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臻娜 《考试周刊》2015,(22):18-19
本文通过对李商隐《夜雨寄北》三种英译的对比分析,展示了具有中西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所呈现的翻译活动的差异,探讨了译者文化背景差异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以为唐诗英译的进一步发展积累经验、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翻译的审美再现包括人物形象美、叙述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通过比较《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发现,由于译者原则不同,杨译忠实于原文,有利于爱好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语学者研究;霍译则更加顺畅,容易为普通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3.
根据翻译美学原理,文章从美学视角分析和阐释《红楼梦》及其英译本,对原作与译作的审美要素进行了比较和研究,从而认识作者与译者的审美情趣,评介译者再现原作丰姿的手法与功力,探索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的规律,试图从《红楼梦》研究的困窘中体现其美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英语言文化大相径庭,两个文化群体审美倾向有异,要实现对等转换,译者就得有艺术性创造发挥,尤其是文学翻译,而艺术性讲究的是美,所以,翻译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罗慕士译本对《三国演义》的音韵美、形式美和形象美作了逼真的传译或创造性的转换。从中可以看出,典籍外译要求译者对两民族的语言、文化和文学有高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5.
儿童诗歌的读者对象主要为儿童,它是为儿童创作,适合儿童朗读的诗歌.这一点既决定了其用词和文风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也决定了儿童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考虑到读者群体的特殊性.该文将从读者主体性角度出发,探索儿童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实现对原文意境美、动态美和音乐美的最佳保留,如何最大化地满足儿童的审美习惯和心理需求,如何在最大限度上照顾儿童的情感体验,呵护儿童的细腻童心.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A2):17-18
文学翻译是一门美感艺术。本文主要从文学翻译中的语言美感出发,从词汇、声韵和修辞三点分别解析文学翻译别于非文学翻译的艺术美感,在体会语言美感的同时,详述译者对各个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加深对文学翻译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英语圆周句包含一种悬念美,汉译时译者应保留英语圆周句的悬念美,译者可以采用原序翻译及巧用标点符号的翻译策略来保留英语圆周句的悬念美.  相似文献   

8.
许渊冲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的理论和他的美学探索,说明在诗歌翻译中,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同时,译者的创造性在诗歌翻译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译者创造性的翻译,可以打破中西方文化障碍,使原作和译作在深层次上得到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许渊冲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的理论和他的美学探索,说明在诗歌翻译中,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同时,译者的创造性在诗歌翻译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译者创造性的翻译,可以打破中西方文化障碍,使原作和译作在深层次上得到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贾宝玉的服饰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丰富的中国服饰文化。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服饰有着不同的审美体验和主观审美差异。在英译贾宝玉的服饰色彩、质料、款式时,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和英国翻译家霍克斯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不一样的服饰美。  相似文献   

11.
受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思想影响,有些学者和译者认为诗歌不可译。本文以《木兰辞》两个英译本为对象,对比解读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从而证明诗歌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2.
王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14(5):124-125,129
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Lieder),在人类音乐史上闪耀出夺目的光芒,被冠为"歌曲之王"("King of the Lieder"),留下了具大的音乐财富。文章以《天鹅之歌》中的《小夜曲》为例进行分析,以点带面,阐述舒伯特艺术歌曲(Lieder)的魅力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了解和学习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同时对加深了解18世纪的欧洲古典音乐以及对欧洲古典艺术歌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至今,屈原的故事仍然在广为流传,屈原仍受到百姓的敬佩爱戴,百姓爱的是他身处逆境仍心系百姓。他的《离骚》世代传唱,不仅是因为《离骚》中的深刻内涵,更因为通过离骚,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屈原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他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王士禛作为康熙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不仅在歌创作上标举神韵,而且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理论,这套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诗学,其门人和弟子将其概括为"神韵说"。"神韵说"在当时指导了一批诗人的创作。"神韵"是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独特的艺术品质,是一种追求缥缈、自然、清远、典雅的美学倾向。"神韵"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由来已久,钟嵘的《诗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和严羽的《沧浪诗话》都对"神韵说"的最终形成和系统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润腔"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特殊风格,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被称为"韵味"。韵味的价值是以"独特性"为准绳的,是建立在中国民族歌唱艺术及其生存背景上的。演唱者的艺术再创造就是根据作品所表达的情境,在不改变音符和基本节奏的前提下进行多样化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歌剧opera ,是指台词全部或大部用人声演唱加上乐器伴奏的戏剧作品。歌剧又分为正歌剧operaseria与轻歌剧operette两种体裁形式。约翰·施特劳斯的三幕轻歌剧《蝙蝠》 ,是轻歌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从中可以感受到轻歌剧的无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借鉴了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的音乐素材,第一次采用多乐章、大乐队协奏的形式,首开用二胡来拓宽了二胡的表现力,提高了二胡演奏家驾驭大乐队的协调能力。具有高亢激昂的京风,细腻隽永的书韵以及古朴典雅的琴味,富有中华民族音乐特有的民族气质,是具有博大精神境界中的民族神韵。  相似文献   

18.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文献之一,其中"君子"一词出现的次数多达百余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君子"思想在其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价值.通过对"君子"词义的梳理,探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所具有的标准,进一步把握<论语>中"君子之道"的内涵与实质,最终落脚于君子在价值追求层面所彰显的人格魅力,这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深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以作者的亲身感受讲述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如何演唱舒伯特的《小夜曲》,包括舒伯特创作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曲作者本人的介绍,也包括实际学习中的具体步骤。此篇文章,探讨了在学习演唱舒伯特《小夜曲》时,普遍存在的艺术表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的艺术语境中重新思考“意在笔先”和“趣在法外”的关系对于我们的创作实践和审美活动不无裨益。它要求我们在创作实践和审美过程中既要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增强艺术感受的能力,更多更有效地参与艺术实践,不断钻研创作技巧,更细致地观察和体验外在于主体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在创作一幅特定的艺术作品之前一定要有特定构想,做到“意在笔先”,有的放矢,在创作过程中将“心中之竹”通过手中的笔、墨、技巧化为“手中之竹”,心手相应;同时,又要不局限于这一创作构想,在创作和审美过程中不断发展、超越作者的创作初衷,有时可以有意识地根据艺术创作的材质加以利用,甚至将创作时间和环境、展览时间和环境,与观众的互动等因素考虑进去,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创作和审美过程中的“偶发性”因素,有利于扩大我们的视界,使艺术自由化、民主化,达到“趣在法外”的化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