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课课外延伸活动",不是一节节"课"和一个个"活动"的形式或内容的简单行动或展示,而是切实依据学校原有的德育实践和特色活动基础,以及针对学生发展实际的、立足品德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学生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方法体系和实施途径的系统践行,旨在探索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由"死"的课时(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外(校外)的"活"的生活践行,以真正实现对儿童的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让儿童能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得到发展与成长.  相似文献   

2.
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赋予新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应从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学生的德育不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还应该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延伸和生活化德育教学,把实践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会,做到课内教育,课外延伸,教学与生活相融,让学生实践体验,知行合一,真正提升学生品德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各种主题活动,将审美由课堂延伸至生活;展开阅读成果交流,将阅读由课堂延伸至课外。以此拓展学生的审美领域,使语文美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发挥。  相似文献   

4.
诸庆  钱燕萍 《文教资料》2011,(24):176-17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品德课程具有"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的特性,品德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践行,将课堂内外的生活沟通起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生活实践。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与践行是"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除了课堂应传授的书本知识外,还应重视学生课外的看、读、听、写等知识的渗入。课外知识的延伸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指导学生地理课外“看”“看”就是指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关心身边发生的事件以及政治热点问题等。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运用课内学过的地理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最后能提出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法。如课本中出现流经城市的主要河流被污染的问题,笔者就举附近的河流(温瑞塘河)为例,让学生去观察,然后归纳出污水的来源。几天后,学生归纳出几条:①粗放型家庭手工业的污水;②设施不…  相似文献   

6.
品德课程教学的“课后延伸”,是指循着课内教育主题深化的脉络,继续向课外时空延伸,让课程去追随学生的生活,使品德教育流程或明或隐地贯穿于学生课内外的所有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专家理论的指导,我认识到密切联系生活在品德教育上的重要性,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措施和教学内容,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逐步树立了生活即课堂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谭敏丽 《现代语文》2010,(6):138-139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一线教师已充分认识到了“用教材教”的含义。我们的语文教材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要把课本教好、课文学好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显然也是不大现实的事,于是课外资源的拓展与延伸就成了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似乎少了课外拓展与延伸这一环节,课堂就不是完美的课堂,教学就不是成功的教学,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一堂课的成功在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可以说,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全部课堂。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并引导学生的幸福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可从教学过程注入生活元素,引领学生生活;让学生进行情境体验产生情感的高度共鸣,激情生活;课内知识辐射到课外活动,提升生活;时事新闻驻扎课堂活动,关注生活;动静结合信息化手段得到充分利用,践行生活。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品德课程具有"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的特性,品德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实践,将课堂内外的生活沟通起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生活实践.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是"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而,我在教学中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遵循儿童特征,突显作业的趣味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  相似文献   

11.
作为《品德与生活》这一全新课程的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活动把学生的生活引入课堂,在课堂中引导生活、发展生活、提高活动的实效呢?经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只有把握课程的性质,巧用、活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富有变化发展的活动舞台,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几点做法:一、敲响生活之音,追求“润物无声”的意境“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首要特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避免纯学科化的品德教育和生硬的说教,淡化教育痕迹,…  相似文献   

12.
<正>儿童问学课堂重塑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是一种相互启思、相互作用的新课堂样态。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基于学生的问题,通过“问”去确定和延伸“学”的内容,在“学”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问”与“学”在循环中获得新旧知识的链接和内化。儿童问学课堂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好问、善问、勤问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思维是抽象的,用柏拉图的话来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思维能力的这种特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从生活美学视域出发,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生活美学“参与性”与“介入性”的优势,引领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深化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推动他们主动接触、传播和践行传统生活美学,实现教学效果由课堂内向课堂外的延伸,促进学生树立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走近科学——让科技活动成为科学课的延伸,是开展科技活动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科学课的教学为科技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活动的开展又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将科学课的教学与科技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锻炼;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走近科学,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虽然课堂上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情感的内化,但怎样才能使学生快乐地将课上所学真正落实到平时的生活中?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课外延伸,可在教室外进行教学,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另外注意课程的活动与学校各类教育活动进行有效整合,如结合  相似文献   

16.
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走近科学--让科技活动成为科学课的延伸,是开展科技活动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科学课的教学为科技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活动的开展又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将科学课的教学与科技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锻炼;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走近科学,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一改课堂原有的教学弊端,使品德教育真正“生活”起来、精彩起来,让活动和探索贯穿的课堂,成为学生成长过程真正的需要。本文拟从执教《平安回家》的教学体验,来阐述笔者的一些感触。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它引领学生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如何架起品德课程与儿童社会生活的桥梁,让品德课真正社会起来,让品德课堂真正焕发出生活的光彩?社会调查,不失为有效的教学载体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特别强烈.调查,这种社会教学活动能紧密地联系儿童的生活,创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激发儿童主动探索的内驱力,激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使品德教学真正社会起来.  相似文献   

19.
李香 《成才之路》2012,(34):96-9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鲁洁教授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还指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由此可见,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是儿童们的社会生活,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感受、理解和掌握道德与社会规范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努力使教学回归生活,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并鼓励他们运用在课堂中所学的。品德和见识去挑战社会品德,形成自己的良好品德,真正实现品德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走近科学——让科技活动成为科学课的延伸,是开展科技活动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科学课的教学为科技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活动的开展又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将科学课的教学与科技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锻炼;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走近科学,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