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老子》一书中“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两命题,不仅仅是老子辩证法的体现,而且蕴含了颇有深意的美学韵味。本文从释义的角度出发,分别探寻了“音”“声”及“大音希声”在《老子》中的本意,进而剖析了“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单调的、无节奏的是“声”,复杂的、有节奏的是“音”0“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即不是单调的声音。“音声相和”和“大音希声”这两个命题构成了老子音乐美学的思想。老子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加以集中地阐述,对后世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九六二年版(以下简称“初版”)第345页,在注释《老子》第二章“音声相和”一句时说:“音,单音。声,和声。”第909页,在常用词“声”字下辨析“声”和“音”的词义时又说:“‘声’和‘音’是同义词,但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声’往往指一般的声音,‘音’则往往指乐音。……在音乐上,‘声’和‘音’也有分别:声指乐音的高低旋律,音指各种乐器的配合。所以老子说:‘音声相和’。”  相似文献   

3.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评说《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能偏离这个核心。《老子》论道,涉及音乐的话虽然只有四旬,却体现了“道”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道”的音、声外现的思想。“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审美的至高境界;“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审美的标准;“五音令人耳聋”是《老子》的音乐批判的准则;“乐与饵,过客止”是《老子》的音乐审美追求。这四句话共同体现了“道为乐魂”的音乐美学思想。“道为乐魂”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龙启瑞在《古韵通说》中用“转音说”,即双声关系解释先秦诗文中的特殊押韵情况。龙氏的“转音说”,即传统小学中的音转,而非为龙氏独创,但表明音转问题与声纽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勇敢的过程     
今天下午,我带孩子们复习《看朋友》的音乐游戏。当轮到朱刚作客人时,在孩子们“今天天气好,我去看朋友,嘭嘭嘭嘭嘭”的歌声中,这个全班有名的调皮大王,一个大转身,就敲响了班上最文静也最胆小的小婕儿的“门”。“你是谁?”小婕儿悄悄地问了一声。“我——是——大——灰——狼!”朱刚故意拖长了音腔,做出一  相似文献   

6.
诗词是由情感而产生的。陆机《文赋》说“涛缘情而绮靡”;诗词又是和理性分不开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序》)。古人诗与乐分不开,谈音乐的理论也完全通于诗歌。《礼记·乐记》说: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7.
《乐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它通过对音乐的本质、音乐创作的目的、音乐的美育作用、音乐与政治、社会生活等问题的论述,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音乐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基石。 一、音乐的本质在于表达感情 《乐记》一开头就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  相似文献   

8.
《乐记》音乐思想的儒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记》是我国汉代的一部音乐论著,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音乐思想、音乐美学的许多重大问题,在我国音乐思想发展史上有深远的影响,探讨和研究《乐记》的音乐思想,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将有重要意义。现存《乐记》的篇幅中,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的本源与本质。《乐记赠首说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放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成羽族,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盛者,其声味以杀,其乐心感…  相似文献   

9.
公孙尼子的《乐记》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音乐美学的专著。其《乐本》篇论述“乐”产生的根源曰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 ,其声口单以缓 ;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 ,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 ,感于物而后动。由此可见 ,公孙尼子认为“乐”之本源是“物”。这里的“乐” ,是指“…  相似文献   

10.
借助音乐,由情入境。音乐,是最能拨动人的心弦的艺术,在引起人们相似的情感体验等方面,有着“比词本身大百倍的力量”。课堂上播放与所教课文有关的乐曲,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从而人情、人境、会心。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播放歌曲《歌唱敬...  相似文献   

11.
一夜已过去。这个世界天天忙碌地旋转着。每一天都有星星升起又落下,每一天都有一大堆歌手继续扯着嗓子唱他们的歌。而再也没有你的身影。你的生命终止了,在这个世界上再也听不到你的新歌。和A—Mei合唱的那首《最爱的人伤我最深》在各大排行榜上势头正焰时;《口是心非》专辑刚刚推出四天,余音尚还袅袅,你竟已无声地走了。乘着风走的?带着你的音乐?二在喧嚣的世界中你歌唱着生活。你歌唱过“大海”,歌唱过“一棵秋天的树”,还有那“一天到晚游泳的鱼”;你憎恶丑恶,你说“因为征战杀伐我快要没有朋友”,你说“不要束缚只要自由自在”……音…  相似文献   

