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父亲于民国二十四年春远游陕西;翌年又去四川。我未随往,父亲亦未留下游记,仅有一些致亲友的书信及几首诗,但可以勾勒出其游踪,兹分别略述如次。 一、陕西之行 民国二十四年,父亲忙于编校《四部丛刊》三编和《百衲本二十四史》。母亲逝世已有一年,一幢住宅内只住了四人。父亲校史余闲,不免追思母亲。我只能在晚上陪陪他。可恨我对古籍一窍不通,无法插话,父亲说:“父子相对无言”,足见生活之枯燥。 平湖徐眉轩与我岳丈葛词蔚先生既为同乡,又有戚谊,所以过从很密。他知道父亲生活寂寞,便提议作西北之游。眉轩与当时陕西省主席邵力子有旧,由他从中联络,岳丈函约父亲。西安、咸阳古迹中外闻名,向往已久,父亲立即同意,乃约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景葵(揆初)。叶与邵力子系同乡,由叶再约浙兴银行董事陈理卿。我的襟兄刘培余,一向爱好旅游和摄影,得知各位尊长有长安之行,请求陪往。 一行六人于四月二十五日乘津浦路火车到徐州,换乘陇海路车西行,翌晨抵达郑州。时  相似文献   

2.
在河北省档案馆,保存有《阎锡山部一军官日记》(原名‘生活剪影’第四册,以下简称《日记》),时间为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一日至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共六十二篇。《日记》为32开本,华北新华书店发行。据编者介绍:“这本日记.是我军在上党战役(国共两党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日至十月十二日进行的一次战斗)中,于战场上拾到的。  相似文献   

3.
《新华日报》的筹备与创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当天,周恩来飞抵上海,准备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紧接着,周恩来约见刚出狱的潘梓年(潘汉年的堂兄),让他着手在国统区筹办.就这样,有着“中共第一报人”之称的潘梓年为《新华日报》社首任社长.  相似文献   

4.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 十二月一日 星二 十月二十四日 睛下午风起有大风 晨访杨明照借《庚辰丛编》,阅之,内有《五石瓠》,乃足本,较《昭代丛书》本多三之二。然所多者有《孙承泽收藏书画法帖》,乃钞撮《庚子销夏录》而成。《东林点将录》已见他书,连编累牍,仍以删去为是。 十二月二日 星三 十月二十五日 阴大风 阅《五石瓠》,摘其轶闻如下: 思宗草书,秀润娟好,学董思白,尝自题“视民如伤,望道未见”八字于便殿左右。贵戚家藏御书甚多,田戚畹所得尤多,士大夫每迎  相似文献   

5.
庾晋 《湖北档案》2003,(5):45-46
中共首次在国统区 获得的宣传陈地 《救亡日报》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所办,这是一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1937年7月28日,在潘汉年及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简称“文协”),潘汉年与宋庆龄、蔡元培、胡愈之、张志让等83人被推选为理事。 “文协”成立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潘汉年即通过该会宣传部长、共产党员汪光焕向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提出出版《救亡日报》。但上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2010,(6):62-62
王朝柱(1940年-),著名传记文学作家、影视编剧。河北吴桥人。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6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弃乐从文,著有史传类作品《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的长征》、《周恩来在上海》、《爱的旋律》、《女囚徒》、《蒋介石和他的密友与政敌》、  相似文献   

7.
策墨林诺门汗(又译策满林诺们罕)二世,法名“阿旺札木巴勒楚勒齐木”(又译“阿旺绛贝楚臣嘉措”、“阿旺扎巴粗陈”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出生于甘肃巩昌府洮州厅藏族土司所辖的卓尼境内,是西藏拉萨四大林(策墨林、策觉林、功德林、丹吉林)之一策墨林寺的著名藏族活佛,御赐“噶勒丹锡勒图萨玛第巴克什额尔德尼诺门汗”名号。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六月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六月,他一直担任前藏摄政,代理达赖喇嘛掌办商上事务长达26年之久,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由于西藏政教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道光二十四年六月,驻藏办事大臣琦善奏准将其革职拿问,道光二十五年四月十六日,谕令将其剥黄流放,“著发往墨龙江,交该将军严加管束。毋许出外滋事,并不准与外人交接”,此即轰动一时的策墨林诺门汗事件。  相似文献   

