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却"、"倒"、"但是"在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都有所不同,它们都有转折意味,"但是"所表示的转折程度比"却"、"倒"强."却"、"但是"多用于书面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倒"的句子多表示说话人持不同主观态度的语气,"但是"只表示说话人对事态的客观叙述.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众多关于科学技术反思的潮流中,海德格尔的技术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到的视角,即从存在论上探讨技术的本质.海氏的存在之思乃至由存在之思所引发出来的真理之思构成其技术之思的出发点和主题.无论思维路数还是内容本身,我们都可见出海氏技术之思与存在和真理之思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决定了海氏技术理论的独到性,亦决定了其技术理论的深刻性.探讨这种关联,对于理解海氏技术理论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称呼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同时,称呼语又是一个敏感开放的词汇系统,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称呼语意义的变化.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小姐"这一称谓语的使用及其含义的演变是社会变迁的结果,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通过"小姐"的几多沉浮而反映出来,并由此揭示了称谓语的变化与社会各因素之间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关于"和谐人格"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提出了"和谐人格"的概念,其内容是指人们在心理、伦理、法律、经济等方面一系列的素质与品质的综合与和谐,是个体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人格,是一个包含"心理人格"、"道德人格"、"法律人格"和"经济人格"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动态的矛盾统一体;论述了"和谐人格"的形成是"知情意行"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以及"和谐人格"是"真善美"的一体化,以启示人们应在长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培养与塑造高尚的"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5.
“多予”、“少取”是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基础,但仍是只“治标”,不“治本”。只有坚持在“放活”前提下的“多予”、“少取”,才能做到标本兼治,“放活”是根本、是关键。而要“放活”环境,最主要或最需要的是做到三个“搞好”,即搞好乡镇行政体制、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说,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诸多事实表明,一些自然资源富集的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因此而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表面上看,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资源诅咒".本文在对欠发达资源富集区以及"资源诅咒"、"荷兰病"效应做了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选取贵州省毕节地区作为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典型实例,对该地区1996年~2005年采掘业和制造业产值及其从业人员数、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等指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经验判断,结果表明该类地区具有陷入"资源诅咒"困境的可能性.然后在对经典"荷兰病"模型做了一定改进后,利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结合毕节地区1996年~2005年资本投入数据,对其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做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终将遭遇"资源诅咒"困境的假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现代汉语中,"好容易"和"好不容易"以及"好热闹"和"好不热闹"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试图从语音形式和语法结构的规律,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使用的范围.并运用信息论中的否定羡余理论和元语言理论试图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绿色"辨义:从感性直观到知性分析再到理性综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视觉、联觉、象征三个方面论述了"绿色"的感性直观的含义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从优先考虑环境属性的角度阐明了"绿色"的知性分析的含义节约、回用、循环;并在感性直观、知性分析含义的基础上,厘清了"绿色"的哲学意蕴生生、协变、臻善.  相似文献   

9.
"无异化的技术":可能抑或不可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指向技术异化的不同取向的技术批判,在某种意义上是以"无异化的技术"为相同诉求的不同形式.但是,由于技术生成中生成着"限定"自然(物)的"禀赋"与不合自然(物)"本质力量"的内在悸论性规定,使技术内在着经由"谋算"自然(物)中介的"限定"人的规定性由于为弥补因人的"理性不及"而导致的技术的必然缺陷,生成着将人构成于技术的必然性;由于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属人中介之技术的辩证运动,必然"扬弃两极","表现为主体",使人的意志与行为的自由浸透着技术的"限定";由于技术社会运用中的社会分工必然导致人的"活动固定化",群体利益冲突性与社会形态历史性必然导致技术运用的社会效应合理性的非普遍性与非永恒性,使技术的社会效应形态展示着对人的现实的普遍的永恒的"限定"等,因而"元异化的技术"不具可能性.因此,我们不宜追求"无异化的技术",只宜"接纳"异化的技术,遵从以异化技术克服技术异化的必然规律,确立合民族现代化诉求方向的技术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从其产生以来,自然界是否存在客观辩证法问题一直是争议的核心。辩证法概念发展的一般哲学史含义同德国古典哲学的特殊转义是造成自然辩证法概念理解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哲学史背景下对辩证法概念进行文本学考察,是判别自然辩证法概念真实含义及其合理性的最可靠依据,是深入进行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前提,是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完整性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