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2001年7月13日晚,在北京申奥成功的历史性时刻,许多新闻媒体作出了最快速的反应,在第一时间向读者报道这惊人喜讯,不约而同发出了“号外”。一时间,在沸腾的人群中千万双手在争抢,汇成了激情时刻的一景。 “报纸在固定出版期编号发行以外,临时出版的单张”谓之“号外”,通常用于急需报道的特别重大的最新消息。据记载,我国报纸最先发行“号外”的是上海出版的《字林西报》和《晋源报》,时间为1883年。1884年8月6日晚7时,《申报》也出版了它的第一份“号外”。这些号外的内容均为战事消息。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事业大发展,一些重大历史性事件发生之时,都有新闻媒体抢发“号外”,而这次的申奥成功,更是引发了“号外”发行又一“之最”。 下面是我们搜集到的报道申奥成功的一些“号外”及相关的策划、编辑故事。 让我们一道来为新闻史加页!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神舟五号”举世瞩目的航程,中华大地成了号外的海洋,各家报社都不约而同、争分夺秒地将印刷精美夺目的号外散发到大街小巷,电子媒体的报道中也频频出现一张张号外在人们手中传递、挥舞的画面  相似文献   

3.
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引发了新闻媒体滚动式、密集型的报道,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报纸纷纷推出号外。在报道中,新闻图片以绝对优势构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其中有关宇航员杨利伟的图片更是占据显著位置。从报纸上的新闻图片可以看出,在奉行宣传英雄人物的主旨的同  相似文献   

4.
2001年7月13日晚北京申奥成功,为了抢在第一时间向读者报道这一特大喜讯,许多报纸使出浑身解数,出版发送“申奥号外”,表现出极高的政治热情和极强的新闻敏感。可有一些媒体的具体做法明显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 首都某报的“号外”提前一天多就印好了。12  相似文献   

5.
明铭  文建 《新闻记者》2004,(3):57-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邓小平逝世(1997)、香港回归(1997)、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1999)、北京申奥成功(2001)、神舟五号发射成功(2003)……,这些重大新闻事件都与“号外”紧密联系在一起。近几年,我国报界的“号外意识”已急速升级,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呈现出了一种“规模效应”。“号外”是什么?对于报界人士而言,“号外”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稀有资源”,因此,“号外意识”已越来越成为报界人士的一种基本的职业素质。不过,“号外”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稀有资源呢?可以透过《辞海》对于“号外”条目的…  相似文献   

6.
追求符号意义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号外突然在我国复兴了,国内报纸近几年来大规模地运用号外的方式,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典型例子有:1999年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事件,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男足冲入世界杯,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巴金逝世等。由于印刷等技术的飞跃发展、报纸策划和应变能力的提高,当前报纸号外的出版速度与几十年前相比要“提速”许多,以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号外为例,《人民日报》十多万份号外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申奥结果后,几分钟就出现在北京街头,…  相似文献   

7.
号外是报纸媒体为了及时报道一些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而在报纸本身编号以外临时编印发行的一种特殊报纸类型。在声像和网络还没有大举进入公众生活领域之前,“号外是报纸为公众解读突发新闻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最快方式”。但随着广播、电视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媒体的兴起和普及,号外的新闻时效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期报纸出版发行号外的行为甚至被认为是报纸“符号化”的“自我广告”,号外时效性的功能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8.
16日清晨6:23分,“神五”成功返回的消息一传出,举国欢腾。新闻界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传播喜讯的新闻大战中。在首都北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中国航天报》等相继推出《号外》;许多地方报纸也抓住这一盛事,出版了庆祝性的《号外》(如上海的《解放日报》在神箭飞天的当日就推出了《号外》)。  相似文献   

9.
董天策  孟盈 《传媒》2004,(4):38-39
2003年10月16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全国各大媒体迅速出击,各显神通,以各种形式隆重报道这一盛事.报纸不仅纷纷推出专题、专刊,而且纷纷出版号外.  相似文献   

10.
《号外》在解放战争激流年代里,像一支战斗的号角曾经给我们吹奏出胜利的最强音最近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了许多当年鼓舞人心的《号外》。当时解放区的每一个报纸编辑部,无时无刻不在紧张地等待着从前綫传来的胜利的喜讯。有时候,报纸还没有印完捷报又传来了,于是一张《号外》迅速地诞生了;有时一天内要出两期《号外》。当时人们用“捷报如同雪花飘”这句话来形容《号外》之多.在深夜里,人们常被《号外》声唤醒,工人、学生、市民不约而同地涌向  相似文献   