8.
《救亡日报》:留下短暂成永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7年7月28日,在潘汉年及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简称“文协”),潘汉年与宋庆龄、蔡元培、胡愈之、张志让等83人被推选为理事。“文协”成立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潘汉年即通过该会宣传部长、共产党员汪光焕,向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提出出版《救  相似文献   

9.
图片传友谊     
去年九月,解放日报发表了《在打捞“阿波丸”工地上》的通讯及照片,反映了日本人民所关心的一九四五年四月沉没于我国东海的“阿波丸”打捞情况。十月二十五日,日本广播协会驻华记者盐岛俊雄  相似文献   

10.
韩兆琦先生主编的《中国传记文学史》(以下简称《传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的出版,结束了中国传记文学“无史”的局面,本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令人遗憾的是,该书所表现出的过大的随意性,大大削弱了其学术价值。这种随意性主要表现在颠倒了传记文学的根本特征及某些不够公允的论断上。 看过《传史》的读者都会有一个强烈的印象:《聊斋志异》这部“借说鬼谈狐以浇胸中块垒”(《传史》)456页)的书,实属架空设幻之作,竟然被收进了传记文学史中。该书第8章第6节重点描述了作为传记文学的《聊斋》,并选登了三篇作为范本,篇篇写鬼神狐怪,荒诞神异。传记文学是以记载真实人物的生平事迹为其根本特征的,这是基本常识。如果连花妖狐怪都可以作传玉,那还有什么题材不可以算传记文学呢?无怪有人讥之为“新聊斋”、  相似文献   

11.
《益闻录》于1897年3月16日(清光绪五年二月二十四日)问世,是天主教机关报。天主教是以罗马教皇为最高统治者的基督教派,奉耶稣为救世主,他的生日视为公元元旦。《益闻录》故名思义,将有益的见闻记录下来,这就是办报的宗旨。初为半月刊,后改为周刊。我保存的为周二刊,即每周出二期,每期为六页十二面,每月合订一册,是16K线装本。第一页首行是出刊时期,也就是耶稣降生距今时间,附文为1882年10月28日出刊,第201期,此时值“光绪八年壬年九月十七日。”从我保存的《益闻录》来看,此时上海还有一家报纸———《申报》,同时信息传…  相似文献   

12.
浙江图书馆善本书收藏中,有一部《古今义烈传》八卷未刊稿本,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张岱撰写的一部述评历代义烈之土的传记体史书。张岱,初字宗子,以人称“石”公,即改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于清康熙年间(一说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平生读书广博,经史百家,靡不涉猎,著述弘富,史论、小品,佳作迭出。据其《自为墓志铭》所载,已编集成书的即有十五种,其中像《文集》、《石匮书》、《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早已为世人所熟知。这部《古今义烈传》,则…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睿,后改知行,再改行知,是我国近代爱国、民主和进步人士的杰出代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周恩来语)。现、当代以来,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政治、教育和哲学领域,对他的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九一八”前后在《申报》的活动却鲜有详述。即使有,或寥寥百语,或语焉不详。从历史上看,“九一八”前后《申报》的革新没有陶行知参与会黯然失色;而他光辉的一生缺了革新《申报》这一华章,也会少去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对“九一八”前后陶…  相似文献   

14.
冯玉祥究竟留下多少遗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发祥 《浙江档案》2003,3(1):34-36
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光明磊落,不屈不挠,处处为民请命,时刻准备为国牺牲。每逢国家外患日亟,或自己处境险恶,他就预先写下遗嘱。因而,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遗嘱。对此,史家已有多文论述,如韦《冯玉祥四立遗嘱》(《档案与史学》1994年第3期)、郑永彪《冯玉祥的四次遗嘱》(《民国春秋》1999年第1期)、郑永彪《冯玉祥的五个遗嘱》(《炎黄春秋》、《中州古今》1999年第4期)、王冬霞《冯玉祥六留遗嘱》(《北京党史》,2000年第4期)。但冯玉祥在其一生中,究竟留下了多少遗嘱?笔者通过对《冯玉祥日…  相似文献   

