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生应该愉悦地阅读,在他们年少之时应该有一段青春的“悦读”。“悦读”从选择开始袁宏道说:“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时下也有一流行语:喜欢就好。阅读也应该是:喜欢才好。教师要做的是帮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书籍。有的学生会选择时尚类的书籍,特别是追星族们,他们常关注明星的花边新闻;有的学生会选择科普类的,这些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有的学生会选择传记类的,他们能从当中获得经验和教训,甚至是激励,我自己都一样,每读到一些名人成功的传记时,也不由激起指点江山的豪情……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不是非读名著不可,不是非读鸿篇巨著不可。一本书,只要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投入主体情感,体现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它,就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悦读”在读中愉悦听朗诵时,看到朗诵者在动情处仰起头、半闭着眼或高昂或低沉地用声音将文本诠释出来的时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悦,是他的,也是听众的。那也是一种境界,与文字共舞的境界。语调抑扬顿挫、七情上脸也是教师对文本的最好诠释,学生受的影响也最深。教师做好了,然后培养学生养成大声的、动情的、陶醉的朗读的习惯。且不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古人尚能读到摇头晃脑,我们又为何...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语文应开发以"自由表达"为核心的"阅读、观察、表达"模式的"微型班本开放课",把表达与学生的阅读、阅历紧密结合起来,激发表达愿望,丰富表达资源,开拓表达视野,变化表达形式,浓厚表达氛围,以"表达自由"滋养个体"精神自由"。一、探问:开发微型班本开放课的原因现象一:阅读内容的差异使得"要读"成为"被读"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往往能心甘情愿、兴趣盎然去读。每位教师都可能在课堂上发现过有学  相似文献   

3.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习惯,不喜欢看书;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时间看中小学生应该阅读的书却去读一些不健康的书籍;一部分学生即使看了一些书却不知道该看什么,怎样看;很多学校没有阅读课,没有规定课外阅读时间;很大一部分教师也对学生进行了阅读训练,但多数是针对考试而言。  相似文献   

4.
作为教师只读教材和教参是不够的,要想做一名好教师,还要大量阅读书籍,所以教学之余除了读自己喜欢的书之外,学生订的杂志我也经常翻阅,尤其是<中学生阅读>.没想到,就是它给了我和学生一个惊喜.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教师职业特性之一,一名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应该以书为伴。这是常识。教师,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读书范围应宽泛一些。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要读,其他种类的书籍也要读,学生们喜欢读的书更要去积极了解,教师只有靠不断学习才能与学生对话。现在,教与学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学校不再仅仅是培育学生的场所,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地方。而教师要求得发展,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就是阅读。  相似文献   

6.
现将我们在近年来加强对课外阅读指导的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以求得到同行和专家们的指正。一、在书籍的选择上把好关我们提倡的课外阅读 ,绝不是“放羊式”的阅读。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原因 ,许多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而且有些书读不懂 ,有些书读懂的往往只是文章的大致内容。有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后 ,分不清主次 ,读得乱 ,读得杂 ,只凭自己的兴趣去看。更有的学生阅读时 ,良莠不分 ,把糟粕当成精华 ,反受其害。因此 ,我们教师要在书籍的选择上把好关。1 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书籍。教师应及时了解新书出版…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一、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一、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读他喜欢读的书
  人的兴趣爱好不同,阅读的选择自然也就不同。如果我们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他自由地选择他喜欢的书,让他享受阅读,他怎么可能不喜欢读书?  相似文献   

9.
经常有学生问:“我十分喜欢阅读课外书,为什么考试中的阅读老考不好?”也有学生问:“我每篇课文都很认真地读了,为什么阅读成绩上不去呢?”是的,为什么认真读了,学生成绩还是上不去呢?  相似文献   

1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而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使阅读"活"起来,让个性化的阅读充满生命的灵性。  相似文献   

11.
<正>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世界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快乐阅读就是让孩子亲近书、喜欢书、亲近阅读、喜欢阅读,然后习惯阅读,最后才是享受阅读。可现在,功利性阅读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孩子们为了分数去阅读,为了考试去阅读,为了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去阅读,这使得他们很难沉下心去感悟、去欣赏、去快乐。孩子们渴望自由阅读,渴望快乐阅读,渴望在书海中心驰神往地交流与共鸣,渴望享受一种精神上的快乐——阅读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一、为学生创造“自读感悟”的机会 阅读是一项来自心灵的活动。作为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应该支持他们个性化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创造“自读感悟”的机会。如教《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时,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也可以放声读,也可以与人合读等等,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发现,去体味,  相似文献   

13.
一、为学生创造“自读感悟”的机会 阅读是一项来自心灵的活动。作为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应该支持他们个性化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创造“自读感悟”的机会。如教《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时,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也可以放声读,也可以与人合读等等,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发现,去体味,  相似文献   

14.
王其华 《师道》2012,(9):33-34
一直有个困惑,就是许多教书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写作?尤其是很多语文教师也远离阅读和写作。现在虽然许多学校大力倡导师生读书,营造阅读氛围,提供阅读书籍。但是为了读而读、读而不思、读而不写、读而不用,把读书当成功利需求和外在包装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一、在言语实践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感只有在言语主体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中才有可能产生。从某一个角度说 ,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样做能使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发生浓厚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奖赏”的倾向性。所以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 ,要让学生自己充分地去读 ,去感受 ,甚至对着课文苦思冥想 ,有所体验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如《当飞机遇险的时候》第二自然段 ,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划出表现情况十分危急的词句。这一学习是教师把自己获得的语…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强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正确引导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今年暑假,湖北省丹江口市教育局组织工作人员,对该市城区中学的近两百名中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课外读些什么书?书是谁推荐的?购书钱从哪里来?结果表明,中学生最常读的书籍是文学和历史类书籍,阅读中重视“名牌”和“精品”,整体倾向比较健康。不过,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数量有待增强。徐媛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她从小喜欢阅读,凡是“目所能及”的书,她都千方百计地纳入阅读计划,尤其喜欢文学类作品。不过,自从升入初三,她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读书了。因为学校禁…  相似文献   

17.
《巨人的花园》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自由阅读,感知形象以“你喜欢童话中的巨人吗”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初步感知巨人的性格特征。此时,学生对巨人形象的认知是多元的,有的讨厌巨人,有的喜欢巨人,也有的能认识到开始时巨人令人讨厌,后来变得叫人喜欢了。然后让学生标画出能阐明自己观点的重点词句。二、读中品评,想象画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对标画的内容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朱洪水 《语文天地》2009,(11):13-15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 笔者任教学校是一所地处山区的初中学校。笔者担任语文教师十余年来,一直尝试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一些文学名著.以拓宽视野,提高文学修养,如《骆驼祥子》、《青春之歌》、《少年维特之烦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都是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但近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低了下来。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指导学生阅读,首先要保证学生在阅读时保持平静的心态,切忌浮躁心理,这样才能真正看得进去。其次,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多传授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推荐经典好书,让学生喜欢读、喜欢悟。再次,注重日常积累,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概括归纳等能力。教师要设法激励学生广泛阅读,让书籍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好伙伴。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 《广西教育》2006,(7C):34-34
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袁中郎曰:“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