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九二八年七月初的一天,茅盾乘一条日本轮船悄悄抵达神户,过了一夜,次日乘早班火车赴东京.他这次到日本,是听了陈望道的建议,“决计改换一下环境,把我的精神苏醒过来”.买船票、兑换日元等事都是陈望道替他安排的.陈望道给他的女友吴庶五写了信,让吴庶正在东京接茅盾.虽然他秘密地踏上了日本的国土,但一上火车,日本警视厅特高课的便衣警探就“拜访了”他.抵东京之后,茅盾住在一家中等的旅馆里.他从早于他来到东京的陈启修(原汉口《中央日报》总编辑)的身上看到:“似乎经历了一九二七年那场大风暴的人们都有些变了”.就在这家旅馆里,茅盾盘腿坐在铺席上写了短篇小说《自杀》  相似文献   

2.
徐季子同志《茅盾的〈鲁迅论〉》一文曾说到:“茅盾写《鲁迅论》的时候,这两位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还不曾见过面……。”这话与事实是有出入的。茅盾的《鲁迅论》作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三十日,而前此一年,亦即一九二六年的八月三十日,鲁迅与茅盾就已经晤面了。这在《鲁迅日记》里有明确记载。茅盾在他的回忆录《创作生涯的开始》里也写道:和鲁迅“第一次见面是一年前(指1926年——笔者)他去厦门大学路过上海的时候,郑振铎在消闲别墅“请鲁迅吃饭,我是陪客之一”。查《鲁迅日记》可知,同席者还有郑振铎、胡愈之、朱自清、刘大白、叶圣陶、陈望道、夏丐尊、孙福熙等人。  相似文献   

3.
茅盾光辉的一生,对于我国革命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自己在<<我走过的道路>>的序文中说:“我是有多方面嗜好的.”叶子铭同志曾号召大家研究茅盾要“采取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放在更广阔的历史与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才能展现茅盾思想多姿多采的全部历史风貌,使茅盾的伟大形象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感.  相似文献   

4.
鲁迅认为俄国近代文学是中国作家的“导师和朋友”。考察中国现代作家,常常可以发现他们与某个俄国作家的某种联系。有的表现为对某个俄国作家的偏爱,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艺术上接近之。如巴金选择了屠格涅夫,而茅盾则接受了托尔斯泰的影响。茅盾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小说时,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直到晚年他还明确地说:“我更喜欢托尔斯泰。”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提到托尔斯泰的名字、作品、艺术经验等次数之多,也是罕见的。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茅盾创作和托尔斯泰创作的联系:茅盾与托尔斯泰的创作的共同点表现在什么地方?茅盾在艺术上是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取托尔斯泰的经验的?茅盾在接受托尔斯泰的巨大影响时表现出一些什么特色?在这里有没有表现出茅盾的个性?  相似文献   

5.
茅盾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的一个小镇——乌镇。在风云激荡的清朝末年,这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地方。茅盾的父亲虽是个秀才,但他受新思潮的影响,喜爱自然科学,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学“西艺”。茅盾在他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在家塾读书时,就受到“新学”的熏陶。他最初读的启蒙课本,就是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说》和从《正蒙必读》里抄下来的《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茅盾的母亲古文基础很好,有相当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也爱读小说,这些都给幼年的茅盾以良好的影响。茅盾小时候所学的一些古文和历史、地理知识,便都是他母亲教给他的。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七岁那年,进了乌镇新创办的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学校分两班,茅盾被分在甲班。甲班  相似文献   

6.
茅盾一生中,只在二十年代曾经写过几首白话诗。他曾自谦地说;“可惜我不会写诗。”但是,他对诗歌创作的发展却是始终重视的。从他为数不多的诗论中,可以看出他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总体把握是深入底里的。茅盾说:“以节奏为革命的‘韵文’,主要是宜于抒情,而且以抒情为其基本任务。”这就是说,诗歌的内容本质在于抒情,而形式本质在于富有音乐美。节奏是音乐美的主要因素。外在的音乐美和内在的抒情美相结合,就构成了诗。茅盾的这一论述,言简意赅,道出了诗歌的本质特征。本文就以此为核心,对茅盾的现实主义诗歌观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7.
茅盾与翻译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的名字和鲁迅、郭沫若连在一起,被誉为我国以“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学的三大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们几十年的文学活动,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作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卓绝贡献。 茅盾从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工作,主要在早期,即大约从1916年至1925年之间。这段时间他的文学活动,一是从事文艺理论的建设和文艺批评,一是研究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他说:“……二十年代,我不曾写作,全力从事欧洲文学作品的研究与翻译,  相似文献   

8.
1981年3月27日,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之一,伟大的文学家茅盾与世长辞了.他在给中国作协的遗书中写道:“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25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茅盾是文学巨匠,为我国文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名气大、著作多、稿费也多,但他对钱看得很淡.他曾对家人讲:“我为人撰写什么,聊以自娱,非以此求利.”还说:“我的钱是很多,可是每一笔钱都是工作和写作得来的。不是劳动得来的报酬,我绝对不要!”其实有的劳动所得他也少要或不要,因此关于他退稿费的佳话甚多.茅盾有钱不乱花,生活过得很节  相似文献   