15.
《张居正大传》的作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东润同志。朱先生硕学高寿,为世所钦。在他数十年辛勤劳动之中,著述宏富,涉及的方面较广,“传记文学”(即传叙文学)这一文学园地中的一隅,尤为朱先生独具慧眼,苦耕不辍,而卓有成就者。朱先生自己说,他在民国初年,“读到鲍斯威尔的《约翰逊博士传》,我开始对于传叙文学感觉很大的兴趣”,对它“作切实的研讨,只是民国二十八年以来的事”。那么就以1939年(民二十八年)来说,迄今也已有四十多年了。朱先生对传记文学,不仅有理论上的探讨,并有实  相似文献   

16.
中堂之薨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公历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气绝归瞑。据说,仅仅在其离世前的一个多小时,俄国公使雷萨尔,还拿着庚子事变后刚刚签署的《辛丑条约》,闯到李鸿章的病榻前,逼着他在另一份衍生文件上签字。  相似文献   

17.
光绪十年三月,恭亲王奕訢以“委蛇保荣,办事不力”而被罢值军机处,同月十四日军机处奉“遇有紧要事件著会同醇亲王奕譞商办”之谕,从此奕譞参与清廷军机大事。光绪十一年九月奕譞又奉命总理海军事务。这里发表的是军机处抄存的奕譞于光绪十一、十二两年致军机处的部份信函。表明了他对当时一些重大政务的处理意见。这些信函当时大都经军机大臣递送内廷,说明他的意见对清政府在实际处理政务中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我们认为这些信函的公布,除可以作为研究清廷政事作参考外,对研究奕譞本人也不失为较好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8.
《张渭瑞出卖熟荒山田契约》(以下简称《契约》),形成于康熙五十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是四川省档案馆藏清代康熙朝少数档案中时间早,最珍贵的一件史料。 该《契约》正文200字。加上民国及解放后的几次批注,共近600字。反映了康熙末年以来四川地价人口、税赋制度、风俗及政区的变化情况,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19.
近日从南宫物市场购得了一张珍贵的报纸,那是民国期间山西县级机关所办报纸中较早的一种,也许这张报纸是现存县级报纸中最早的一张。这张报纸名字叫《明报》。据近年出版的《祁县志》介绍,《明报》创刊于1924年12月25日,主办人为“学界人士”张景房、范树斋等,周刊,对开四版。开办之初,由太原印刷厂印刷,后因往返耗资费时,便自购机械印刷。三十年代,又增“画报”“童乐园”“抗日副刊”等栏目。每期印刷发行300份,其中160份是本县机关、学校及乡村办事机构所订阅,余均发往外埠祁人的商号长期订户。《明报》创刊于“五四”之后,其宗旨“作民众喉舌,为地方兴利除弊”,1925年时,因言辞激烈,协助农工,致国民党党棍到报社滋事殴打编辑,但《明报》没有妥协,继续办了下去,1937年10月,日寇逼近县城时,才停办。在1935年时,《明报》还不定期编发过一些音乐期刊,供教学与抗日之用。笔所购《明报》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5月29日的一张,404号,是其开办九年时的一份报纸,此报从创办到停刊,在风云变幻的政局中,维持达14年,在民国山西县级报刊中是极为稀见的,且国内所存仅此一张,可知其贵。  相似文献   

20.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十一月三日 星二 九月二十五日 睛阅叶盛《水东日记》四十卷本,六世孙重华明季所刻;有康熙庚申七世孙方蔚识语,补刊数页,并列目及俞仲蔚序。盖《日记》先刻于常熟徐氏,凡三十八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