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娟花 《大观周刊》2012,(43):388-388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程贵荣 《大观周刊》2012,(36):120-120
教学情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于复杂的地理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知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3.
邱善海 《大观周刊》2012,(1):152-152
情境体验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或是引入一些生动或是具有情绪色彩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以此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和学习内容,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心理机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感情是情境体验教学的核心。像音乐欣赏、绘画、体操、讲故事、角色扮演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使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本文则在此基础上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效践行情境体验教学的方法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4.
季敬楠 《大观周刊》2012,(51):356-356
体验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的一种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教育教学的视角,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不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肉体,它是认知和情感形成的基础性核心,是我们和环境互动交流的支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身”体验,将身体、动作融于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效果。科普场馆中的一些互动展品,是真实情境的直接反映或模拟,是典型的具身认知环境。本文以具身认知理论和活动设计为主线,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首先分析具身认知理论对科普场馆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挖掘其教学价值;其次通过阐述具身教学的基本内涵,分析具身教学的要素并提出具身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第三,以仿生机器人制作活动为例呈现出一个完整清晰的具身教学活动案例。  相似文献   

6.
梁书革 《大观周刊》2012,(12):261-261
1教学情境应着眼于现实生活、跟学生实际紧密联系 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课本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陈祖梅 《大观周刊》2012,(25):265-265
创设良好的英语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引入和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主动具体的场景,即趣味性、合作性、生活化和活动化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尚仙藕 《大观周刊》2012,(51):475-475
《思想品德》阳光课堂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从激发兴趣、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生活化课堂、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关注学生情感体验、重视教学评价、学法指导方面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实现思想品德阳光课堂。  相似文献   

9.
张美玲 《大观周刊》2013,(10):219-219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是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明确问题,进而愉快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内容巧妙地融合到一定的问题和学习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对学习情境的感应,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相应的问题意识,自主地或在教师地引导下,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通过教师恰当的问题启发,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建构学生自己的数学理解。  相似文献   

10.
张均 《大观周刊》2012,(39):144-144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从激发兴趣、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生活化课堂、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关注学生情感体验、重视教学评价、学法指导方面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实现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从而搞好思品课堂教学,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张平 《大观周刊》2012,(12):311-312
在新课改学科教学中,存在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因此应把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同课改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让教学情境回归生活,重视课改工作中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究其原因: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曾说过;  相似文献   

12.
王艳辉 《大观周刊》2012,(26):195-195
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凸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就对关注学生发展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的实践与探索,谈几点体会。 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问题情境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联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世界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逐步领悟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感受成功,增进自信。”突出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其中问题情景放在首位,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情境,挖掘新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素养,注重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创设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能看到但必须跳一下才能够着,得到了又有新目标出现”的情境中,让学生数学学习空间逐步扩大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华 《大观周刊》2012,(3):231-231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情感认知成长和成熟的关键时期,而情感是影响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这一过程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武丽 《大观周刊》2012,(49):252-252
初中数学具有科学性、抽象性、严密性的特点,学生学起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恶数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一条有效途径.情感是师生心与心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杨训 《大观周刊》2012,(28):292-292
在地理新课程改革中。迎来了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到学生学习方式,从课程理念到评价机制的全面革新。情感因素对教学具有巨大的作用。情境体验教学是萌发的多种教学理论中的一种,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情境体验教学,创设了多种有效地教学情境,收到不错的地理教学效果。本文将对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实施进行研究,提出情境体验教学较为系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张红 《大观周刊》2013,(2):126-126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重视情感教育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规模迅速增长背景下,探究360度全景知识类短视频情境中的用户具身体验与内容认知间的动态交互机制,对有效提升其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从用户具身体验与视频内容认知两个维度出发构建编码框架。在此基础上以Bilibili网站360度知识类短视频用户发布弹幕为数据来源,使用认知网络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编码并构建用户认知网络,剖析具身体验与内容认知维度下不同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并基于时间序列探究用户认知网络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用户具身体验与视频内容认知关联,具身体验维度参与、在场与内容认知维度关注剧情、关注结果认知元素关联度最高。不同时间段内用户认知网络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过程中,用户明显增强了深层内容认知元素的关注和具身体验的调用,认知节点的关联深度与复杂度逐渐上升,体现了视频观看过程中认知建构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在兴趣教学法中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美术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始终以激发学生美术兴趣为前提,密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和谐教学情境,让孩子们在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创作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相似文献   

19.
周玉梅 《大观周刊》2011,(26):180-18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品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多年来的教学表明.中学生不仅富于情感.而且往往情感胜过理智。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如果只有认识,没有情感,认识就不可能转为行为.学生只有在有了明确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时,才会形成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体验.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对于语文课堂效率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