9.
乌镇是茅盾的家乡,茅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乌镇度过的.一九○四年到一九○九年,茅盾八岁到十三岁先后在乌镇的两所小学——立志小学和植材小学求学.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写道:“又过了半年,乌镇办起了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我就成为这个小学的第一班学生”.“一九○九年夏季,我从植树学校毕业了,时年十三周岁.”后来茅盾升上中学,离开家乡,只是寒暑假才返回家乡.当他二十岁“叩文学的门”之后,更只是间或返回过几次,一九四○年他母亲逝世后,因种种原因,再没有回来过.但是茅盾对他的家乡,始终深深地怀念着,一九七七年为家乡写的一首《西江月》词中,有“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两句,表达他怀念家乡和对家乡的教育事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茅盾简介     
茅盾: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茅盾、玄珠、方璧等,1896年7月4日生干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具有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且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境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1916年8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文学奠基者之一茅盾,青年时代多次发表文章介绍德国哲学家尼采。他根据“五四”时期的实际需要,特别强调尼采彻底破坏旧传统的反抗精神。他还十分重视尼采的超人哲学与权力意志说。他对于尼采的理解别有天地,常常是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代表了当时中国研究尼采的最高水平。茅盾以开阔的视野,以“为我所用”的精神借鉴尼采哲学,充分体现了他对于外国文化“穷本溯源”、“取精用宏”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2.
正1945年6月24日,著名作家茅盾在重庆度过了他的50寿辰。虽然他自己后来说:"其实六月二十四日并非我的真正生日,一九四五年也不是我的五十周岁。不过我对这些生活细节一向不放在心上,也就任朋友办起来了,办得十分热闹。"这里说的"朋友",主要是指在重庆的各界进步人士,核心,是在此地的共产党各级领导人。茅盾自己曾说,从他记事时起,他家就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那就是全家人概不做寿也不  相似文献   

13.
茅盾早期现实主义与左拉自然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早期现实主义与左拉自然主义张德美左拉自然主义,在我国“五四”时期曾和欧洲现实主义理论一道被广泛介绍。当时人们以为自然主义即现实主义,所以在提倡现实主义时也让自然主义搭车同行。正如茅盾晚年在一封信中所说:“在写《子夜》之前的十年,我曾阅读左拉之作品...  相似文献   

14.
有幸购得一本《茅盾少年时代作》。书中共收章三十七篇,都是茅盾在家乡乌青镇高等小学念书时所写的习作。章多数为史论,可看出少年茅盾的德才学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已经达到相当水平。难怪茅盾当年的语老师。对他的作下了这样的总批:“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  相似文献   

15.
读了贵刊1987年第3期杨桦同志的《“茅盾佚文”献疑》一文,颇受教益.他要求我“释疑”,我自然有责任来答复他的疑问,因此想借贵刊一角,简略谈谈有关茅盾佚文的问题.茅盾同志1956年4月8日在复毛丹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我  相似文献   

16.
解放前,在文艺界召开的一次集会上,郭沫若说:“鲁迅愿意做牛,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头牛的‘尾巴’,为人民服务的尾巴。”茅盾接下去说:“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吧!它可以帮助牛把吸血的‘无头苍蝇’和‘蚊子’扫除掉。”这番话生动别致,不仅表现了茅盾的崇高志向,而且表现出了茅盾谦逊(xùn)踏实、真心敬仰鲁迅的品德。而他的一生也体现了这种可贵的“牛毛”风格。“牛毛”的风格——郭沫若和茅盾二位作家的对话$佳木斯市第十一小学@顾春艳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茅盾同志在《鼓吹集》的《后记》中说,他开始写“第一篇关于文学的论文”,是在三十九年前。推算起来,今年(一九八0)是茅盾同志发表第一篇文学论文的六十周年。六十年,在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18.
茅盾作为作家知名于世之前,在文学与生活两方面已有很深的积累.然而,他“不是为的要做小说,然后去经验人生”,而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一幕”,以后才开始创作的.他在因处女作《蚀》一举成名时就说过:“我的职业使我接近文学,而我的内心的趣味和别的许多朋友……则引我接近社会活动.”确实,茅盾在生活方面的积累,尤其是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七年的八年从事革命实际工作的经验,较之文学积累,对他的创作具有更为重要的决定意义;他在经历革命锻炼和考验以后再从事创作,并以反映革命的实际进程为指归的特点,在一般的左翼作家中也是卓异特出、鲜有匹比的.  相似文献   

19.
历代文化名人,大都有一定的家学渊源。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曾无比自豪地宣称:“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一茅盾20岁时初出茅庐,到人才济济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一个清末就在商务编译所任职的高级编译孙毓修,看茅盾在读《困学纪闻》大为惊异,便问:“你喜欢考据之学?”茅盾答道:“谈不上考据之学,我是个‘杂’家而已。”孙更惊异,便问茅盾读过什么书。茅盾说:“涉猎所及有十三经注疏,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昭明文选》  相似文献   

20.
正唐代诗人杜甫曾说"书贵瘦硬方通神",书法家中的"痩硬"者不在少数,但在文人里,茅盾算得上是佼佼者了。传统的学书之路茅盾的祖父是个秀才,虽然多次参加乡试未中,但练就了一手好字。他把自己双勾好的柳公权《玄秘塔碑》让小茅盾填墨,还时不时亲自把笔指导。在茅盾的楷书有了底子后,望孙成龙的祖父"双管齐下",一边让茅盾继续临写唐楷,一边教他临写"朝考卷"。好学的小茅盾不怕辛苦,坚持每天练习,先摹后临,不写上100个大字决不休息。就这样,茅盾在小时候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小的他字写得有模有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