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农民环保法律权利配置为视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农村的工业污染、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对农民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产品的安全构成了威胁.现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仅主张农民作为义务的主体,难以发挥农民保护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农民是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有权管理自己的环境,他们应当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2.
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龙海市生物质能源丰富,但消耗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规模养殖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的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既浪费了生物质资源,又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和水体;落后的用能方式也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浪费;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关键,也是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有效对策。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村能源供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资料显示,时下农村依然有3.6亿多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1/5的耕地受到污染,而耕地的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农用化学品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每年至少造成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威胁。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农村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而是一个文化和观念问题。农民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力量。但是,广大农民环保法制观念淡薄,生态意识不强,就地焚烧秸秆、不捡净残膜、偷伐树木、乱建畜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村地区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环境日益恶化,不仅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逐步改善农村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使农村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环境的改善,进而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本文采用实地走访的方式,针对西南地村的农村垃圾处理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以此为例,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问题及应该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的环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源是粗放式农业生产、畜禽养殖、乡镇企业、农村生活产生的污染和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农村环境污染已经给处于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供给不足。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必须重视农村环境保护的基础体系建设,有效控制乡镇企业污染,推广生态农业,加强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加大农村环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多方面采取措施,保护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向城市而出现的新的社会群体。对罗城县留守儿童的调查表明,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健康、安全、教育、心理等方面问题。努力通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心、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开展多元化社会教育等途径,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影响农民生活的主要“瓶颈”之一。如何有效地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成了当前讨论的热点话题。客观地总结我国明清以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实践,对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村弱势群体实质上是环境弱势群体,表现为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弱势等.环境劣势使农民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制约了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扶助农村弱势群体在于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着眼,制定保护农民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建立农民利益诉求与维权的机构和机制,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等.  相似文献   

10.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介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农民个体小生产之间的全新的生产方式,它的出现弥补了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增强了农户在市场中的地位,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备受学术界关注。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主要为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放置在生态人类学的视野中进行分析,从人们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不清以及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层面解析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原因。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一个涉及多层面的综合过程,而开发当地有关生态保护的地方性农业生产知识,不失为一个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的扩张、现代工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的欠缺,农村水环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水污染也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湖州农村水环境主要存在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农村工业点源污染(乡镇企业排污)、农村生活排放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市场政策失灵以及工业化进程加快等原因引起。对此,可以从低碳理念出发,从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综合治理、政策体系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水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了2000-2006年间影响巢湖水质的社会经济因子,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五年巢湖水质的污染状况进行了预测.以期为巢湖水污染治理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巢湖COD的排放,主要受流域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其次受农村人口的生活中产生的污水排放的影响;TN主要受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的影响;TP主要受城镇、农村人口的生活废水垃圾排泄物的影响.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未来五年巢湖水质有望好转,但是湖区水质TN、TP指标仍介于Ⅳ~Ⅴ类之间.因此,今后巢湖水质的主要污染物是TN、TP,而农业和城镇、农村人口的生活废水排放将成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必要采取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含磷商品的使用、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尽可能的集中处理等措施有效控制巢湖的水质污染.  相似文献   

14.
当前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及土壤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措施:一是确立全社会的大环境意识,采取综合的生态环境整治措施;二是重点防治土壤污染;三是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四是调整工业结构,改善大气水体质量;五是调优农业结构,增加绿色产业比重  相似文献   

15.
声环境质量的好坏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状况.本文根据蚌埠市声源状况监测结果,分析了影响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噪声源(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和工业噪声)和造成噪声污染的因素,提出了控制噪声对策、措施和建议,为改善蚌埠市声环境质量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落实这一战略部署必须借助有效的载体着力破解阻碍发展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发端于浙江的特色小镇克服了"产业园"等发展载体功能单一的弊端,把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融为一体,不仅关注产业集聚,同时还关注人口的集聚以及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匹配;其本质上是一个特色鲜明、环境优良、具备完整城市功能、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方向的"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的空间载体",是"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平台。理论上,特色小镇可以定义为"具有明确且独特产业和文化定位,拥有良好生活和生态环境,具备完整城市功能的最基本的空间单元"。因此,它既是承载人才、资本等高端发展要素的有效载体,也是我国城乡空间布局中一项重要的"节点"创新;不仅可以布局于城市和郊区,更可以灵活地布局于农村地区,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成为打通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空间支撑节点,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但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渐渐引起各方面的注意。由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复杂性,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依然存在,多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健康,而且最终通过水、土壤、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影响到环境总体,造成整体环境的恶化。因此,笔者以社会学的视角,用城乡二元结构、环境不公等理论来说明农村污染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政策。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和内在统一性,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文章通过对黄山市11 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旅游村进行实地调研,从经济贡献、社会文化贡献、生态环境贡献三个方面研究了黄山市乡村旅游对美好乡村建设的贡献效应.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发展对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是促进皖南区域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乡村集市转型迟滞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场的兴起与转型对社会结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历史上制约传统集市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因素主要有土地制度、专制控制、地理环境和人口压力等方面。今天中国乡村集市转型的迟滞,一方面是由于乡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对低下;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现代产业部门和城市转移遇阻的情况下,只能利用集市等传统经济部门寻求生计,这是当前中国乡村内卷化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