋闱”。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大抵说来,分为三级:乡试被录取者称举人、会试被录取者称贡士、殿试被录取者称进士。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举子一旦幸中此选,声誉顿时雀起,其授官之优渥,仕途之亨达,远非一般进士出身者可比。状元的称谓曾在科举时代广为流传,即使在科举制度早成为历史陈迹的今天,依然家喻户晓。一“状元”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不过与科举制度无关。“状元之目,始自辟召。”辟召是汉代察举制的一种。辟召有时需要举状,这时的状元仅仅表示状中有名,取得荐举之意,每个被辟召的人,都能以状元相称。自唐至元,状元逐渐被用来称呼科举取士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对名列前茅的新科进士。这样往往一榜中有好几个状元,而进士第一名往往…  相似文献   

16.
李映发 《寻根》2011,(5):131-135
明、清两代500余年,四川出的进士、京官近千人,大家族也不计其数。比较而言,明代的新都杨廷和、杨升庵家族,广安王德完家族;清代的遂宁张鹏翮、张船山家族,崇州杨遇春家族最为显赫。他们对国家有重大贡献,具有显著的历史地位,对民间社会有重大影响,许多故事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7.
颍川陈氏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寻根》2003,(2):104-109
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对政治起着巨大的作用,士族名士成为士大夫的核心。颍川陈氏正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汉末魏晋颍川陈氏家族成员史实见载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书,其中陈、陈纪、陈群、陈泰并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列有专传。颍川陈氏作为当时的一流高门,在谱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下,也撰有《陈氏谱》一部,可说是陈氏最早的私家谱录了。可惜经历代丧乱,该谱已不复存,但南朝宋裴松…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20,(5)
正唐代扶风班氏,"唐书"中唯一有传者为班宏,天宝中进士,历官至户部尚书,加封为萧国公,以廉洁勤勉著称。班宏之子班肃为唐代的状元,《全唐文》收有其文章《笙磬同音赋》,可见其才华横溢。《元和姓纂》中扶风班氏记载较略,学术界少有关注,  相似文献   

19.
状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玲 《寻根》2005,(3):13-16
“高中状元”,“大魁天下”,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所谓“状元”,就是进士科的殿试一甲第一名。中国科举制度史上有许多选官取士的科目,主要有定期举行的常科和因时因事所需而举行的制科,其中常科中有进士、秀才、明经等科目。宋代王安石变法以前主要以进士、秀才、明经等多科取士,变法之后取士只有进士一科,直到科举制度的废除。进士科的状元,  相似文献   

20.
布儒 《华夏文化》2013,(1):47-48
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1300年间(605—1905),科举产生的进士将近10万人,举人、秀才数以百万计。明清两朝,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分时间都不下50万人,把童生计算在内,则以100万计。科举废除后,除了部分年轻者选择进入新学堂或留学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