11.
报纸号外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10月16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全国各媒体迅速以各种形式隆重报道这一盛事.报纸不仅纷纷推出专题、专刊,而且纷纷出版号外.……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时候 ,申奥成功 ,美国遭恐怖袭击 ,国内一些大报纷纷在“第一时间”出了号外 ,受到读者欢迎。这对提高报纸自身知名度 ,扩大发行份额作用不小。意想不到的是 ,近日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也不声不响出了一份号外 ,不过这是和报纸一起出版的一家名牌快餐广告。为广告出号外倒是新鲜事 ,是褒是贬 ,值得议论一下。报纸的号外 ,在新闻学中有着严格的定义和范畴 :“报社因需要及时报道某项重要消息而临时增出的小张报纸 ,因在定期出版的报纸顺序编号之外 ,故名。”名牌快餐所占的应该是广告版面 ,而不是新闻版面 ,这种广告是商家付了一定费用后刊…  相似文献   

13.
于双利 《新闻知识》2004,(4):54-54,51
强化报纸的服务功能,是提高报纸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读者出钱订报,买报。有充分的选择权利,而报纸则处在被选择的地位。充分满足读者需要发挥其服务功能,是“三贴近”在新闻媒体的具体体现。适应读者,就是适应市场。对读者细分化,凭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去选择服务报道内容,像自助餐  相似文献   

14.
拥有“报纸质感+网媒酷感+移动传播渠道”的电子号外,也许是纸媒的另一片待垦疆土. 2015年对传统媒体而言可谓百感交集.一方面,媒体融合貌似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则是报刊跌入寒冬:《长株潭报》《上海商报》下半年黯然休刊.而2015年12月31日,更有《今日早报》《都市周报》《九江晨报》集体道别.尽管每一家停刊的报纸都在敬告读者中说着类似“新闻不死”“没有离开”之类的话,但纸媒人心里总会掠过一丝悲凉.  相似文献   

15.
吴薇 《青年记者》2016,(34):52-53
近两年,受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冲击,纸媒的发展遭遇瓶颈,一些报纸宣布休刊.面对这样的形势,北京晚报新媒体推出的电子号外,抛弃了印刷这一纸媒呈现的方式,尝试了另外一条媒体融合之路. 在媒体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希望把报纸换一种样式呈现给读者,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做一份不一样的“报纸”.大家集思广益,目标越来越清晰,最终形成推出电子号外的创意.电子号外,即将封面化的报纸号外版面转换成图形,在新媒体上推送,用手机即可接收阅读.电子号外与网站新闻最大的区别在于,电子号外保留了报纸的形态——报头、号外字样、日期、标题、图片和文字,却又不采取传统的纸质媒介.电子号外是“报纸版面设计+精美图片+醒目标题+简洁文字+网络传播”的新型路径.  相似文献   

16.
景昭 《新闻前哨》2012,(10):110-111
报纸的号外,在新闻学中有着严格的定义和范畴,通常是指定期出版的报刊,在前一期已出版而下一期尚未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对发生的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报社为迅速及时地向读者报道而临时编印的报刊。闲在定期出版的报纸顺序编号之外,故称号外。作为一种特殊的报纸,号外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登载内容须是重大新闻、特殊事件或突发事件:报头标示“号外”字样,或标以“重大消息”、“喜讯”、“特大新闻”;  相似文献   

17.
寇莹 《新闻知识》2004,(1):33-35
2003年10月16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发射升空,消息传来,举国欢腾。各新闻媒体更是对此做出快速反应,除了在发射后一小时或更快的时间内推出号外,更是相继推出特刊、专题报道等,对这一喜讯及相关信息做出连篇累牍的报道,使读者在最大程度上了解到事件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唐肇新称:“目前建川博物馆收藏了一张太岳《新华日报》日本投降号外,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而这张首次现身的重庆《新华日报55抗战胜利号外价值远远超过前者。”笔者在重庆图书馆民国文献库房工作,几乎每天都要接触民国报纸,天长日久,对有关抗战胜利的报纸号外也就关注,尤其是1945年8月19H下午4点出版的《新华日报55抗战胜利号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各大报刊和世界华文报纸登载“神州五号”成功发射新闻的号外 ,1 2月 1日开始集中展示于北京国家图书馆中文报纸第二阅览室 ,展示了报道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报纸号外共计 5 0多种 70余份 ,分别由 46家报刊社出版 ,数量之多为馆藏号外之最。———摘自 2 0 0 3年 12月 13  相似文献   

20.
蒋海燕 《传媒观察》2004,(12):60-61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新闻版相得益彰,有的副刊甚至成为一张报纸的品牌栏目,如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沈从文编的《大众报》文艺副刊等,还有20世纪60年代的《羊城晚报》的“花地”,80年代《新民晚报》的“夜光杯”,都曾拥有大批的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