12.
<正>《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人事,探讨音乐理论,挖掘音乐新人,展示音乐成果为宗旨。50年来,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获得了众多业内权威专家的首肯。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全新改扩版为半月刊,开本为国际大16开、页码为128页,读者面向音乐从业者、音乐研究者和音  相似文献   

13.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与艺术创作及批评的重要概念,在被普遍认为是形式自律论音乐美学著作的《声无哀乐论》(下文简称《声论》)与儒家他律论的音乐美学体系中都有诸多关于“和”的论述。尽管嵇康之《声论》看似与儒家音乐思想相对立,但在“和”的观念上又有许多相通之处,这也恰好体现了嵇康与儒家在美学思想深层次上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4.
《乐记》奠定了中国音乐美学的基石,其系统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试图对其中的“声”、“音”、“乐”三个概念进行思辨,尤其对“乐”的审美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对《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给以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5.
当演唱者从演唱自然声区的音转换到高声区的音时,发声就会感到不顺畅,声音突然变得纤细,音色发暗,或者声音不容易发出来,常常会因控制不良而出现破音,有的高音根本上不去,好像遇到一个“沟坎”。这种现象在声乐教学中称它为“换声点”。“换声点”大部分人都会遇上,那么解决方法有:  1.将“换声点”前移  在练习中可以采取提前改变发声器官的组合状态。有的人能无异样地从中央C往上唱到c2,那么便可以从d2开始,调整其发声操作方法,也就是将“换声点”前移,来达到“换声点”以后的声音统一。比如:中声区向高声区转换,自然…  相似文献   

16.
一、释“德音”“德音”一词在《诗经》中一共出现十二次。毛《传》在《邶风·日月》中单释“音”为“声”,却不连释“德音”,也不再为《日月》以外的“德音”作诂训。郑《笺》的解释则相当纷纭,几乎没有一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韵学的开创者,其入声理论集中体现于《音学五书·音论卷》。对《音学五书·音论卷》的入声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概括出关于入声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古人四声一贯”“入为闰声”“近代入声之误”。其中,“古人四声一贯”指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诗歌韵文中互相通贯,“入为闰声”指入声是平、上、去三声的变声,而“近代入声之误”则是顾炎武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时光的罅隙中呼吸一种声音,然后在音乐里安眠。这是一辑歌手Sammy和她带来的全新音乐,旋律有如深海里鱼儿吐出的泡泡,一颗一颗地渐渐地浮出水面,意境无际无边。恬恬淡淡的横笛、古筝,来之无处,去之无形,古典而东方的韵味,犹如空灵的露珠在空气中滑落,却丝丝入扣;而最终一切又转落到Sammy清亮的声音上,浅吟低唱,就算高亢也显得万分宁静,像是在呢喃,交谈。Sammy用她精炼的音乐语言来完成一次不动声色的蜕化——真正的热烈与真挚,回归到极至,都有一种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一切都源自Sammy对它们进行的全新演绎《。那一天》《、黄昏》…  相似文献   

19.
(三)关于左手技法的研究1郾按音:按音是琵琶演奏过程中左手的基本方法,也是左手指法最为重要的指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石蔚的《琵琶按音的三种方法》;林石城的《按音》;周谦《浅谈琵琶演奏的和弦按法》。石蔚先生在文中从音乐的本体出发,提出了三种按音的方法,即“实音”的按法;“动音”的按法和“静音”的按法。三种不同的按音方法所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是不同的。认为音的按法应根据乐曲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按音方法。林石城先生在文中详细地阐述了左手在一条弦上、两条弦上、三条弦上和四条弦上各自不同的按音方法与力度以及初学者容易出…  相似文献   

20.
《乐论》是我国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后期出现的一部论乐专著,作者荀况。它从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教化作用以及两种相互对立的音乐等方面阐述了儒家“乐教”的观点。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又大大发展了儒家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因素。郭沫若先生曾指出荀子是一位富有独创的大儒。《乐论》一文是荀子为反驳墨子的《非乐》而作,它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前人,有许多观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音乐界和文艺界产生过不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